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夕阳下的父母,我该怎样安顿您老去的时光

2015-08-13可心晓红

分忧 2015年8期
关键词:养老服务

可心 晓红

大数据——

早在2009年,日本一家杂志就报道称:“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个步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超级大国。”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大关,2050年将突破4亿,届时,我国养老市场市值将达到13万亿。四川省是全国省级户籍人口第三、常住人口第四的大省,于1997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早于全国2年。老年人口数居全国第二位。更重要的是,老龄化问题并非一个浮于纸面的统计数据,它事关每个家庭及个人的生活境况。“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种种冷清凄凉的描绘无不在诉说“养老”这一原本中国传统家庭的重要功能,正在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等原因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面对已经老去的父母和逐渐老去的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安顿晚年?

社区养老: 一个西南民间助老NGO的探求

2008年,成都西部老年联合会成立,2012年,联合会注册为成都高新区益多公益服务中心(简称“益多”)。7年来,从对贫困老人的物质支持,到采用社工方法提升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用专业护理为失能老人服务,益多一直走在西南地区助老NGO的前列。它的创办人是80后小伙子于涛。

最年轻的养老院院长

2007年下半年,即将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于涛准备找份兼职工作,正好有位朋友创办了一家民办养老院,邀请他加盟。于涛走遍了当时成都大大小小的各类养老院,养老市场的滞后状况让于涛深受触动,觉得这个事业有发展潜力。于是,于涛成了当时全国养老行业“学历最高,年纪最轻”的院长。

同年,NPI在成都提供机构孵化支持,于涛接触后,意识到个人理想和梦想需要通过组织化的方式来实现,于是离开了原来供职的养老院,成立了成都西部老年联合会。他与东光街道合作,从零做起,尝试在社区建立一个6张床位的失能老人日间照料中心。

由于人们对日间照料服务的观念认识还局限于养老院,从最初的信心满满,到首位老人进驻,于涛竟然花了近4个月的时间进行社区动员。

一位老奶奶患有老年痴呆,儿女不在一起居住,只有老爷爷一人在家照顾,累不堪言。后来,这位爷爷每天早上把奶奶送到日间照料中心,晚上再接回去。中心每月收费800元。因为午饭和洗澡等繁重事务不用自己操劳,爷爷如释重负,精神状态大为好转,还能腾出时间外出看望孙儿。

陪伴老人的快乐

让于涛感慨的是,益多在成立早期开展得最有成效的活动,不是筹款,而是依托志愿者团队的“晚缘”项目和“欢乐时光”项目。前者是在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动员志愿者结对陪伴老人,整套流程从美新路基金会创办人叶祖禹先生那里学得;后者组织志愿者到养老院搞活动,与老人聊天、表演节目,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罗爷爷是一个孤单瘦弱的普通老人,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喜欢把播放器开到最大声,喜欢一个人外出散步。不笑的时候,罗爷爷的眼神里有些落寞,让人不知如何接近。

经过大家的多次上门探访,才知道原来罗爷爷早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争中不幸被炮弹击中,右手失去了功能。罗爷爷一直没有娶妻,搬到保障房小区后,朋友更少了。益多社工为罗老制定了每周一次的个案辅导,包括主题对话,适度的情绪排解;同时,在社区内开展了“老人生日会”、“忆往昔峥嵘岁月”、“听爷爷讲过去的事”等多种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邀请罗爷爷参加,让他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故事。渐渐地,罗爷爷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还多了几个能交心的“老朋友”。

现在走进罗老的房间,犹如到了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所描绘的农家景象中。满墙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忽隐忽现的小鸟蝴蝶,翩然其间。原来他和志愿者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在房间的墙壁上画出了一幅巨型山水画。这幅山水画和墙上的五星红旗是罗爷爷最珍视的宝贝,他常常自嘲说:我这个屋子现在可是小区里最特别最温暖的家,我和你们在一起后,也变成了一个老顽童,越活越年轻了,现在居然还有人帮我介绍对象呢!

