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外包关系感知差距分析与动态比较
2015-08-12孙晓波骆温平
孙晓波,骆温平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201306)
一、概述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企业对外包物流运作的复杂程度和要求较之前已有大幅度的提高,对物流外包的研究也倾向于“软(soft)、硬(hard)”兼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合作企业双方的关系(relationship)角度分析物流外包。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成功合作的前提是双方对主要的服务要素及服务水平有一致的认识,企业双方对合作关系中同一构念(construct)感知的同一性与否,学者们的研究结论有很大的不同:
对物流服务的认识,双方企业有很高的一致性;
对物流服务绩效的感知(perceive),双方企业有很大的差距;
对物流外包关系的研究采用双边(dyadic)企业的样本数据更为有效,现有采用双边视角研究物流外包关系的文献中,大多采用双边非匹配的数据,对双边感知差距进行静态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双边匹配(matched)的企业样本数据,探讨双方企业(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对物流外包关系中关键构念的感知差距,并分析合作时间对差距的影响,以期为双方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二、文献回顾及构念选择
本文研究物流外包关系中双方企业对同一构念的感知差距及差距的动态变化,研究对象选取物流外包关系中不同界面的核心构念,具体包括:物流企业主动改进和适应(双边关系提升的主要推动因素)、制造企业忠诚度(双边关系提升的主要表现)和企业的合作绩效(关系提升所引致的产出)。
主动改进(proactive improvement)、适应(adaptation)
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为制造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物流企业若只是对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变化作出反应,这种被动的(reactive)配合不足以保证双方合作的持续,大约有42%的客户认为物流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连续不间断的主动改进能力,聚焦客户需求变化[1],主动(proactive)参与合作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有效途径[2]92,本文沿用已有物流领域主动改进的研究成果,将主动改进分为成本和服务两个维度[3]83,[4]19,以更深入发掘主动改进在物流外包关系中的作用。
物流企业在作战略选择时,从客户角度出发,以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客户的可适应程度作为战略选择的依据[5],物流企业修正他们的运营系统以适应客户特定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复杂的、以客户为导向的物流服务[6],适应客户具体要求是提高客户忠诚度,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的先决条件[7]。
忠诚度(loyalty)
忠诚度表示在物流外包关系中客户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是客户对物流企业保持现有合作关系,并且更新契约的一种承诺,忠诚度是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中的核心构念,最近也多用于其他领域涉及关系的研究,客户忠诚度作为物流外包关系中双方关系提升表现的核心构念,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物流领域关于忠诚度研究维度的划分出现了多种情形:单一维度[2]103,[8]、双维度[9-10]、三维度[4]17。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保留(retention)、扩展(extension)、推荐(referral)的三维度划分方法,虽与营销文献中的分法不一致,但在物流研究领域,这样的划分有利于物流企业更好的识别客户行为并判断其对自身运营的影响。
企业合作绩效
合作绩效是用来评价企业间的合作效果[11],合作绩效内涵的复杂性,使得学者们更倾向于依研究需要而以特定的指标进行衡量,本文考虑物流外包关系的研究,选取合作满意度[12]、能力发展[13]、对客户供应链效率和效益提升等指标来评价合作绩效。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物流领域利用双边调查(dyadic research)数据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以有合作关系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相互对应)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国外的文献,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了调整,问卷设计完成之初,找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的高管和科研机构物流领域专家共同研讨,对问卷进行了修正,在上海分别找了 30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对问卷进行了预填写,进行初步的检验,并确定最终的问卷。出于地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考虑,调研企业选择上海、北京、合肥、杭州、沈阳和珠海等几大城市,共分别选择300家物流企业和300家制造企业,分别联系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以及其主要的合作公司,初步确定双方均有意向时,进行问卷收集,以物流企业为起点(找最主要的客户)共发放问卷238对,收回127对,有效问卷32对,有效率25.2%;以制造企业为起点(找最主要的物流服务商)共发放问卷156对,收回108对,有效问卷65对,有效率41.7%;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97对,整体有效率32.3%。
(二)变量设计与测量
研究的变量测量指标以现有物流外包关系研究文献中的指标为主要参考,指标测量采用7分利克特(Likert)量表。
1.主动改进:主动改进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Deepen、Wallenburg、Wallenburg和Lukassen等学者使用的测量指标[14],测量打分中“1”表示完全不重视,“7”表示非常重视,主要测量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动改进成本方面的4个指标和主动改进服务方面的4个指标共8个指标;
2.适应:适应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Larg、Knemeyer和Murphy使用的测量指标[15],测量打分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主要测量工作方式变化、满足特定需求、信息变更获取等4个指标;
3.忠诚度:忠诚度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Homburg、Wallenburg和Lukassen、Li等学者使用的测量指标,测量打分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主要测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忠诚度的三个维度中的保留3个指标、扩展3个指标、推荐3个指标共9个指标;
