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武帝内传》词语训释三则

2015-08-12陆晴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摘要:《汉武帝内传》是魏晋时期以描写神仙鬼怪为主旨的志怪小说,该书主要记述了汉武帝寻道求仙的故事,与其他以汉武帝为题材的志怪小说相比,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出色的文学性,保存了较多此期极具时代特色的词汇,有着很高的语料价值。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查阅资料,偶发现《汉语大词典》中存在词目漏收的現象,本文主要对“坚塞”、“元微”、“炜焕”三个词语进行考释。

关键词:《汉武帝内传》;坚塞;元微;炜焕;词语训释

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小说生成的重要历史时期,产生了很多语言生动活泼的志人志怪小说,为研究此期语言特点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来源。《汉武帝内传》自武帝出生时写起,直至死后殡葬,略于军政大事,而详于求仙问道。作为十大志怪小说之一,其不仅为我们呈现出魏晋时期的小说面貌,而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语言风貌,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但笔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加以通释,偶发现《汉语大词典》中存在词目漏收的现象,本文主要对其中三个词语进行考释。

坚塞

形容词,表艰难险阻/困阻之义。

“坚塞”一词在《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中均未收录,但在《汉武帝内传》及其他经籍文献中共出现一百余次。作为复音词,“坚塞”最初是作为动词使用,义为用具体的物体去堵塞阻隔。后来,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引申发展出抽象意义的困难险阻,词性也发生了变化,由动词发展出形容词。《汉武帝内传》中“坚塞”用为后出义。如:

欲以朝花之質,希晦朔之期。雖樂遠流,莫知以濟,塗路堅塞,所要无寄。

翻检先秦以来文献可知,在魏晋以前,“坚塞”多指用具体的物体堵塞阻隔,例如:

1.凡冬月酿酒,中冷不发者,以瓦瓶盛热汤,坚塞口,又于釜汤中煮瓶,令极热,引出,著酒瓮中,须臾即发。(《齐民要术》卷七)

2.别使一人坚塞两耳,勿令耳气通;又别使一人以葱叶刺其鼻中,吹令通;又别使一人啮死人两踵根,待其苏活,乃可止也。(《医心方》卷十四)

其中亦不乏用为抽象义,但用例极少,在魏晋之前也仅见三例。如:

3.舍人曰:“君即不能,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战国策》卷十八)

五代以后抽象义的用法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在子集药典中,同时这一时期具体义的用法并存。如:

4.太上五蛊丸。治百蛊。吐血伤中。心腹结气。坚塞咽喉。语声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

5.阳上腾。则三阴坚塞。足便冷也。(《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卷三十八)

6.弈,本名三宝,隶梅坚塞吾司属司。(《金史》卷六六)

7.任人必取当才,决事须依正理,确为形势,坚塞幸门,则可以振举宏纲,弥缝大化,助陛下含容之泽,彰国家至理之风。(《册府元龟》卷三百十四)

8.以土石坚塞其门,募死士缒城袭击之,我所斩获。(《明史》卷二六六)

9.杀鹑,以血途瓜,坚塞之,埋东垣北角,深三尺。(《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

10.云是细茶末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本草纲目·土部》卷七)

11.京城破,八门齐启,惟西直门坚塞不能通,至五月七日,集民夫发掘乃开。(《爝火录》卷一)

12.平无累道:“行来却看有二三处可用,请与将军务筑坚塞,则我气通面敌势离矣!”(《海国春秋》二十回)

按:坚,小篆字形 ,《说文》:“坚,剛也。从臤从土。”《段注》:“土剛也。”《康熙字典》:《集韻》《韻會》《正韻》實也,固也,勁也。《詩·大雅》實堅實好。《禮·月令》季冬之月,水澤腹堅。”“坚”本义为“刚”,后发展出“坚硬、牢固、强硬”之义,如:《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汉语大词典》中收录“坚”的义项有二:硬;牢固。《汉语大字典》中收录“坚”的义项有九:坚硬;结实,牢固;饱满;坚硬的事物;强硬;坚定,不动摇;固执;长;姓。将两部字典中的义项与上诸例具体语境下使用情况相较,不难发现运用二者义项进行抽象释义均失之偏颇。

