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卫国之歌
2015-08-12粟子
粟子
起来,巨大的国家!起来作决死战!
要消灭法西斯强盗,消灭万恶匪帮!
我们和万恶的敌人,不共戴天。
我们为自由而战,他们为黑暗强权!
全国人民奋起战斗,回击那刽子手!
回击暴虐的掠夺者和吃人的野兽!
让正义的愤怒像巨浪滚滚沸腾。
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
今年5月9日,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红场阅兵典礼上,《神圣的战争》作为乐曲启幕,引导俄罗斯国旗和卫国战争胜利旗帜入场。这首慷慨激昂的战斗歌曲再次响彻红场上空。
“决不许邪恶的翅膀,遮蔽祖国的苍穹。她广袤的大地,绝不容敌人践踏!”这首低沉悲壮的乐曲,获称苏联卫国战争音乐纪念碑,曾经鼓舞无数军民奔赴战场,保卫祖国。
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诞生了许多饱含爱国情怀的诗篇和歌曲,不论在前线还是后方,这些文艺作品赋予人们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定信念。其中,歌曲《神圣的战争》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1941年6月26日,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后的第五天,在莫斯科白俄罗斯火车站,又一批红军将士将从这里奔赴战场。就在他们即将踏上征程的时候,军队音乐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夫带领他的红旗歌舞团来为将士送行。这一次的演出对亚历山德罗夫本人同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两天前,他从报纸上读到了由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在战争爆发后连夜写成的诗歌。一句“起来,巨大的国家!起来,作决死战!”让亚历山德罗夫再也无法平静。当天晚上,他就根据这首诗歌创作了歌曲《神圣的战争》。亚历山德罗夫的孙子叶夫根尼·亚历山德罗夫讲述了当时的情况:“亚历山德罗夫回到乐团,将团员召集在一起。他把歌词和旋律用粉笔直接抄写在黑板上,就这样大家排练了一整夜。26日这一天,歌舞团在白俄罗斯火车站为即将奔赴前线的军人们演唱了这首歌曲。”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红旗歌舞团的演出队将《神圣的战争》从首都莫斯科传向了整个前线。苏联影片《莫斯科保卫战》中有这样的一幕:带领演出队来到前线的亚历山德罗夫要给战斗中的士兵们演唱,可战地指挥官不同意,他说,亚历山德罗夫是苏联红军最宝贵的财富。于是红旗歌舞团的歌唱家们在战壕中伴着手风琴和枪炮声对着电话纵情高歌,他们的歌声通过电话线传遍整个战场。在歌曲中,人们听到了苏联红军义无反顾走向前线的坚定脚步声,听到了他们内心中对敌人的藐视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从此,这首激荡着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激情的歌曲,像插上了翅膀,传遍城市乡村、前线后方,成为“用音符写成的第一篇檄文和战争动员令”,成为投向德国法西斯强盗的匕首和投枪。
《神圣的战争》也是苏军元帅朱可夫生前最喜爱的战争歌曲之一。他曾动情地说,“‘起来,巨大的国家、《小路》和《夜莺》等歌曲是不朽的,因为它们反映了人民宽广的心灵。”这首歌还是苏联地区播放率最高的“伟大卫国战争歌曲”之一,因为旋律感人,许多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也愿将其作为手机铃声下载下来,随时欣赏。时至今日,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每次来华演出,《神圣的战争》都是必选曲目之一,喜爱这首歌曲的中国观众更是不计其数。
音乐无国界。在中国,热播的电视剧《潜伏》的片尾曲《深蓝》雄浑、悲壮,这铿锵豪迈的旋律就来自于《神圣的战争》。而于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一支战争歌曲,当属《喀秋莎》莫属了。《喀秋莎》承载着中国人的美好回忆,在中国人的心里,几乎就已经是把喀秋莎和俄罗斯画上了等号。
喀秋莎(Катюша)是俄罗斯很常见的女生名字叶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爱称。这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就是描绘了一位叫喀秋莎的少女对离开家乡去保卫边疆的爱人的思念。1939年,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参加诺门坎战役时,欣赏到中国东北珲春地区春末夏初的美丽景色,写下了一首抒情八行诗,这就是《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由此可见,《喀秋莎》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这首歌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不胫而走在全苏联流传开来,之后传遍了世界,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欢,甚至包括敌人在内。《喀秋莎》既有勇敢战斗保卫祖国的情感,又描绘了美好纯粹的爱情,既有战争的严酷,又有爱情的温婉,非常动人,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苏联歌曲,最能引发共鸣。
《喀秋莎》在苏联,也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千百万人把歌曲中的女主人公喀秋莎当作栩栩如生的姑娘,一个深深爱着战士的姑娘,她执著地等待着前线恋人的来信。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队用“喀秋莎”的名字给一种新型火箭炮命名。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今年的5月4日夜,莫斯科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夜间彩排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官兵,在军乐队的伴奏下,高唱苏联歌曲《喀秋莎》,正步踏过红场的青石路。那一刻,俄罗斯观众沸腾了。欢呼,喝彩,随着节奏拍手,伴着旋律哼唱。不少人举着手机拍摄,有人追随他们直至彩排结束。聚光灯下,五星红旗指引的中国军人是耀眼的明星。
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是无人能够操纵的,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总是跳跃着一种坚持真与美、寻求自由成长的冲动与顽强。在二战结束70年之后,这支穿越历史时空的小歌,背负着历史的沉重,承担起新的内涵,依然敲击着世界各地几代人的心弦。
今天,《神圣的战争》与《小路》《窑洞里》《喀秋莎》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经典歌曲一道,早已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倘若它的作者天上有知,听到《潜伏》中熟悉而亲切的旋律,定会感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粉丝,在九泉之下与我们共同哼唱:起来,巨大的国家,作决死战!
(本文图片由涂扁扁和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