像罗爷爷这样独居、高龄、残障的老人在社区里还有很多很多,也正是他们让于涛和他的团队收获了感动和动力,大家喜欢听他们讲过去的事,喜欢看他们灿烂的笑容,喜欢陪他们一起散步、打太极。因为正是这些老人,让他们知道时间带来的不仅仅只有皱纹,更有生命的智慧和希望。

行走在寻寻觅觅的路上

2013年12月8日,公益人士邓飞在微博上披露,湖南桃江县桃花江镇某村连续有4位老人因不想给家人造成负担而自杀,这折射出中国养老体系和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上的城乡差异,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芦山地震后,益多借灾后重建之机将一部分精力投向芦山,想在火炬村驻点探索农村养老问题。

于涛向中国扶贫基金会申请到资金,计划在4个村子重建老协,一年后如果时机成熟,再开展老年生计项目,还计划通过老协寻求政府支持,筹建乡村老年互助养老中心。益多通过政府的招投标承接了一个市场化运作的社区微型养老护理中心。于涛期望通过中心的运营,建立他称为“花甲年华”的专业养老护理模式。

益多公益首创“社护”养老服务模式,一方面通过社会工作方法提升老人的精神質量,链接社会资源满足老人不同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居家护理服务帮助老人获得更舒适的照顾,同时,使照顾老人者得享喘息机会。目前,益多公益已在22个社区开展社护养老服务,为超过5万名老人提供了服务。

时至今日,尽管养老问题开始备受关注,但像益多这样的民间助老机构尚未明显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仍在努力寻找发展的机会。

低龄帮高龄 :小区“邻里互助组”有热度

“年轻人”和老年人结对子

2001年7月,家住上海普陀区曹阳新村街道桂杨园小区时年51岁的张顺福遇到了一个大难题:88岁高龄的母亲张秀珠扭伤了脚,行动不便,急需照顾。而一直单身未婚的他,每天上班早出晚归,又是一个大男人,照顾老母有太多不便。张顺福花高价请回来一个保姆,可保姆做事邋遢,常把老人气得够呛。无奈之下,他只能把母亲托付给老邻居代为照看。

2002年春节后的一天,张顺福下班回家,刚走到楼道口,就听见母亲爽朗的笑声。他推开门一看,母亲正与同一栋楼的两位老人施云霞、金阿婆聊天。见到儿子,张秀珠高兴地说:“我跟你金阿婆结成了对子。”

母親的话听得张顺福一头雾水。一旁的施云霞解释道:“咱们小区里空巢老人特别多,我们想着,让那些刚刚退休在家的跟那些年纪大的老人结成对子,搭建‘互助组’。这不,你妈妈跟金阿婆结成了对子。”

自打金阿婆和张秀珠老人结成对子后,每天上午9点之前金阿婆总会到张秀珠家里,陪她说说话。金阿婆从菜市场回来的时候,会给张秀珠捎上点儿菜。要是张顺福厂里忙不能回家,金阿婆就亲自下厨烧饭给老人吃。张秀珠身体不舒服,需要看病、拿药,金阿婆也会亲自去办。为了感激金阿婆对自己的照顾,张秀珠也经常打一些手套、毛袜子送给她。

张顺福觉得心里暖暖的,他对金阿婆说:“这种‘互助’模式真不错,老人舒心,子女也放心。”

“互助组”遍地开花,小区成了一个家

2005年12月,张顺福因为身体原因提前退休。回到家的第一天,张顺福就找到“互助”小组组长施云霞老人。他对施云霞说:“我也想加入互助组,以前别人来照顾我妈,现在换我去照顾别家的老人。”

很快,张顺福与81号楼509室的张竹青结成了对子。今年65岁的张竹青体弱多病,女儿晓芳自幼瘫痪又几乎失明,一家人全靠老人微薄的退休工资度日。为了省钱,老人家里很少见荤腥。张顺福看着很心酸,常买些肉和蔬菜送去。