塞,小篆字形 ,《说文》:“塞,隔也。从土从。”《段注》:“隔也。部隔下云塞也。是爲轉注。俗用爲窒?字。而塞之義、之形俱廢矣。”《康熙字典》:“《集韻》《韻會》《正韻》悉則切,音?。塡也,隔也。《禮·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閉塞成冬。”“塞”本义为“隔”义,后引申出“堵塞、阻塞、滞塞”之义,如:《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可见,“坚塞”本义应为用物体牢固的堵塞住某物,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词义扩大,出现抽象义的“堵塞”,如《夷坚乙志》卷八:“君谨避之。坚塞五窍勿与校。庶或可脱。”而本文及《云笈七笺》等例中的“坚塞”又进一步发展,“塞”的义项担负词义的主要部分,词性亦发生变化,强调困阻、艰难。

另外,《汉武帝内传》在《四库全书》、《太平广记》、《道藏》等书中都有收录,比较几个版本发现这一词用字不同。如下: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欲以朝花之質,希晦朔之期。雖樂遠流,莫知以濟,塗路堅塞,所要无寄。

《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欲以朝花之質,希晦朔之期。虽乐远流,莫知以济。涂路坚塞,所要无寄。

《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欲以朝花之質,希晦朔之期,雖樂遠流,莫知以濟,塗路堅寒,所要无寄。

《太平广记》:欲以朝花之質,希晦朔之期。雖樂遠流,莫知以濟,塗路堅寒,所要无寄。

在《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和《道藏》中用的是“坚塞”,而《四库全书》和《太平广记》中则用“坚寒”。翻检六朝小说笔记及其他文献,均未发现“坚寒”一词。同时,《云笈七签》卷一百四发现了意思和格式均相应的用例,用词也是“坚塞”,如:敢以不肖之躯,而慕龙凤之年,欲以朝菌之质,窃求积朔之期。虽仰远流,莫以知济,津途坚塞,所要无寄。“寒”“塞”两字字形相似,“塞”字俗用为“?”,由此可以判定《四库全书》和《太平广记》中“坚寒”当为“坚塞”之讹变。

综上,后世文献中,有形、无形事物所造成的阻隔堵塞都可以用“坚塞”一词,但用例最为广泛的还是在抽象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困阻、艰难义。《汉语大词典》漏收此词是不大合适的。

元微

形容词,表精妙、深奥之义。

《漢武帝内传》:爰延弟子丹房之内,说元微之言。因问我:何为而欲索长存矣?

“元微”一词在《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中均未收录,但不仅于《汉武帝内传》,其他经籍及文献中也常见这一词,翻检先秦以来经籍文献共出现260余次。如:

13.八卦因伏羲,暨于神农。重乎八纯,圣理元微,易道难究。(《孔子集语》卷四)

14.康节极称孔子,然只论得孔子元微处,至其易简宗旨,却不曾言。(《王心斋全集·语录上》)

15.游戏人间荣贵,道要元微,水源清浊。长生大药。(《芦川词》)

作为形容词,“元微”其有形容人缜密、细致及形容言辞、事理精妙深奥两个义项。前一义项在先秦及后世文献中用例极少,如《长短经》卷二:“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局。休动磊硌,业在攀跻,失在疏越。沉静审密,精在元微,失在迟懦。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将“元微”与“迟懦”对举,来形容人的性格。其余用例多是形容言辞、事理精妙深奥之义,如:

16.今古习传。儒林遵范。其老子是圣人元微之言。(《唐会要》卷七十五)

