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信息素养教育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探讨

2015-08-15吴小兰

科技视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检索素养信息

吴小兰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0 引言

信息化环境下,作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人整体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素养已经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实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相关内容和课程,以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就目前情况来讲,主要是通过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来进行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有专家认为:信息素养基于文献信息检索[1]。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很多严峻的问题,因此,如何改进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面对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对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IL)作为一种图书馆检索技能,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2]。此后,随着信息素养重要性的凸显,国内外学者们围绕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来自于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的定义:“To be information literate,a person must be able to recognize when information is needed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locate,evaluate,and use effectively the needed information.”[3]即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查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从上述信息素养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素养本质上是一种基本的能力素养。当今信息急剧膨胀,信息质量难以保证的现状对人们认识、使用和评价信息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面对海量的图书期刊及包罗万象的网络信息资源,人们必须以有效的手段去获取、鉴别、利用和创造信息,这种能力来自于信息素养教育。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养,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五个方面[4]。信息素养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主要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1.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和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行为,从而判断、洞察有用信息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如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

1.2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即是整个信息活动中信息生产者、传递者、使用者相互之间各种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法制觉悟等。

1.3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它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管理信息和信息创新的能力,即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进行信息协作及信息免疫等能力。这是一种兼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范畴的综合性个人能力,一个人信息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5]。

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达到和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水准[6]。信息素养教育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另一种是将信息素养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使信息素养的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7]。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重建,这种模式的重建,对于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中的主干科目——文献检索课程而言,更是显得极为迫切。

2 高校现有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

文献检索课程是高校学生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检索技术、普及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同时也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课。作为高校文献检索课的一名教师,实践教学告诉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已很难反映飞快发展的信息检索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载体和蓬勃发展的信息服务业,这主要体现在:

2.1 文献检索课定位不当

信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大学是一个重要的培养阶段,但一些高校的主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部分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无需单列一门课程来开设,只需做一些专题系列讲座就可以了,充其量列为选修课来开设[5]。因此在很多高校里,文献检索课被列为公共选修课,如果学生未选文献检索课或者本专业根本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计划,那么势必造就许多学生失去了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难以实现对每位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教育,也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当中对信息能力规定的落实,甚至最终会降低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诚然,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也不能单靠这一门课程的开设来做好,这种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应该在一个完整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下,由图书馆和教学、教辅单位共同努力下来完成和实现,而且文献检索课应该作为必修课,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严格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但由于对文献检索课的认识不当,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目前发展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不完备,课程之间相对隔离,没有形成合力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升;没有明确而又统一的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8]。因此,我们要提升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视。

2.2 课程教学实践性低

文献检索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但在高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高校全部安排的是理论课时,当然绝大部分高校都是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相结合的,首先在教室通过板书或课件授课进行理论部分的教授,尔后布置实验任务再在机房进行上机实验,其实这种模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在通过机房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很容易由于教师监管不严,导致学生上网、打游戏、聊天等现象法发生,这往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而单凭此类简单的上机来增强文献检索课的实践性,其最终教学效果也会不很理想,很有必要增加更为丰富的实践类环节,如调研、实习等。

2.3 课程教学忽视学生个性

在我国现行的高校中,学生都是按班级进行上课,原本是多元发展的诸多个体都被强行纳入到同一种发展模式之中,接受单一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所有的学生按相同的进度与步调,采用相同的方法去学习同样的内容,其结果必然导致某些学生受益,某些学生受损。再加上限于高校缺乏所需检索工具及实习空间不足,不少高校文献检索课任课教师通常会拿着同样教材,带着同样的课件,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时数的课堂上都讲着同样的内容,没有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开课形式,这通常会“有教无类”,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从而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策略根据不同对象和需要,将目标划分为多层次、(如针对信息素养较低或无基础的学生可建立适应性层次,针对已具备一定信息素养或有一定基础的可建立发展性层次,目的在于提高)多学科(如文科类、理工类);改善检索硬件环境,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来安排教学任务。

3 探讨分析

针对现有文献检索课中存在问题,探讨提出以下教学模式:

