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进程中的县域扶贫工作创新
2015-08-12姚茂华
姚茂华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新兴的扶贫方式,对于推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认识和把握旅游扶贫要求,更好地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是一个值得关注并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课题。
以芙蓉洞景区开发为标志,重庆武隆县的旅游产业走过了21 年,这21年,也是武隆城乡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快、扶贫开发成效最明显的时期。发展旅游——摆脱贫困——迈向小康——跳出“贫穷陷阱”——旅游又快又好发展,武隆实现了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县脱贫致富的路子,也探索了一条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路子。
从传统农业到大旅游产业
武隆县地处武陵山和大娄山交界地带,由五座大山与五条河流纵横交错所构成的喀斯特深山区立体地形,是武隆长期落后的“穷根”。另一方面,当地山、水、林、泉、洞、峡谷等生态奇观,尤其是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的喀斯特生态资源,又是经济发展的“富源”。
从1994年芙蓉洞开发至今,武隆县充分把握旅游业所具有的关联性与带动性特点,在推动旅游业突破一二三产业界限的过程中,不失时机推进农业与旅游、商贸、文化、体育、地产等行业的联姻,在农业开发的基础上,拓展产业扶贫形式,增添产业发展动力,逐步构建大旅游多产业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近些年,武隆建成了双河木根、黄莺复兴、火炉梦冲塘等观光体验园区,打造了高山反季节蔬菜、草食牲畜、地道中药材、优质林果、淡水养殖等绿色产业,蔬菜基地累计突破30万亩,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4家、专业合作社56个、农村经纪人500人、种养殖大户544户以上。
在县城培育了美食文化一条街 、精品百货一条街 、沿江夜市一条街、民俗一条街,在仙女山新区规划建设了旅游产品购物一条街 、白马组团规划建设园区东路餐饮娱乐一条街和石滨路夜市一条街 、培育了羊角豆腐干特色食品购物一条街,江口镇芙蓉江都商业步行街等特色商业街,带动了羊角豆干、武隆黑山羊、江口野生鱼干、鸭江老咸菜、土坎红苕粉等本地农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了“一山一江一桥一洞”有关的文化产业及少数民族特色的服装、鞋袜、剪纸、竹编等特色工艺品产业,结合乡村旅游,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乡村旅游节”、“民歌赛”、“西瓜节”、“油菜花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带动农副产品、民族餐饮等产业发展。
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2012年,武隆县扶贫办邀请旅游、农业、扶贫、规划等专家精心编制了《武隆县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在全县15个乡镇30个贫困村全面启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确定了旅游适宜地区6万人的脱贫目标。
按照规划,武隆将打造“一中心五组团”乡村旅游格局。“一中心”即以县城为中心,依托大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将县城郊区列入核心区范围,重点规划乡村农家乐和配套功能设施为主体的旅游接待、旅游商务项目,建设“武道路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廊带、巷江路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廊带、武仙路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廊带、巷双路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廊带。“五组团”即仙女山片区乡村旅游扶贫组团、白马山片区乡村旅游扶贫组团、桐梓山片区乡村旅游扶贫组团、芙蓉湖片区乡村旅游扶贫组团、弹子山片区乡村旅游扶贫组团。
为此,武隆县强力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生态移民、土地整治、农综开发等各类项目资金,重点对具备乡村旅游发展条件的双河乡木根村、赵家乡新华村、后坪乡白鹤村等9个乡镇12个贫困村进行了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2010年以来,通过扶持发展了以休闲农庄、农家乐、林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1500余处,接待床位达1.8万张。
走“三区互动”区域发展新路径
武隆县在“成片开发、综合治理、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片区扶贫开发模式上,根据旅游业发展与扶贫工作新要求,走出了整体带动、片区推动和社区联动“三区互动”的贫困地区发展新路子。集中优势资源,推动片区开发,实现重点景区开发的突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社区参与发展;大力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提升县域发展水平与整体形象,带动片区开发和社区发展;区域发展和片区开发的成果最终落脚到农村社区,推动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体现的是一以贯之的“旅游富民”宗旨。
品牌打造,整体带动。2012年,武隆县提出“中国著名、全球知名”的发展目标,实施“五化联动(旅游国际化、产业生态化、城市园林化、农村田园化、城乡一体化)、五园联建设(休闲旅游公园、生态产业公园、靓丽宜居公园、魅力文化公园、幸福和谐公园)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富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中国武隆公园”。成功创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国内品牌,整个武隆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户外运动基地”、“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成功的品牌形象转化为武隆发展的软实力,成为片区开发和社区发展可以依托的资源。
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投入50亿元实施规模扩张、街面形象改造、街道绿化,建成城区达19.96平方公里,已成功创建重庆森林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文明县城,奠定了品牌建设的物质基础。
加强营销,开拓旅游大市场。武隆县成立了16个由县领导直接联系,所有县级部门、乡镇、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参加的旅游营销集团,分别驻进重庆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等“六大板块”市场、16大城市,驻点进行宣传营销。每年投入1亿元推进旅游大营销、大宣传。以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人民日报》等1000余家全国知名媒体为平台,开展全方位、多视角的旅游宣传和城市宣传,举办各种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体育赛事和高端论坛。
