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双降”意义深远
2015-08-15文/赵晓
文/赵 晓
央行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将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同时,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降息降准双管齐下,从历史上看并不多见,央行此次出手有何意义呢?
单从资本市场数据和往常惯例上看,此次双降有些令人意外。首先,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基本情况是社会流动性偏向宽松,5月末M2余额同比增速为10.8%,超过同期GDP的增速。更重要的是,当前银行存贷款利率处于历史地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35%,市场并没有很大的降准降息诉求。此外,上周四央行再度重启逆回购,中标利率从3.35%降至2.70%,按照惯例,通过其他货币工具提供流动性之后,政策不会立即降准降息,大概率会等到7月中旬半年报公布之后根据具体资本市场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那么央行为何如此急迫的打出这记组合拳呢?
表面原因是近期股市非正常下跌倒逼宽松货币政策加速,本质原因则是国内经济运行压力有增无减,经济转型迫在眉睫,需要相关政策的刺激和引导作用。当这两种利益诉求叠加时,央行的此次举措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股市暴跌只是诱发此次双降的表面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对于经济向好的诉求,因为发动此轮牛市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经济 “春季报”前段时间公布:一季度GDP增速7%,创下6年以来最低,经济形势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为7%,但根据李克强总理提出的 “底线问题”以及各个部位所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市场容忍的经济增长下线即为7%,且根据相关权威部门测算,我国现阶段要保障每年增加1000万城镇就业人口 ,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经济增速不能低于7.2%。当我们的GDP降到7%以下时,就业将出现问题。再就是要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长远目标,今后几年经济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 6.9%以上,种种考量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跌破 7%的 “底线”是不允许的。所以为了缓解经济运行压力,确保超过增长底线,通过双降等政策刺激经济就不难理解。
简而言之,央行此次出手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稳市场,二是促经济。那么时隔7年的 “双降”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 “双丰收”呢?首先来看 “双降”对于稳定市场的效果。证券市场上盛行一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此次 “双降”最大的利好就是反映出政府给予市场的明确积极信号,也等于向做空势力宣战,这将极大鼓舞市场信心,暴跌将很难再现。其次来看 “双降”对于促经济、调结构的效果。此次双降将释放市场约4700亿的流动资金,而且对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发展小微企业和 “三农经济”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加上5月份各项经济数据向好, “双降”助推中国经济短期内企稳回升将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