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展服务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2015-08-15徐兴科
文 徐兴科
当前发展服务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文 徐兴科
近一段时期的经济形势中,比较靓丽的是以服务业为主导、新业态加快涌现的结构优化更趋明显。服务业投资增速,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例增加,让各地方政府似乎抓到了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的确,进行结构调整,挖掘“新活力”,发展“新经济”,是一个基本的经济规律,而在经济低谷时期更是如此。但是,目前过分强调服务业,忽视第一、二产业,在未完成工业化升级的前提下,就开始去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此种结构的经济发展同样不可持续,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三产的一般分类: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是三大产业的基础,为三大产业提供原材料、生产资料;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发展必然促进农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为第一、二产业的技术进步、人员配备、物流配送和销售买卖等提供人员和技术的保证。
为此,有三个观点必须明确:
首先,只有第一、二产业,能直接创造财富。服务业尽管能够为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性服务,能够满足随着收入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的人们对丰富多彩的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的需求,能够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基础,能实现财富质地高度优化、财富创造效率提升、财富归属分配调整;但实质上,它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认识并肯定服务业并不能够直接创造财富,仍然是很有意义,且非常重要的。
其次,服务业依赖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并反作用于第一、二产业。弄懂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需要太深奥的理论,只需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弄清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人类主要活动的初级阶段,到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纺织、钢铁及机器等制造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第二阶段,再到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三阶段。由此可知,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依赖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二是弄清服务业服务的对象。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科技、通讯等都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生活性服务业如餐饮、住宿、医疗等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换言之,服务业随着制造业的兴衰而兴衰,随着人们需求的提高而提高。当然,也应该看到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制度的完善会为第一、二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制度保证。
第三,产业分工和产业演化,有着内在规律性。某个产业的发展速度,不仅与本产业前期的发展速度有关,而且受其它产业同期和前期发展速度的影响。片面强调发展某个产业的做法,会破坏正常的产业序列,三产之间的关系会处于无序状态,经济社会难以协调发展。
我国目前的三产结构现状如下:
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2014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1%,第二产业增长7.3%,第三产业增长8.1%,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无论是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还是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此外,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中国的第一、二、三次产业,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包括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就处于国际的中低游水平,中国的出口产品,中、低档的为多,高端产品还很少。
既然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应该看到,中国的过剩产能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风电、石化等行业。稍微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行业企业中的产品基本都是中、低档,即使是高端的产品,真正拥有核心技术或用自主技术来进行研发的企业并不多,大部分企业还是依赖国外的核心技术。
既然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为什么还要突出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的增长波动相对较小。服务业的产业链条相对短,投资的强度、短期的劳动生产率都不如工业,服务业的增长短期之内不一定能弥补工业增速下行带来的影响。但服务业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受国际之间汇率和价格的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的增长波动相对较小,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服务业是提供就业机会潜力最大的领域。服务业具有经营范围广,就业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素质的劳动者就业。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2014年,在经济增速下降、第二产业在GDP中占比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就业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好于预期,这主要得益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服务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实际地为社会节约了劳动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服务业能加强生产与消费的联系,使产品顺利地经过流通到达消费领域,同时指导和扩大消费,加速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如“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层融合,能整合时间与空间,加强信息传递,指引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方向,并促进技术进步。因此,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起着重要的连结、协调、促进作用。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作用远远不止于上述。
既然服务业有上述优势,为什么又要强调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重复一下,产业分工和产业演化,有着内在规律性,三产结构有个比例合适、协调发展的问题。
现阶段,中国多强调一些消费,强调一下服务业,是因为我们服务业这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是我们没必要也不能把我们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例与美国(70%以上)或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去比,去弥补这个所谓的差距,因为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一样,产业成本不一样,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科技水平不一样,而这些又恰恰是决定一国一地产业结构比例的主要因素。
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在经济持续下行,制造业投资没有吸引力的情况下,投资小(政府资金压力小)、污染少、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服务业成为了各地政府主要推动的产业。但是,离开了第一、二产业的服务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过分突出服务业,将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到服务业,而忽视第一、二产业,会使中国经济空心化,会使中国经济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物流业再发达,没有货物,其存在又有多大意义?A股沪指破一万、二万能创造财富吗?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服务业比重过大也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的重要因素。在我看来,现在制造业每况逾下、度日如年,金融业花头百出、生机盎然,隐忧颇多。奥巴马搞“再工业化”,就是为了调整美国服务业过高、制造业不足的经济结构以复苏美国经济,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作者单位:杭州市经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