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一球的抗日传奇
2015-08-13杨瑞庆
□ 杨瑞庆
陶一球的抗日传奇
□杨瑞庆
陶一球
1937年淞沪会战后,日本侵略军很快进入昆山的城乡,到处烧杀掠抢,犯下了触目惊心的滔天罪行。全县民众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纷纷组织起来,投入到抗日战争中。陶一球(1905~1973)就是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
(编辑 陶丽)
组建地方武装
陶一球,原名陶杏泉,昆山陆家浜夏驾桥镇(时属蓬阆区)人。他人高马大,体魄健壮,特别爱好篮球运动。每次比赛,只见他“满场飞”,又有“神投手”的命中率,只要逮住球,就能百发百中,所以人称“陶一球”,后来竟把绰号变成了真名。
陶一球虽然出身于镇上的一户地主家庭,但他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也没有自傲富贵的清高,而是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当地百姓对他十分敬仰,1931年他被推举为夏驾桥镇的镇长。陶一球新官上任,立即发起组建了自卫团,并亲任团长,团员就是平常里和他一起打篮球的伙伴。
夏驾桥地处沪郊,又邻近沪宁铁路,城里的地痞流氓经常下乡偷鸡摸狗,敲诈勒索。只要陶一球获悉就立即带上自卫团前往制止,成为乡里乡亲信得过的“保护神”。
陶一球在初创地方武装时,规模小,力量弱,办团只是为平息地方矛盾、保护乡人财产,促使他思想升华的,是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战火很快蔓延到了与上海近在咫尺的夏驾桥。陶一球一方面率领自卫团维持地方治安,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往上海运送粮食,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前线。他亲眼目睹日军的野蛮行径,同时也看到国军孤立无援的艰难,很想骑马挎枪杀向战场。就在这时候,他在逃难路上遇到一位名叫胡昌治的同乡,他是家乡名流胡石予先生的儿子,早已参加共产党组织,一路上对陶一球进行抗日救亡的教育,还用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激励他回乡组建队伍武装抗日。一席教诲,使陶一球茅塞顿开。
1939年8月,陶一球秘密潜回夏驾桥,他决定先以原来的自卫团为班底,通过招兵买马,组建起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扯起抗日大旗,要与日寇血战到底。陶一球为了扩大队伍,除了动员以前与他一起玩乐的“篮友”们加入外,还把自己三亲六眷的男性青年也动员参军。在他的影响下,花桥、陆家、嘉定、太仓甚至上海的一些热血青年也都报名加入。通过他紧锣密鼓的扩军,终于拥有了100多人的地方部队。这个自发性的地方抗日武装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陶一球部队”。
搞武装必须拥有武器,购买军火就需要经费。陶一球不顾背着“败家子”的骂名,毅然决定将祖传的700多亩良田全部变卖,筹得资金后,购置了100多支各式机枪、步枪、手枪。为使部队深得民心,他从严治军,颁布纪律,违者必惩。一次,他的外甥陈祖勇耐不住清苦,偷卖了一挺机枪去改善生活,陶一球获悉后,大义灭亲,将其就地处决。
投奔正规部队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陶一球部队瞄准了昆东地区的几个日军据点,抓住了有利时机,打了几个漂亮仗。
有一次,陶一球获得可靠情报,说是有一小股日军要到蓬阆乡下的莫家湾去抢粮,他当即集合部队,埋伏在已经成熟待割的庄稼地里。等鬼子军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埋伏圈,陶一球一声命令,长枪短枪一齐开火,刚才还耀武扬威的鬼子顿时血肉横飞,倒在了血泊之中,反应灵敏的几个鬼子抱头鼠窜。只用了短短几分钟,陶一球部队就大获全胜,还缴获了几件新式武器。
一天夜里,陶一球又获得可靠情报,说是有一列运送日军战备物资的火车停靠在陆家浜火车站上,准备发往上海。陶一球带领几个队员先摸黑去侦察。走近车站,隐约看到列车已满载待发,两个日本兵在站台上放哨。他们蹑手蹑脚地靠近站台,突然纵身跃向日本兵,两个鬼子就在无声无息中一命呜呼。随即,他们打开车门,搬下了十多箱武器和弹药后,立即消失在夜幕中。
