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中气下陷证的辨证施治
2015-08-15张慧
张慧
(青海省湟源县东峡乡兽医站,812100)
奶牛中气下陷证是脾气虚弱的综合体征,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多由于长途运输,失于休养,或长期舍饲而缺乏运动,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造成。
1 发病原因
该病多发生于成年牛,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气温不均时发病较多。这主要是由于长期舍饲而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有关。奶牛年龄越大,体质越弱,胎次越高,越易发病。
2 临床表现
患病奶牛表现精神沉郁,四肢交替负重,卧地不起,甚至昏迷。脉搏细弱,瞳孔散大,四肢、口唇、耳鼻厥冷,极易出汗,呼吸浅表、促迫,心跳加快,心音减弱,节律不齐。结膜苍白或发绀,颈静脉搏动明显。肛门松弛,阴唇隆起。严重者阴道脱或直肠脱。根据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即可确诊为奶牛中气下陷证。
3 治疗
3.1 中医治疗 中气下陷证,当以辛甘温补之剂,补其中、升其阳,并附以甘寒之药泻其内火的治疗原则,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60g、黄芪60g、白术30g、柴胡30g、当归30g、升麻60g、陈皮30g、熟地30g、川芎30g、炮附子30g、炙甘草30g,共研细末,开水冲调,候温一次灌服,每日一剂,连用2—3剂后,隔日服一剂。同时配以针灸疗法。取百会穴,常规剪毛消毒,选3cm毫针平刺进针,得气后点燃艾条施温和灸30分钟。每日一次。
3.2 西医治疗 2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复方氯化钠溶液600-1000m l,维生素C注射液30ml,混合一次静脉注射,每日一次。
4 结论
中气下陷证,除了中气不足,中阳不振之外,尚有中气下陷于下焦之症。单纯用补气药难于奏效的,必须要加入升阳之药。中气下陷之症,并不是单有脏器下垂的临床表现,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产后低热等,均可因中气下陷而致。补中益气汤主要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发热而自汗出,渴而喜饮,大便稀溏,脉洪而细弱等脾胃气虚之症,以及脱肛、阴道脱、子宫脱、久泻、久痢、清阳下陷诸症等气虚下陷之症。百会穴是五脏六腑,奇经八脉,百脉之所会,善治气脱、中风、脱肛、阴挺、泄泻等。此病选用百会穴加艾条灸治疗是利用针灸长时间刺激,使其发挥回阳固脱,提升收摄,调整经络脏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