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乙的直言与楚宣王的纳谏

2015-08-15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纳谏齐威王直言

刘 菊

(泰安市委党校 山东 泰安 271000)

一、直言与纳谏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江乙,是楚宣王时期的名士,众所周知的“狐假虎威”就出自他之口,讽刺了是时任楚国国相的昭奚恤。他还有一个直言劝谏楚宣王兼听则明方面的故事,也值得圈点一下。

《资治通鉴》周纪二显王元年记载江乙对楚宣王说:“有个宠爱自己狗的人,他的狗向井里撒尿,被邻居看见了,想到家里去告诉他,免得喝了狗尿,却被狗堵住门咬不得见到狗的主人。现在大王任用的国相昭奚恤常常阻挠我来见您,就像恶狗堵门一样。他做了什么坏事别人也没有办法告诉他的主人。况且,国君您也有个缺点,一有专说别人好话的人,您就说:‘这是君子啊!’便亲近他;而对爱指出别人缺点的人,您总是说:‘这是个小人。’便疏远他。然而人世间有儿子杀父亲、臣下杀君主的恶人,您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您只爱听对别人的称颂,不爱听对别人的指责呀!”楚宣王听后说:“你说得对,今后我要听取两方面的言论。

楚宣王执掌楚国的时期是公元前369——340年。当时在各诸侯国中,楚国虽还称不上是强国,但在春秋战国诸侯并立相互攻伐中已能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当时执政的楚宣王还是值得肯定之处。而史书记载的他的功绩之处,大多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弱点,任贤用能,为以后楚国的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方面的有关事迹。再说江乙,他身为魏人,但在楚国当官。虽在异乡他国但仍能恪尽职守,为楚国的强大殚精竭虑,每每用犀利言辞指针时弊,讽刺臣公诟病,也凭其才智启迪人的心智。此君臣二人能够相得益彰,臣为公之大义敢于直言,君为国之强大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围绕着楚国的强大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与统一。

二、直言与纳谏的难点

现如今,真正能做到直言与纳谏的结合与统一却实有难度。难点大致有三:

其一,为政当权者任用的往往是自己信任的圈内的身边人,圈外的旁人是难以向当权者指出其身边人的毛病的。

楚宣王任用昭奚恤,自然是因为信任昭奚恤。故切不论历史上对昭奚恤与江乙谁忠谁奸的未定之争,但司马光所论及的这种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擅国弄权,独揽朝政的这种现象,历朝历代都是存在的。与今这种现象在各行各业各领域都莫能免之。不然也就不会时有领导干部,领导秘书、负责人被绳之以法事例了。犯错也罢违法也罢都是谁也不相愿,如果有人能够在适当环节上提前指出来,都是能够避免发生的。但是处于圈外的旁人去指出圈内身边人的毛病是非常困难的。一是,不了解详情,自然就减低了分量。二是,圈外人即便知道点蛛丝马迹,也难以见到领导人;三是,即便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给领导人了,领导人基于对身边人的信任,对反映的信息也未必重视。

其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作祟,很少有人去直言劝谏。

一是,同僚之间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官官相护,全权相助,小错犯不着,大错不忍心,得过且过。二是,芸芸众生看似复杂,有时也很简单。去掉一个利字,可能这个社会就简单了很多。利益不存,谁言他过。既要言人之过,必然为着利益而去,不外乎公利和私利。为社会公平正义、大道畅平言是非,需要胆识和谋略,是圣人君子所为。江乙是当时世间名士,楚宣王常奉之为师,自然能听进他的话。常人能力有限,做不到脱尘超俗,拘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难有作为。所能做的也只有尽己善心劝说别人许所为许所不可为,大家的心态往往是:公是我一人之公么?当然是又不是,既如此,何必自己去当这个恶人,承担可能的损自己之私的风险呢。大众心态大致如此,谁也无可奈何。所以,去喝自己宠爱狗尿的事,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三,言别人过失的人总是被负着搬弄是非的小人骂名和道义责难。直言与劝谏,指出他人过失,是一支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社会的公序良俗得以维系和发展。但是,虚怀若谷,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有这样境界的人实在是不多,甚至于自己的亲人也喜欢听赞扬称颂的话,何况是别人哪。更何况,现今领导者也不是家国天下的君主,理想、信念、境界、能力等都不尽相同,难免有自己的偏好、成见,如楚宣王那样简单的来分,说别人好的就是君子,说别人坏的就是小人,谁又何必惹哪个麻烦这也是当今社会敢于直言者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吧。因此,具体到人和事上时,大多的心态还是事不管已高高挂起。更有甚者,有人出来主持正义时,往往有多人以怀疑的目光来探究是何居心。言之不确,则是被人看作是在搬弄是非,从而受到怀疑与排挤,平添许多的烦恼。

三、启发

一是建章立制才能广开言路。建章立制,广开言路,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的决策更加正确!楚宣王不能做到倾听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又因国相一人挡道闭塞了言路,都不可能是偶尔为之,重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合理的体制机制。如若宣王能做到自己不锁深宫,深入基层,广泛与大臣们亲切交谈,听取意见,单凭他一个昭奚恤能挡得住国君吗;如若他能够到民间了解民生疾苦,世间百态,体察人情冷暖,他能以一面之词就定人品优劣吗?结论应该是否定的。

一个时代的言路畅通、政治清明,领导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但完全寄托个体身上是不可靠的,而是应该有完善的体制机制来规制人的行为,来促使领导者不至于偏听偏信,也使得闭塞言路者无可乘之机。譬如,我们往往为不能全面考察出一个好的干部而十分的大伤脑筋,甚至自以为公推公选出了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可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时间不长就会暴露出十分严重的问题。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在以圈内人为主导的干部使用体制机制上所考察到的自然是溢美之词,对一般人来说,提谁用谁既然与我何干 ,又何必不当“君子”去做“小人”自讨没趣呢。

二是真抓实干方能见实效。《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发生在齐国的事: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看来,谜底其实也不难解开,就看做还是不做的问题了。

猜你喜欢

纳谏齐威王直言
田忌赛马
田婴巧荐王后
劳动创造幸福
写话要符合图意
田婴巧荐王后
直言才见真风骨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太宗纳谏
栾书纳谏
嗜好可以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