实施提质工程,大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投入8000万元,建成景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旅游服务标准化应用推广平台、武隆县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信息管理平台,成为全市唯一被列入并通过国家旅游局标准体化试点验收的单位。树立“以人为本、注重细节”的服务观,努力实现“品质服务”大提升。
农民参与,社区联动。武隆在“整合资源、村民参与”特困村扶贫开发和“项目到村、帮扶到村”集团帮扶的基础上,把积极探索高山移民扶贫搬迁工作,与生态移民、危旧房改造、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统筹财政、项目、帮扶资金,采取集中梯度、转户进城、社会保障多元安置,落实组织保障、联系帮扶、社会参与机制,累计整合资金3.96亿元,依托旅游集镇建成移民新村50个、巴渝新居20个,成功搬迁安置4924户、19804人。围绕“六通”、“六有”( 通公路、供水、排水、供电、广播电视、通信和有广场、有便民服务店、有小超市、有农家书屋、有医务室、有幼儿园),做到特色产业同步发展、公共服务同步跟进、农民素质同步提升。以“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为载体,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旅游技能培训,避免贫困人口的“旅游短视”。
引导高山移民和集镇居民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家庭公寓、快捷酒店、商品销售、特色美食等旅游商贸服务业。作为全市唯一微企扶贫试点县,武隆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鼓励农民发展小加工、小手工、小养殖、小修理、小运输、小中介、小餐饮、小旅店、小农场、小林场等涉旅“十小企业”,鼓励贫困人口“走旅游路”、“吃旅游饭”、“搭旅游车”。
探索大旅游大扶贫新格局
基于融合性与综合性的旅游工作特点,武隆逐步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部门齐抓共管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旅游扶贫工作体系,破解旅游与扶贫“两张皮现象”,形成大旅游、大扶贫相融合的工作格局。
武隆县成立了强有力的旅游扶贫领导机构,直接由县委书记联系扶贫工作,县长为第二责任人主抓扶贫,落实一名常委和两名副县长分管扶贫。将扶贫办、旅游局、县发改委、财政局、交委、农委、水务局等近四十个部门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武隆县旅游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发展目标、规划编制、景区打造、服务管理、宣传营销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统筹安排。成立了遗管委、旅游局、风管局等专门的资源保护和管理、旅游管理机构,加强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指导。
动员全县26个乡镇、128个包括扶贫办在内的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建16个旅游宣传营销集团,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和东南亚国家开展针对武隆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并在全县大力营造“游客是上帝”和“处处是美景、人人是形象、事事系发展”的环境,书记、县长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人人都当服务员,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动员100多个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成26个旅游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全县26个乡镇。
大旅游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并不是忽视和削弱专门部门的重要性,而是对县级扶贫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2年,武隆县与市扶贫办、陕西皇朝网络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全国第一家乡村旅游扶贫商务平台——“醉乡村”旅游主题网站,作为推介武隆乡村旅游品牌的平台。
2012年以来,武隆县扶贫办编制了《武隆县乡村旅游规划2011-2020年》、《武隆县旅游扶贫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全县六大贫困区域旅游扶贫实施规划》、《武隆县旅游扶贫项目实施总体规划》以及各乡镇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规划,建成“以全县旅游扶贫总体规划为纲,以全县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规划为目,以乡镇旅游扶贫项目建设规划为点”的旅游扶贫规划体系。
利用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武隆积极引导生产要素配置向贫困地区倾斜。县扶贫办制定了《武隆县旅游扶贫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建立项目资源整合和社会资本参与机制,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建立与国土、建委、农委等部门的衔接机制,制定农村宅基地复垦、宅基地置换、移民建设、产业配套设施用房等相关政策。
从旅游开发到旅游扶贫
武隆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专注短期扶贫减贫与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必须遵从旅游业发展规律,关注旅游目的地建设,专注区域的长远与整体发展。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就不会有就业、脱贫、增效、转型。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减贫脱贫要耐得住“GDP”的寂寞。
21年来,武隆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两个发展”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手抓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到底,引领武隆旅游由“重庆的武隆”、“中国的武隆”向“世界的武隆”嬗变。在推动旅游目的地品牌不断跃升的过程中,也不断开启武隆旅游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旅游扶贫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落后地区的旅游开发,贫困地区旅游业增长也不能简单等同于贫困人口的直接受益。武隆旅游开发的实践证明,作为关联性强、就业容量大且环保的产业,旅游具有多维减贫效应。但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发展旅游业的核心是本地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武隆旅游一开始就打上了“旅游脱贫”的烙印,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旅游惠民”认识,最终形成“旅游富民”县域整体战略,这期间经历了“如何通过旅游开发扶贫”到“什么样的旅游能扶贫”的范式转型。“凡涉及到老百姓利益的,能给予补偿的就给予补偿,让老百姓最大限度享受旅游的好处”,“能够给老百姓致富的事,就是正确的事”,“武隆的旅游发展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富起来”,“不仅要让旅游‘跑起来,更让人民群众生活‘富起来”,成为引领武隆干部群众实践旅游扶贫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