在陶一球部队创造了一个个出奇制胜战斗的同时,蓬阆地区也组建了地方武装,并很想接受已经有一定名声的陶一球的领导。陶一球也想进一步扩大抗日队伍,就将陆家地方武装,与蓬阆地方武装联合起来,简称“联抗”。
“联抗”的抗日战果和影响越来越大。1940年4月,以谭震林为司令的“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简称新江抗)移师常熟、太仓、昆山、嘉定一带,路经昆山时,听说昆东地区有这么一支声名赫赫的“陶一球部队”,有意收编他们加入新四军。
陶一球也很想投奔新四军,双方一拍即合。陶一球部队被改编为“江抗”3支队。陶一球为支队长。1940年7月经谭震林批准,陶一球成为火线入党的“特别党员”。
扬威抗日战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江抗”部队根据上级指示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消灭敌人在苏南的有生力量。对于陶一球来说,首先要解决盘踞在陆家龙王庙附近碉堡里的敌人。
陆家龙王庙坐落在吴淞江畔,日军为了监视吴淞江上的军情,就在龙王庙附近建造了一座坚固的碉堡,驻扎着一队装备精良的日军守军,经常外出寻衅,百姓怨声载道。陶一球决定伺机除掉这个藏在他家乡的“定时炸弹”。
时逢春节,陶一球他们在碉堡外做起了小买卖,地摊上摆出了香气四溢的“爊鸭”,还有几位战士摆出了独具陆家地方风味的白切羊肉和猪头肉,鬼子寻香而来,见好吃的就强行占有。陶一球他们以讨钱为借口,跟进碉堡去,套近乎递上特制的高浓度老白酒,鬼子没喝几口就已不省人事。陶一球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地就把这个据点上的敌人押回了部队。消息传出,陶一球他们获得记功授奖。陶一球熟悉昆东的地形,一直坚持在昆东地区指挥抗日斗争,为昆东抗日游击队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他一手培养和领导的“江抗”3支队,仍迂回于常熟任阳和昆山石牌之间的地带,监视日军的行踪,寻机消灭他们。1940年6月的一天,第3支队在大凤湾宿营,却被当地汉奸告密,遭到日伪军100余人分两路的袭击。情况非常危急,撤退已无可能,唯有抵抗、突围为上策。战士们及时地布防在村子四周,等待敌人进村后集中开火。第3支队奋战5小时,毙伤日伪军2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来犯之敌。为提防敌人的增援部队可能赶来,第3支队决定马上撤退。但一部分受伤的战士已经难以摆脱鬼子的追赶,为了不当俘虏,有的跳河自尽,有的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大凤湾战斗是“江抗”第3支队组建后的第一个硬仗,强有力地打击了苏南日军,锻炼了部队,在苏南和上海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鬼子也能战胜,游击战争大有作为。上海“学联”等几个社会团体联合在浦东为在大凤湾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举办了追悼会,还编印了纪念专刊等。
1942年9月,因叛徒告密,陶一球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入狱,在酷刑面前,他宁死不屈,坚不吐实,保护了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直到两年后被拯救出狱。那时,“江抗”已经调防离开,他和党组织的单线联系也中断,在彷徨失落之际,他因在家乡的深厚人脉,被聘为国民政府昆山县蓬阆区区长。就是这段历史,让他在解放后吃尽苦头,在“文革”中更是受尽折磨,直至含冤去世。
作为陶一球家乡的昆山人民,始终为拥有这位传奇的抗日英雄而感到自豪,为不忘国耻,铭记日寇的侵略暴行,永远感恩革命先烈所付出的血肉代价,1991 年6月,昆山市政府在石牌凤凰村建起了大凤湾战斗纪念碑。1996年5月,昆山市陆家镇兴建了“昆山第一支抗日武装纪念雕像”和以陶一球的原名“杏泉”来命名的“杏泉园”。2005年,又在“杏泉园”北侧建造了300多平方米的陶一球纪念馆。2005年9月,陶一球纪念馆被命名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编辑 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