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七年制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思考
2015-08-15李玉华唐小玲陈立章
李玉华,唐小玲,陈立章
(中南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
我国于1988年开始试行七年制医学教育,现行培养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为贯彻落实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加快建立“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5年起,不再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即5年本科阶段合格者直接进入本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该政策的出台对学校长学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引发教育管理者的思考和讨论。
1 七年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七年制医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研究生教育性质的高层次、长学制本科教育。国内七年制医学教育生以“5+2”和“4+3”分段制培养模式为主。“5+2”模式的“5”与五年制本科生的培养没有明显差别,“2”则比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3年少1年,导致七年制学生综合素质高的优势未能凸显,同时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与3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劣势明显。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多数(82.41%)七年制学生对自已在临床中所掌握的临床技能感到不满意[1]。“4+3”模式重点强化临床能力的培养,无形中减少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时间,与七年制医学教育培养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目标有所偏颇[2]。这两种模式都不能很好地体现“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办学理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也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现代化医疗卫生人才,因此极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2“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1 培养目标
举办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在此基础上,“5+3”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5年本科学习与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相融相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步并轨,质量和效益并举,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临床医师。
2.2 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优化的课程结构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5+3”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是简单的五年制本科教育加研究生教育,其课程设置应有质的突破。理想的课程模式是将基础、临床、以及人文融为一体。美国以系统为单位,通过具体讲述人体每一个系统,并将与该系统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对每一个系统从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到症状体征、临床表现、作用机制、诊断治疗进行全方位的认识理解,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3]。汕头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医学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和老三段教学模式(基础、临床、实习),将各门课程进行纵向及横向的联系、整合,以器官系统为基础重组、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实施独特的模块式教学,体现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双向渗透与重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后期回归基础,构建出楔型课程结构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4]。
虽然“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行5年本科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分段培养,有效地保证了临床能力的质量,但是其课程设置应进行8年一贯的整体规划,加强人文素质知识与医学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渗透;按知识形成和递进过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重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用基础医学知识理解并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循序渐进将学生引入临床实践领域;开设循证医学、重点传染病防治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定课程,实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向接轨;重点加强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等科研工具课程,本科和研究生的同源课程必须体现出层次性和时效性。
2.3 教学方法
与五年制本科相比,同样是5年,“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培养出人文知识广博,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学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显然不能解决问题。七年制医学教育生往往医学基础知识较扎实,英语水平较好,学习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应充分发挥七年制医学教育生的这些优势。在课程整合重组,理论课程压缩的前提下,“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基础医学课程采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系统整合课程模块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临床课程模块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等,李良满等[6]通过对骨科七年制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发现,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明显优于传统以主题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法。因此,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2.4 临床实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3年内完成33个月的临床轮转,造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8年一体化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入学教育、参观附属医院、一、二年级开设医学导论课程、加强临床课程见习、充分利用寒暑假见习等途径实现早期接触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临床教学目标,第5年的临床实习可以与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整体设计,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临床轮转时间的重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出1年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
2.5 科研训练
教育部在对七年制医学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中明确提出“科研素质和能力训练要贯穿在各个教学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在临床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能力”[7]。“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应重视全过程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参考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的基础上,全过程一体化设计科研方法相关课程。“5”的阶段,围绕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设计课程,增开相关选修课和学术讲座,培养学生建立广域的科研思维,“3”的阶段,结合具体临床实践工作,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实践文献查阅、综述撰写、课题设计、数据整理和统计处理直至论文撰写,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基本培养要求及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要求,毕业生应当“基本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高水平的临床医师。将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有机融合长学制本科医学教育、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多重要求,充分契合教育部、卫计委逐步建立“5+3”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精髓,是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提升临床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有益探索。
4“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困惑
4.1 长学制医学教育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
长学制医学教育生高考录取分数远远高于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属于优质生源,他们知识面宽、学习能力强、英语水平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快,同样通过8年的培养,理应全面超越5年本科加3年研究生的传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毕业时与3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样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无论是从社会认可度还是学生的个人自我实现价值来说,长学制医学教育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其报考积极性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能会大打折扣。
4.2 多部门管理,分阶段培养容易造成管理层面上的职责不清
“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仍然是长学制本科教育,一般归口大学教务处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临床医学院负责,进入“3”的阶段后应转入研究生处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由省卫生计生委主管的规范化培训基地主要负责,8年期间,4个部门介入,难免会造成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相互之间工作衔接不紧,例如:选定导师、学费收取、奖助贷的资助等,有必要将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梳理,建立一套针对“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的、有序的管理体系。
4.3 对“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加快构建“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目标,长学制“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得到明确。同样是8年,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时获得医学博士专业学位,“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仅获得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二者在培养过程中究竟有怎样的差别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厘清。
[1]彭敏,徐玲珑,陈玉洁,等.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调查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3):226-227.
[2]石鹏建,郭永松,赵士斌.我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5.
[3]崔益群,刘成玉,陈健,等.发挥办学优势,构建七年制I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2(3):267-269.
[4]杨棉华.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适应现代医学科学观的新型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7:30-32.
[5]孙永馨,贾建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2-23.
[6]李良满,梁庆威,朱悦.PBL教学方法在骨科七年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7):2714-2716.
[7]朴花,王艳龙,谢玲.浅谈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如何与基础科研接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