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素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5-08-15张福庆

科技视界 2015年24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环境学校

张福庆

(安阳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安阳 455000)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称之为素质教育。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实施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未来长期共同发展的战略。一方面将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另一方面也要求国民具有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适应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合格公民。今天的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实现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1 可持续发展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中做好可持续发展教育,这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不仅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而且要解决当前的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又要避免今后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而且起到“教育一代人,带动两代人”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往教育的不恰当的价值观念造成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急剧恶化,人民的实际水平下降,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应当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国际社会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极为重要。尽管基础教育是任何环境和发展教育的基础,但需要把环境发展教育具体作为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少的。这样他们才有能力去评估并解决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样,《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也指出,必须“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提高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从实践上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可持续教育,尤其是环境教育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各国都设组织机构从事此事,并从法律和政策上保障环境教育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内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关心社会的持续发展,关心人类自身包括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2 学校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环境意识、环境行为、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相应价值观、是塑造高素质公民极为重要的内容。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环境教育,因此在中小学价段开设环境教育显生日益重要。环境教育应该既包括环境科学基础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关于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包括实践教育。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了文明的环境行为,还包括有关环境方面的社会、经济、法律、人格、情感等社会科学教育。这些教育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实法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实践技能教育等各项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学校的整体素质教育。

人口增长要与环境相协调。人是环境的主体,也是生物圈中的最高消费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因此人类自身的生产要进行控制,要在有计划、保证优生的条件下发展。近年来人口过快增长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的基本原因,是我们面临困境的根本诱发因素。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并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人类生存和发展首先取决于自然环境以及环境中的资源,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与环境的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组成资源系统。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同,必须注意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如滥伐森林,不仅使森林资源短缺,还会引起水土流失,造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破坏以及野生动植物的濒危,气候资源的恶化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应当寻求一种既能保护好环境中,又能让后代人获益的发展途径,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更加适宜的条件,做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功动者教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具备这些观念,在处理生活、工作中,就能有效考虑问题。如:现在的中学生如果这些观点根深蒂固,未来他要负责建设工厂,他所考虑的就不只是原料的来源,产品的销路、生产的效益等等,他还能自觉地考虑工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行建设、管理、生产,就不会产生类似将有毒废水直接排入水源面违犯环境保护法规的问题;如果这些学生将来负责某种资源和开发,他就会爱惜资源,节约资源,做到当前的开发利用和未来的永续利用相结合。这种综全思维能力的产生,使他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的水平行到了较高的升华,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效益不会用金钱去衡量的。

3 学校进行可持续教育的方式手段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要采取渗透模式,即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化整为零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发掘学科教材中可持续教育的思想内涵,利用各学科知识的载体进行深入的可持续教育,使可持续教育深深植根于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沃土之上,成为各学科基础知识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过程,还需要一个内心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实践才使主客观达到统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不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真实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能是一名空话。同样,只在课堂上分析一些例,特别是如果使用的还是假设的例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育的内容,也很容易流于空洞的形式。只有当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有了亲身体验,他才会更加确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帮会转化为自己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例如:通过对家庭周围环境的实地调查,仔细观察家庭周围的环境状况,分类填写调查表,并调查产生各类环境问题的原因,探讨治理的措施,并向有关单位反映情况,这样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参与能力,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又如通过实地考察生态农业村,了解生态农业的实际应用,理解城郊型生态平衡发展模式,可以使学生树立经济与环境可持引起了发展的思想。

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反过来,也要求教育要主动参与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实践,必须深化自身的改革,转化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战略,修订培养目标,充实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方法等,通过各种方式制造一定的舆论,使社会和学校各级领导认识到持续发展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素质教育级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唤起思想上的重视,并形成统一的共识。

现在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重任,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和保护环境的习惯,掌握先进的环境科技知识,争做保护环境的带头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必须深化教学研究,调整教育结构,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新体制和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环境学校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学校推介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奇妙学校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