APP下载

基于“特质—因素”理论浅谈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

2015-08-15张志维

职业技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层面条件职业

李 兵 张志维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8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使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严峻,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暴露了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及其原因

(一)普遍现象的具体表现

1.毫无选择:大学生面对众多职业完全不知道也不清楚自己需要哪种类型的职业,完全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2.犹豫的选择:大学生虽然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及客观环境明确知道自己所期待的职业类型,但却不知是否适合自己。

3.不明智的选择:大学生最终的选择是与自身能力要求、素质不符的职业。

4.个人兴趣与具备的能力相矛盾:大学生对某一项工作的兴趣极高,但却缺乏胜任此项工作的能力,而自己能力可以匹配的职位却无法激发工作兴趣。

(二)原因分析

“特质——因素”理论的核心是人职匹配,即个体与目标职业之间的匹配。但在现实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大学生对自己和职业缺乏了解导致在职业选择上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可归结为学生自身层面和学校教育层面。

1.学生自身层面:缺乏对自身条件及客观环境的认知。大学生不能明确自身是否具备从事此项工作的能力、素质要求、身体条件等,同时对就业政策不了解,对就业市场的行情等客观环境把握不够准确。不能客观对待择业过程。大学生对待择业的态度可影响其择业的成败,在择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不能客观正视择业的竞争结果,对自身的自信程度不够,不能承受择业失败后的打击,择业心态不积极。择业标准较为功利。多数大学生的择业标准集中于薪金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对职业的选择缺乏长远认识,看不到某种职业可能存在的潜在机会。

2.学校教育层面:对大学生科学就业的引导不够。各所大学均已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课程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性不强,未能起到动态的指导作用。课程指导缺乏连贯性。学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普遍开设在大一学年,并没有持续到毕业学年,不能跟上学生和社会变化的步伐,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规划出现迷茫现象。

二、树立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对策建议

依据生命周期将职业生涯分成五个主要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这五个阶段均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职业目标以及人生追求。

(一)学校教育层面

1.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到学校教育全过程。学校是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环境,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最佳环境,学校的导向作用是任何机构都无法取代的,随着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高校应依据就业市场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计划,将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首先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条件,再客观分析评价社会环境,最后再依据综合分析制定出符合自身的职业目标,这一过程中,对每一个时间步骤、顺序安排及方向的掌握都要做到客观准确。

2.建立完整的择业观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完整的择业观教育课程体系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择业观,其中可以借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择业观,同时还可通过大学生就业心理课及诚信教育课来提升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效果。

3.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高校择业观教育不应仅局限在理论层面,还应组织大学生参与择业观教育的实践活动,使择业观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通过这种互动形式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二)学生自身层面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考虑三方面内容:首先,明确天赋、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志向、自身资源、自身限制条件在内的个人条件;其次,准确把握不同行业之间的动态、不同职位的岗位要求及发展前景等;再次,使个体的自身素质与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匹配,因此,大学生应在择业前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知自身条件。大学生对自身条件的认知最为重要,是进行其他择业活动的前提。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及客观环境条件后,将自身条件与客观环境进行对比得出吻合度,依据吻合度制定出明确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择业认知的最终目标。

2.端正择业态度。择业态度也可称为择业心态,是大学生基于个体目前所具备的价值观、判断力等对客观事物所做出的评价,并且由此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活动,是大学生对择业和就业等多方面影响因素的综合思考后得出的感性认识,同时,择业态度为择业观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大学生正视就业并且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至关重要,良好的求职气质可通过心态表现出来,平和、从容的择业心态是成功的关键。

3.调整择业标准。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往往是他们对未来职业的期望,或者是个体认为在未来职业中可能得到的满足,包括工作的区域、薪金待遇、就职行业、单位性质、工作的人文环境及物质环境、晋升空间等,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自身在择业过程中对职业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的择业价值依据。

4.确定择业取向。择业取向是大学生求职者最终确定的未来职业选择,它是在择业认知、择业态度、择业标准的导向下最终形成的。大学生应该积极的了解各方面信息,与外界世界主动交换信息,客观评价自身条件,客观分析外界环境,在掌握自身条件与客观环境的匹配度后,经过探索和实践后最终确定择业取向。

当代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更加多元化,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来适应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应从教育层面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择业观,同时,大学生也应从自身因素着手,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

[1]邱程.“90后”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大三学生为例.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9-22.

[2]李玲.“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3(2):88-90

[3]蒋臻.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才智.2013(12):220.

猜你喜欢

层面条件职业
排除多余的条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选择合适的条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