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5-08-12李静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语学科

李静

一 人才培养目标和基点

中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革命性调整,现有的近2500所高等院校中将有1600~1700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因此,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要做出重大调整。就英语专业而言,需要逐步淡化学科界限,强化专业,培养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结合语言类专业自身的特点,转型后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可以确立为,培养有外语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相关实务工作知识和能力,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可以具体确定为,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某一复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复合型外语专门人才首先应该是外语人才,然后才是复合型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是要凭借英语这项交流工具,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在考虑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之前,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基点,英语学科教育是基础、是根本。在课程设置和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英语为本。那些不顾学科特点,以牺牲英语质量为代价去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的做法,最终只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毫无竞争优势,最后被市场淘汰。

二 人才培养途径

(一)淡化学科界限,强化通识课程,实现全人教育

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导致理科学生对艺术、文学等文科知识的抵触,及文科学生对数理化特别是数学等理科知识的匮乏。因此,就出现了“大学语文”课堂上理科生大面积睡觉,“计算机文化与基础”考试后文科生大比例挂科、重修的局面。如此一来,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最终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要么是一批只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或技能,与修养、品味没有太多关联的“呆子人才”——且不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可以满足岗位需求;要么是一批只会些花拳绣腿,对事物内部结构、内在联系一无所知的“面子人才”——姑且算他们能把“面子”做足。这显然与高等教育的初衷相悖。唯有淡化学科界限,促进学科整合,才能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让高等教育名副其实。

通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素质教育、自由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即具有博雅精神、通融识见、远大目标的人,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业精英人才。通识教育课程是英语专业必不可少的,《大纲》中所提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事实上也是通识教育的一种。

通识教育课程和英语专业课程是相辅相成的。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有通识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识教育的人才要具备英语专业教育培养人才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英语专业能力,也要有其它相关领域的能力。而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众多地方院校都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专业课以外的选修课来对待,这样,多数学生只是为了修满学分或者是个人的一时兴起而选课,而没有真正的深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结果导致学生学完此类课程不久便把所学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应用。长此以往,此类课程便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强化专业,革新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与专业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异。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想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仅有学科水平而没有专业水平显然不够。提高专业水平的关键切入口是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一套交叉的、立体的包容性、渗透性较强的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从地方院校的总体实际情况来看,外语专业学科建设起步都比较晚,人文学科建设以及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资料的累积量较小,教师队伍比较年轻,科学研究能力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提高。

然而,地方院校在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学科门类齐全,许多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符合度较高。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和教育部人才培养的要求,一般院校采取了“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使得办学方向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二是具有跨学科研究的良好基础、传统和习惯;三是多数外语专业文理生兼收,相当比例的理科生的存在有利于外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和优化。在新时代的今天,各地方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在保持英语优势的前提下,选择复合专业,努力创造多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从英语的工具属性来看,其最明显、最重要的功能便是人们交流与合作的媒介。英语专业的教育除了培养致力于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人才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所以,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把英语与其他多种专业结合在一起,以科学主义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位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地方高校不仅要融合英语专业学科课程,而且还要把英语专业学科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科课程实现良好渗透,打破单一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建设交叉的、立体的包容性、渗透性较强的课程设置模式。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提及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时,转型后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必然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探求一种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式,也就是“英语+X”的六大课程体系模式,第一,英语+专业知识;第二,英语+专业方向;第三,英语+专业;第四,专业+英语;第五,非通用语种+英语;第六,双学位。

至于X的具体定位,各地方高校必须要考虑到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速度,当下市场乃至未来的需求。总之,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方经济的特点。endprint

(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突出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除了依靠高校自设的一套评估体系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领域、各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工作上表现的认可度。而用人单位对外语知识水平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着眼于技能表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也就提高了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探寻外语技能教学方法已成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当务之急。

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摆脱目前外语专业仍普遍存在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求在有限的课时内给学生以最大的信息量,而追求最大程度上利用举例、类比、对照、阐释、分析等手段,深入浅出地把课时计划内所要教授的内容要点讲述得清楚明白。关于量的积累,则是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

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应该扮演好启迪、引导、解惑的角色。

实现由传统课堂到“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转变。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

实现由“读书”到“做事”的转变。“读书”不过是学会“做事”的途径之一,而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培养出会“做事”的人。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提倡和发展讨论式、案例式教学,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接触未来工作岗位上会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生存的基本法则之一。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保障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持续成长。

总之,应用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准确的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具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先进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合格人才培养的保证。但必须提出,在调整改革课程设置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时,不能完全以市场需求决定一切,而应该始终坚持外语专业的学科地位,同时十分注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中国文化的教育,使复合型外语人才具备突出的人文优势,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在文化融合与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国海,王涓.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07(8).

[2]李庆云.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

[3]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

语界,2000(3).

[4]石云龙.新形势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江苏高教,

2007(1).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外语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超学科”来啦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