3.1 “问题研讨型”的启发式授课法

“问题研讨型”的启发式授课法(The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9],即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行业中的典型案例,先由教师提供学生分析技巧,然后让学生承担相应的角色,通过讨论和作业方式进行完成,让同学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途径。这不仅能测试学生应用检索工具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现实中各个行业、各个公司的了解,从而得出一些与实际相接近的东西;而且这种授课法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实战演习的机会,除摆脱了“讲书”中的枯燥外,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程讨论。

3.2 “团队协作式”实践教学

对于文献检索课,如果仅介绍各类工具书的著录格式、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及作用,那么将很难吸引住学生,因此必须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性是文献检索课的强项,通过动手检索、查阅,既消化了课堂理论内容,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沈固朝老师与华薇娜老师提出过很多途径,如“引路者”练习与“团队合作式”在教学中发挥的效果显著。“引路者”是美国图书情报教学单位在讲授“参考工具书”课程时设计的一种辅助性的综合练习[10]。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文献检索课教师自1900年就开始进行了 “引路者”的实验,迄今为止,此练习在教学环节中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作为一种效仿,根据我校财经类环境,特制定一些适合我校环境的题目,进行了“引路者”练习的尝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良好,此方法是通过这样一个环节来实行的:

(1)学期初,进行任务介绍之后提出要求,并完成学生自由组队选题或自拟题目。

(2)学期中,使用与理论课同步介绍的工具书,围绕选题完成相关检索,并将每次检索方法与结果整理后保存并提交给教师一份。整个过程教师全程跟踪。当介绍的是文献检索部分时,实践场地在图书馆,教师陪同学生一起进入各电子阅览室,指导学生进行实体资源学习与检索,并协助学生完成检索。当介绍的是网络资源检索时,实践场地在机房,进行虚拟资源的学习与使用,指导学生使用各类电子检索工具书进行检索。

(3)学期结束前三周,要求学生就所选定的题目,完成整理本学期所进行的检索方法与结果,最终提交给教师一份书面的专题检索报告与一份电子报告进行验收。

(4)最后三周,教师将报告交换给各小组或个人,进行相互评析,要求写出评论意见及得分,最后统计算出平均分即为该学生得分,纳入实践成绩。并选择部分优秀报告在课堂进行公开讨论与分析总结。

这种实践可发挥如下作用:首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方式来组织、设计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体作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其次,实践教学中,一群有着相同兴趣的学生组队完成检索报告时,通过相互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检索任务,最终互相评分,这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最后,此过程是在在教师全称式跟踪与参与下进行,可现场引导学生检索并指导,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参与式教学。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双语教学

要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应先具备这样的素养,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多创造教师参与培训、到单位或企业实习与出国深造等这样的机会,要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步伐,不断丰富充实知识结构外,同时应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师外语能力水平。文献检索课中大量优秀信息资源来自于国外,据统计,网络信息资源的90%采用英语存储,而且很多外文数据库或电子期刊的检索界面和内容都只有英文版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外语水平过关,只有教师快一步学会才能教会学生,才能教好学生。为此为培养这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文献检索课迫切需要推行双语教学。针对已具备一定信息素养或有一定基础的发展性层次水平的学生,使用双语教学,即采用英语原版教材和英文课件,在授课中采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交叉进行,交流、作业、考试均采用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强化教师和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方法手段,更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要举措。

[1]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25(4):8-12.

[2]Zurkowski,P.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Z].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4.

[3]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Z].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89.

[4]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25(4):8-11.

[5]喻丽,赵波.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J].情报杂志,2007(5):148-150.

[6]何林.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及实现途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3):73-76.

[7]袁曦临.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7(11):199-201.

[8]徐晓琳,熊建萍.高校信息素养课程设计[J].图书馆学研究,2008(1):94-96.

[9]沈固朝.我们是怎样开设文献检索系列课程的[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6):65-67.

[10]华薇娜.在文献检索课程中贯穿“引路者”练习的实验及其意义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2):59-62.

猜你喜欢

检索素养信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