4.企业合作绩效:企业合作绩效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Juntunen和Grant、Panayides等学者使用的测量指标,测量打分中“1”表示完全不满意,“7”表示非常满意,主要测量合作满意度、能力发展、对企业供应链效益和效率的提升4个指标。
测量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表1:测量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注: a.每个构念第一个Cronbach's alpha为物流企业数值,第二个为制造企业数值;b.所有题项第一行为物流企业样本数据的统计量特征,第二行为制造企业样本数据的统计量特征;c.表中测量变量的表述为物流企业视角,制造企业问卷作相对应调整。
(三)实证检验
采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t-检验结果
由表中结果可知,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对物流外包关系中不同界面核心构念的感知存在显著差距,且差距程度随合作时间动态变化,双方企业对各构念的感知差距及差距随合作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一所示:
图1:双方企业对构念的感知差距及差距随合作时间变化情况
四、分析及启示
通过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从检验结果分析得到:
分值最高的构念出现在合作时间3到5年的情形下物流企业的合作绩效,说明这是物流企业对合作绩效是最为满意的一个阶段,与制造企业合作3到5年,物流企业在很大程度上熟悉制造企业的日常物流运作和具体要求,可有效与制造企业互动,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获得较高的合作绩效;
分值最低的构念出现在合作时间超过5年的情形下,制造企业忠诚度的推荐维度,即向其他同行或同事的一种积极的赞扬[16],以帮助物流企业获得制造企业网络中的物流运营业务[14],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超过5年,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是依制造企业的具体需求设计并实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而无法推荐,或只是简单的操作层面的一般性合作而没有推荐的必要;
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感知差距最大的情况出现在双方合作3到5年,物流企业的主动改进成本,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一段时间后,物流企业对成本领域的特定创新(改进),被制造企业认为是常规化运作,而对物流企业在成本改进方面的感知低于物流企业的感知,另外,物流企业也总是高估其所作出的努力[17]152;
物流外包关系中主要推动因素感知差距的动态变化:双方企业对物流企业主动改进的感知差距大于相互适应,且均有倒 U型曲线的特点,由委托代理理论[18],双方企业合作之初的行为向对方发送特定的信息,彼此出于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考虑,更多的从自身视角出发而较少考虑合作伙伴,随着合作时间的廷长,双方企业有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和共同应对风险的信心,更为充分的沟通和信息对称,使得双方企业在构念的感知差距上有所减小;
物流外包关系中制造企业忠诚度感知差距的动态变化:双方企业对制造企业忠诚度的感知差距随合作时间的延长下降的较快,物流企业应重点关注合作初期客户忠诚度的培养(与市场营销文献中的结论一致),由社会交互理论可知[19],组织关系的走向依赖于过去的合作关系质量,企业间当前的关系由过去合作的情况决定;
物流外包关系中合作绩效感知差距的动态变化:双方企业对合作绩效的感知差距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变化不大(小于5年),但合作关系持续5年以上,物流企业的运作可能已嵌入到制造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与制造企业的运营良性协同,而对物流企业来说,可能仍是常规性的运作,由此制造企业感知的合作绩效高于物流企业。
本研究对双方企业的启示:
1.双方企业应意识到彼此对构念感知存在差距的事实,加强沟通与互动,以缩小差距;
2.双方企业在作相应的决策时,应适当考虑合作伙伴的意见,共同决策、共同组织;
3.感知差距随合作时间变化明显,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应有一定的倾向性,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 97组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一一匹配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企业物流外包关系中不同界面核心构念的双方企业感知差距,并以合作时间为轴对差距进行动态比较,通过实证检验与理论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1.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对物流外包关系中各核心构念均存在感知差距,差距的程度和显著性随合作时间动态变化;
2.相对于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的感知,物流企业对自身提供服务的感知总是高于制造企业,这与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一致[17]158;
3.随合作时间的延长,双方企业的感知差距缩小,即双方企业对各构念的感知越发趋于一致。
关于物流外包关系的研究,现有文献大多采用单边企业视角,选择双边视角研究的文献很少[20-21],采用双边匹配的样本企业数据进行研究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物流外包关系的研究涉及双方企业,若只从单一视角或对双边非匹配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其结论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将大打折扣,本文尝试采用双边成对的样本企业数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取物流外包关系中不同界面的核心构念,通过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双方企业对各构念的感知差距,结合合作时间,以委托代理理论和社会交互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各感知差距的动态性特点,为双方企业的进一步高效合作提出管理建议。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受调研条件限制,本研究的样本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后续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
本文对动态性研究是通过对同一批样本企业的分类来进行的(以合作时间作为分类依据),未来可尝试对同一样本进行追踪研究;
在研究物流外包关系不同界面的构念感知差距时未考虑构念间的逻辑关系,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可在构念间逻辑关系的框架下对各构念的感知差距进行分析;
