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之教师职业倦怠浅析
2015-08-15张波
张 波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中国 天津300000)
1 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
教师专业化通常被用来指称一个半专业性职业不断地满足一个完全专业性职业的标准的过程。各国教师专业化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美国,,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起步较晚,跟其它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的教师培养长期以来强调专业学科知识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懂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另外,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也是很大的问题,所以,职业院校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有其特殊性。
2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职业院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依托当地经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除了全日制,还有短期培训、校企合作等新的办学模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育理念错位
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有符合职业教育要求、适应发展形势的教师队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是学历、论文、课时、班主任、职称英语等硬性指标,使得教师为了完成指标进行学习、进修,很少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使得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与社会脱节较严重,导致了理论知识不深操作能力也不强的尴尬局面。
职业教育面向就业,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应该是够用就好,以满足理解基本原理为目的,而现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多数还是在讲理论,与实际脱节。
2.2 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多来源于高校,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一般都没有工作背景和实际操作经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职业院校教师,比如计算机教师,不管是教编程、图像处理、还是计算机维修,都要求教师有实际的操作经验,除了理论知识,还要找我一些人文、艺术以及一些交叉知识。
现在很多学校也会提供一些培训,如专家讲座、入企实践、交流学习等方式,但由于时间、形式、教师自身重视不足等原因,培训效果与预期有较大差距。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教师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原有的知识很快老化,教师要不断学习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3 职业倦怠现象分析
职业院校教师普遍感到有很大的工作压力,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加速,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工作时间以外,还要进行备课、批改作业除了教学的压力,还有班主任、学生管理甚至招生的压力,对于职业院校,传授知识只是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是所谓的问题生,个体差异大,管理难度大,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又很大,很多老师感到身心疲惫对工作悲观、冷漠,产生了职业倦怠等问题,对工作没有热情,得过且过,充满消极情绪,有时会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教学效果,形成恶性循环,产生不良的影响。
4 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性别
差异,年龄差异等,对于职业院校,上世纪末,学习好的学生才能考入考入中专等职业院校,随着经济发展和我国的教育改革,职业院校逐渐没落了,很多学校生源都出现了问题,甚至出现了学校倒闭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还是有很多学校举步维艰,自己千方百计找生源,找出路,很多职业学校教师都背着招生任务,加上很多人对职业院校还带着有色眼镜,职业院校教师的压力、心态可想而知,职业院校的职业倦怠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多方的,包括职业院校教师自身、学校、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但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教育在教育行业的地位比较低,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声誉、经济收入等也都不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流失率也是比较高的。
5 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5.1 教师自身调节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在于自身,教师由于教育背景、经历、性格、生活变故等千差万别,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认识,摆正心态,自我调节。
职业院校教师工作压力大,使得教师产生焦虑、压抑情绪,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是教师进入亚健康状态,工作情绪低落,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学校社会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措施给教师心理减压,另外,教师自身也要保持豁达乐观的工作态度,树立积极的心态,对学生充满爱心,将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培养融洽的同事关系,工作中锐意进取,有创新意识,自我剖析反思,系统地规划职业生涯,使工作更充实,用积极的心态直面各种挑战。
5.2 学校给与支持和协助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提升等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学校在不同时期给与相应的支持和协助。新教师刚刚入职时,由于刚刚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刚刚开始身份的转变,对工作充满热情,当工作一段时间后,遇到一些挫折和问题后,会产生一些焦虑、疑惑,甚至无所适从,感受到压力,信心受到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新教师感到失落,这一时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为了缓解这种情绪的蔓延,学校要给以必要的疏导,减轻心理负担,给教师培训机会,向老教师学习经验,逐步建立信心,有效地方式是开展入职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分散教师的注意力,缓解压力。
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也要有丰富的文化生活,组织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业余活动,创造条件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充分发挥工会作用,调动教师积极性,丰富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消除职业倦怠,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5.3 合理的是社会期望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随着经济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该重视教育,培养“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通过立法等手段提升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让教师有荣誉感,珍惜自己的职业。全社会都对教师有很高的期待,但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理解,不能叫所有问题都推给老师,单方面通过教师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5.4 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的评价体系涉及到职称、职务、薪资、福利等切身利益,学校应以提升教师积极性为出发点,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克服职业倦怠,而不是以调控为目的,此评价体系应该是公平的、动态的,好的评价体系会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绩效,使得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拥有持续的活力,评价和报酬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年龄、职称差异,给年轻人更多的鼓励,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避免产生职业倦怠。
近些年,正是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职业院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职业院校的特殊性,职业院校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大,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如何避免或消除职业倦怠是广大职业院校和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消除职业倦怠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1]史枫,白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发展中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7).
[2]王冬敏.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解决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陈明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概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4]王珏.教师职业倦怠形成过程的访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陈衍.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关系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