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和人生价值
2015-08-12魏艾民
魏艾民
近读有关戴高乐的一些资料,联想到葬礼和人生价值这个问题。
夏尔·戴高乐,是法兰西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对中国友好的政治家。他所以成为世界名人,当然首先在于对他的国家作出的重大贡献,而他对自己葬礼从简的主张,也受到后人普遍敬重。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离开人间。按照他的遗嘱,葬礼完全是私人的。他的遗体安卧在价值72美元的木棺里,只有同村的一位肉店店员、一位乳酪师傅和一位农场工人,抬他到墓地。整个葬礼只有家人参加,没有国家公职人员到场。专为参加他的葬礼来到巴黎的外国政要,也没有允许他们参加送葬,这些人只得自己另办追思会。这位伟人主张葬礼从简,家属遵遗嘱,实现葬礼从简,给人留下诸多思考。
对于葬礼,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不同看法。儒家提倡孝道,主张厚葬,葬礼自然是越隆重越好。墨家主张薄葬,葬礼以简朴为好,认为耗资巨大的葬礼,对逝者无益,对生者有损。而庄子,妻亡,击盆而乐,有点庆祝辩证法胜利的味道。历史上有的帝王,生时就打造自己的陵墓,后继者往往以倾国之力,举行最隆重的葬礼,以显示其尊荣。其实适得其反,后代人对那些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的葬礼是很鄙视的。
其实,对于葬礼的这些不同主张,折射出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有人把葬礼的厚薄视作人生价值的标志,实在是认识上的误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由其本人的作为所决定,对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的,个人的人生价值就高;对历史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的,就是英雄。正如一首诗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依然活着。”
可见,人生价值是客观存在,即使是伟人,厚葬也丝毫不能增高其人生价值;而薄葬却更显其伟大。马克思的葬礼,只有几个人参加,而恩格斯在墓前的简短讲话,却流传后世。恩格斯留下遗嘱,将骨灰抛入大西洋,融入自然,得到永生。毛泽东带头签名,死后火化,节省用地,现在签名的原件仍在;后来的某些做法,是违背毛泽东意愿的。周恩来、邓小平不留骨灰,邓小平还捐献眼角膜,为后人称赞。
人类生生息息是自然规律,从历史长河看,个体的消亡正是群体发展的条件。凡有始的事物,必有终。人,应以平常心看待死亡。
这些年,遗体火化、葬礼从简,逐渐成为风气。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为葬礼劳民伤财的事,也时有所闻。有的逝者家属,不但把盛大葬礼看作逝者人生价值的表现,更看作是家庭的荣耀。所以,要求出席葬礼的人,越多越好;到场的领导人,级别越高越好;花圈,越多越光彩。有的单位甚至明确规定参加葬礼的人数,动员同逝者不相识的人参加葬礼。这些人在灵前嬉戏打闹,实在是对逝者的不敬,是对葬礼严肃性的异化,理应戒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近来火化后再土葬的现象越来越多,骨灰土葬的成本翻跟头似的升高,一个尺许的墓穴几十万。墓地开发商推销墓地的“绝招”越来越多,花言巧语,抬高墓地价格。有人形容:“楼房是寸土寸金,墓地是寸土万金;死,死不起呀!”在国家维持粮食生产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此举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