一天中午,张顺福像往常一样来到张竹青家中,一进门就看到张竹青摔倒在地上,脸色发青,一动也不动。张顺福赶忙帮着把张竹青扶上床,拨打了120。可不久后,张竹青又一次住进了医院,这次她被医生诊断为肠癌。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张竹青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住院的日子,张顺福每天早上8点多就来到医院,要做的事不多,大多是陪张竹青说话,给她端点水或打个午饭。为了鼓励张竹青,张顺福还从网上搜集了很多抗癌心得和抗癌食谱,一有空就讲给张竹青听。

2011年冬至,按照习俗,要吃饺子。张顺福特意在家做好了饺给张竹青送到病房,一直沉默寡言的张竹青眼里流露出了别样的眼神。“你闻闻,很香的,你吃几口,尝尝鲜。等你身体好了,我再给你做。”张竹青突然捂着被子哭了起来:“晓芳最喜欢吃这个,我要是走了,这孩子咋办?”张顺福轻拍着她的背安慰她:“阿姐,我知道你心里难受,等把病治好了,你有的是机会给孩子做。”

开心“度老”,寂寞晚年有了说话的人

2012年3月,母亲去世后,张顺福把全部心思都花在了“互助组”上,互助组也从最初的十五六人,发展到47人。

2014年8月的一天,张顺福正在家里做饭,楼下的严大妈打来电话:“他阿福叔,已经过了4点半,怎么奥阿姨家的衣服还晾着?”住在3楼的奥阿姨天气晴好时总会把衣服晾出窗外,一到下午4点就会收衣服。今天奥阿姨家的衣服没有收,大家不放心,怕奥阿姨出啥事。张顺福挂了电话就下了楼,来到奥阿姨家。

张顺福敲了几下房门,没有动静。他忙给奥阿姨子女打了电话,并拨打了120。

奥阿姨的子女与救护车几乎同时赶到,大家手忙脚乱地把门打开,这时,奥阿姨从外面回来,一脸茫然地问:“怎么了?”张顺福解释道:“都快5点了,你家的衣服还没有收,大家都以为你出事了。”奥阿姨不好意思地说:“我去对面楼跟人聊天忘了时间。”一群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奥阿姨的子女却很感激:“以前我妈一个人住,我真不放心,现在我放心了,谢谢你们。”

2015年2月18日,除夕夜,张顺福在家里备了一桌年夜饭,他要把楼栋里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都请到家里来热闹热闹。很快,安静的屋子里有了欢声笑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吃过饭,张顺福还准备了几个小节目,年轻人中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老年人也不甘示弱,唱起了京剧。

年后,张顺福经常穿梭在楼道之间。可再忙,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他希望终有一天,这种“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养老模式能做得更全面、更广泛。

(责编/昕莉)

老人的“电子保姆”,“长者通”贴心的呵护

成都市锦江区长者通呼援中心成立于2012年2月,位于锦江区宏济巷23号“莲新市民中心”3层和4层,是24小时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紧急救助和非紧急生活帮助的非营利性机构。通过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及社区志愿者和社工、义工队伍等力量,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紧急救助和非紧急帮助。在求助120时,呼援中心同步将老人的健康资料传送到收治的医院,并将救治信息及时通知病人家属。非紧急帮助包括:生活帮助:服务信息查询、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家政上门、电器维修、寻医问药、法律帮助、代子女通话等100多项综合服务项目。主动关怀:心理慰藉、与老人聊天、邻里关怀、主动问候平安等多项关怀服务。

目前,已有12400余户老人家庭使用“长者通”,服务范围覆盖全市中心城区。现设有69个呼援座席,可为80万用户提供服务,服务范围覆盖了整个成都市区。

上门服务

2014年7月25日,成都东大街紫东楼某小区的廖淑萍老师按下了家里一台白色机器上的红色按钮:“我想要预定一份午餐。”廖老师的女儿今天有事不能回家给她和老伴做饭,老两口身体状况不佳,廖老师坐着轮椅,老伴则需要拐杖作为行动的辅助工具,所以廖老师希望长者通帮忙找一家口味清淡、口感较软、价格适中的中餐送餐上门。座席经过查询,发现老人住家附近,暂时没有符合老人要求的中餐外送服务。后来致电中心二楼老年活动中心,说明这种特殊情况,中心以12元/人的收费标准为老人提供订餐服务。很快,老两口吃上了满意的午餐。这台白色机器叫“一键求助”,成都市14000多名老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该中心获得帮助。