17.素功侔造化。智识洞元微。万灵归指顾之中。六合入牢笼之内。岂不谓之神德乎。(《宋大诏令集》卷第七)

18.吴澂赞曰:“义理元微,茧丝牛毛;心胸开豁,海阔天高。”(《重修台湾县志》卷六)

按:元,古文字形为 ,《说文》:“元,始也。从一从兀。”。徐鍇曰:“元者,善之長也,故从一。”《雨雅·释诂下》:“元,首也。”《康熙字典》:“《精薀》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在人身則爲體之長。《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又《爾雅·釋詁》元,始也。又《廣韻》長也。又大也。《前漢·哀帝紀》夫基事之元命。《註》師古曰:更受天之大命。”“元”的本义是“人头”,如《左傅·僖公三十三年》:“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杜预注:“元,首也。”首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相似引申,后发出“始、第一”义。

微,古文字形为 ,《说文》:“微,隱行也。从彳聲。《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段注》:“隱行也。”又《康熙字典》:“《爾雅·釋詁》幽微也。《易·繫辭》知微知彰。《書·大禹謨》道心惟微。又《廣韻》微,妙也。《禮·禮運》德產之致也精微。”“微”在《汉语大字典》中收录有:隐蔽,藏匿;精妙,深奥等义项。例如:《礼记·学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孔颖达疏:“微谓幽微。”

综上,“元”由“人头”引申出“始、第一、大”之意,“微”由“隐行”发展出“幽微、精妙”之意,两者合成一个复音词,义项糅合,有重要而精妙之意,意义逐渐凝固,在文献中常使用,表达幽微、精妙的意思。例如《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七:“虽云名相,盖明心宗,指义元微,文辞明致,故盛行于世。”可见,《汉语大词典》中漏收此词是不完整的。

炜焕

形容词,表光彩、鲜亮华盛的意思。

《汉武帝内传》:“须臾,侍女还,捧八色玉笈,凤文之蕴,以出六甲之文。元光明曜,真华炜焕。”

“炜焕”一词在《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中均未收录,但在《汉武帝内传》及其他文献中都有现此词。作为形容词,其最初是表达跟火有关的光,后来相似引申发展出光彩、鲜亮华盛之义。如:

19.于是自登通阳之台,遥望西方,见凤生丘上,紫云郁勃,神光炜焕,非可得名,去皇妃所住五百步许,逼以女根处在宫内,无由得往。(《云笈七签》卷一百一)

按:炜,小篆字形为 ,《说文》:“盛赤也。从火韋聲。”《段注》:“盛朙皃也。各本作盛赤也。…靑煒、靑氣之光輝也。”《玉篇·火部》:“煒,明也。亦盛皃。”《廣韻·尾韵》:“煒,光煒。”如《詩·邶風·静女》:“彤管有煒,說懌女美。”毛傳:“煒,赤貌。”高亨注:“煒,紅而發亮。”

焕,小篆字形为 ,《说文》:“焕,火光也。从火奐聲。”《玉篇》:“煥,明也。”《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的义项有:鲜明、光亮;焕发(光采)。“焕”其本义为火光,后来相似引申出“鲜明、光亮”“焕发(光采)”之义,如:《论语·泰伯》:“焕乎!其有文章。”朱熹注:“焕,光明之貌。”

可见,“炜焕”表“光彩、鲜亮华盛”义,应是同义连用,虽然用例较少,且主要出现在经籍文献中,但“炜”“焕”两字同属晓母字,实为双声词。虽然现代汉语中甚少用到“炜焕”一词,但《汉语大词典》漏收此词亦是其缺失之处。

参考文献:

[1]赵振铎.训诂学纲要[M].巴蜀书社,2003.

[2]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语词例释[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4]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古籍出版社编,1999.12.

[5]王恩建.宋代笔记词语训释四则[J].湖北社会科学,2013.8.

作者简介:陆晴,女,汉族,安徽亳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法学、词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