本文只研究了合作时间对感知差距的影响,未来研究可考虑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复杂性程度对双方企业感知差距的影响。
[1]ULAGA W,EGGERT A.Relationship value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6,40(3):311-327.
[2]DEEPEN J M,GOLDSBY T J,KNEMEYER A M,et al.Beyond expectations: an examination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goal achievement and goal exceed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8,29(2).
[3]WALLENBURG C M.Innovation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proactive improvement by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as a driver of customer loyalty[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9,45(2).
[4]WALLENBURG C M,KNEMEYER A M,GOLDSBY T J,et al.Developing a scale for proactive improvement within 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0,21(1).
[5]HERTZ S,ALFREDSSON M.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TPL provider[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3,32:139-149.
[6]TIAN Y,ELLINGER A E,CHEN H.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customer firm logistics improvement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10,40(5):356-376.
[7]RUDOLF O LARGE,NIKOLAI KRAMER,RAHEL KATHARINA HARTMANN.Customer-specific adaptation by providers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3PL-relationship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11,41(9):822-838.
[8]LI LING.Assessing the relational benefits of logistics services perceived by manufacturers in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42(3):58-67.
[9]STANK T P,T J GOLDSBY,S K VICKERY,et al.Logistics Service Performance:Estimating ITs Influence on Market Share[J].Joum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3,24(1):27-55.
[10]HOMBURG C,GIERING A,MENON A.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as moderators of the satisfaction-loyalty link:findings in a business-to-business context[J].Journal of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2003,10(3):35-62.
[11]武志伟,陈莹.关系专用性投资、关系质量与合作绩效[J].预测,2008,27(5):33-37.
[12]JARI JUGA,JOUNI JUNTUNEN,DAVID B GRANT.Service quality and its relation to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10,20(6):496-510.
[13]PANAYIDES P M.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 relationship orientation,logistics service effectiveness and performanc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7(36):68-80.
[14]WALLENBURG C M,LUKASSEN P.Proactive improvement of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as driver of customer loyalty[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11,45(3):438-454.
[15]KNEMEYER A M,MURPHY P R.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arrangements:A relationship market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4,40(1):35-51.
[16]SODERLUND M.Measuring customer loyalty with multi-item scales:a case for cau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6,17(1):76-98.
[17]HOPKINS S A,STRASSER S,HOPKINS W E,et al.Service quality gaps i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3,14(1).
[18]HALLDORSSON A,SKJØTT-LARSEN T.Developing logistics competences through third party logistics relation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4,24(2):192-206.
[19]FLINT D J,LARSSON E,GAMMELGAARD B,et al.Logistics innovation:a customer value-oriented social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5,26 (1):113-147.
[20]MALONI M J,CARTER C R.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 in third-party logistics[J].Transportation Journal,2006,45(2):23-38.
[21]SELVIARIDIS K,SPRING M.The dynamics of business service exchanges: insights from logistics outsourcing[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10,16(3):17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