一个多月前,徐女士也通过向街道办申请,成为中心的会员之一。

徐女士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她和老伴独自居住,由于老伴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离不得人照顾,感到分身乏术的她在该中心定制了生活照料的上门服务,养老护理员定期来到家里,帮忙做饭、洗衣洗被、整理居室。

“每个月2800元,护理员每周来6次,每次8小时,非常细心,挺不错的。”徐女士说,一些家政公司提供的都是全天服务,而这种每天上门的8小时服务,更符合她的需求。

不忘心理慰藉

像徐女士一样,享受到这种“定制服务”的老人,在锦江区还有30多户。

一天,水碾河路的黄婆婆来电称邻居总是弄得砰砰磅磅的,让她这段时间都睡不好觉,叫过110都不管用,希望长者通能帮助她。工作人员通过对老人的健康情况了解,得知老人有严重的抑郁症,于是立即联系了她家人告知情况,她儿子称早就知道,也和邻居沟通过。为此,长者通马上联系客户部的工作人员上门看望。当日下午客户部的同事上门回访后反馈得知,原来婆婆精神上确实有问题,所说的邻居家弄得响其实只是婆婆的想象而已。根据此现象,大家不断地安慰婆婆,劝解她,并在以后的服务中更注意对婆婆言语上的关心,黄婆婆的情况逐渐有所好转。

从2011年起,由锦江区政府出资,辖区内4万多名老人根据不同情况每月可领到40、60、160元不等的养老服务券。老人可凭券到定点服务机构购买服务,“长者通”呼援中心就是200多个定点机构之一。“安装了一键求助后,只需每个月支付15元的费用,就可享受包括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紧急求助等100多项服务,有免费的也有需要另外付费的。”工作人员说,所有费用都可以用服务券进行支付,“超出的部分,可以支付现金。”

在该中心,还有老人休息区,其中摆放着书籍和血压计、轮椅等医疗器械。老人来到这里,不仅可以休息,看书,还可以详细了解这些医疗器械的具体用法。

2013年2月,中心荣获了“四川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同年9月,荣获首批“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2013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到中心视察工作,在深入了解了中心24小时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的情况后,对中心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链接:世界这样养老

日本:社区养老

日本完善了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扩大了家庭服务员队伍,设有为老年人提供休息及特别看护的短时服务设施、日间服务中心等,提供各种日间服务(包括饮食和体育锻炼)。

美国:结伴养老

芝加哥推出“家园共享”计划:将60岁及以上,年龄段相仿,又有兴趣共享一个家的个人进行甄选和配对。由四个社会服务机构合作此项目,既能建立友谊又能减少开支。

德国:储时养老

为了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的短缺问题,德国政府实施了“储存时间”制度:公民年满18岁后,要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义务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参加老年看护的义务工作者可以累计服务时间,换取年老后自己享受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

让养老,跟上你我老去的速度

自1997年四川进入老龄化社会后,10多年来,人口一直在加速变老。据统计,到2025年前后,四川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总人口四分之一以上,平均每4个人中就会有1位老人。而据省民政厅数据顯示,2014年全省共计有养老机构3406个,床位数42.22万张,面对1582万老年人,每千名老人依然只拥有床位数25.6张。

今年全省“两会”召开前夕,四川权威官方媒体以“四川两会,2015年你最关心什么?”为主题进行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在4.5万网民参与投票的统计中,养老保障以45%的关注率,成为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

未来很多年,我们将关心如何更好养老。

猜你喜欢

养老服务
养老生活
漫 画
集成创新发挥优势 自主研发服务造纸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大连:打造全国最大养老产业基地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