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循环型社会需强调协同共进

2015-08-15杜欢政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

杭州 2015年12期
关键词:废弃物协同垃圾

杜欢政 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

资源循环型社会需强调协同共进

杜欢政 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

垃圾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垃圾是人类生产的,也是人类可以处理的,所以人人都是垃圾的生产者、受害者,也都是处理者。从人的角度讲,要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可能涉及到文化与理念的问题,更深层次可能涉及到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我想从生态文明和垃圾围城间的关系来探讨这个问题。

当前,垃圾围城现象较严重。由于城镇化的建设伴随而来的城市人口大量集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垃圾大量产生。以上海为例,2400万规模的人口天天在消费,消费所产生的都是废弃物。一座城市从生产型城市转化为消费型城市,往往因为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变成一座特大型的废弃物生产厂。从这个角度讲,垃圾问题不仅是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一座城市的垃圾问题要真正得到解决,需要城市最高管理者下决心。

中国前30年的发展通过资源、环境和人口红利得以实现,今后30年若要进一步发展,整体思路必须转变。转型,即我们要从原来的工业文明时代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接下来是合理生产、适度消费、循环利用,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循环利用”。这也给我们生活垃圾处置、整座城市废弃物的处置带来价值观的改变——从无害化到在无害化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一句话:“到2020年之前,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近日,中央关于生态文明的《决定》里面,又提到了这一内容。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当中,同样提出了要从垃圾分类、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置,形成整个体系。如何将理念变成概念、法律法规政策,最后落到项目操作实施,需要国家层面推动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构建。

对于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构建,我想谈几个方面的协同。

首先,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在一座城市里要系统考虑、协同处理。城市的管理者需要围绕整座城市的污染源和所有的固体废弃物统一考虑,这样考虑也会对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置行业带来一个变化,因此我提出“总部经济”概念、“循环经济产业园”概念。

其次,我们要考虑到生产过程、生活过程、处置过程的协同。最近工信部在起草“企业生产的责任延伸制”,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后到报废处置,要形成一个循环,叫“EPR生产者延伸责任”。

第三,我们的处置过程要与产业部门结合,比如生活垃圾处置和水泥炉窑、钢材炉窑协同处理。

最后一个协同涉及到生活垃圾。现在这部分一方面进行着对生活垃圾的处置,另一方面是商业部门管的再生资源回收。今后这个领域,也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猜你喜欢

废弃物协同垃圾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垃圾去哪了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水泥回转窑处理废弃物的分析
电子废弃物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