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语文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维度
2015-08-12胥秋菊
文/胥秋菊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当中,进一步强调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并要求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秉承这一精神,重新审视大学语文教育对医学人才培养的作用,以及它在当前医学教育中的位置。从单当前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来看,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过于偏重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有追求短期性、效益性、功利性的倾向。大学语文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独立性,对人才的影响也是长期的、缓释的、潜在的、可持续的。由于今年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不重视,使得医学生日常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当中,普遍表现出文学知识匮乏,语言能力较弱、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缺失。要真正有效发挥大学语文在人文培养上的影响,除了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要注意提升其在医学人才培养当中的人文维度,学习文学知识、提高审美修养还要发挥其在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上的作用。
一、找准大学语文与医学各学科间内在联系,促进医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医学
医学与大学语文之间内在的联系在医学分科化、专业化的背景下被忽视了。分科化、专门化模式下培养的医学生很难突破学科的限制,也难以从社会和哲学的角度进行广阔而深邃的思考。医学的发展需要借助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多角度开展思考和研究。大学语文教育不仅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人文知识,还人文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考察人性。它给医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医学完全不同的视野去了解世界。大学语文的学习还能帮助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身学科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正所处的位置,并以广阔视野从事跨学科研究。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让医学生学会借助他学科的理论评价和方法提升专业水平。在如今倡导科技创新和跨学科合作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对医学人才培养潜在、缓释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这种影响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当前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突出的“形式化”“工程化”问题,要进一步确定好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必须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大学语文的“形式化”问题表现为,作为公共课程,学生选修课程为学分,学校设置课程为实现一定比例的人文课程,课时少,师资力量弱。在教学上,教师仍以传统的知识讲授为主,缺乏活力,缺少创新,没有激情。要解决“形式化”问题,首先必须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入手。学校不仅在政策、经济上提供支持,更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应该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对大学语文教育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开设一些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的课程,比如医学应用文写作课。教师要结合医学专业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开展论文、综述、研究报告以及医嘱、病历等的写作实践训练,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在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文学知识,积极开展阅读鉴赏活动、文学创作、演讲培训等活动,多途径地实现语文教学。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不只是“形式”上存在,而是我们人文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语文的“工程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医学院校在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配套上搭建了许多平台,然而并没有实质上改变师资力量弱、教学乏力、学生厌学的问题。要解决“工程化”问题,须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学校、教师的认识。稳定教师队伍,合理设置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在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明确自身的教学定位,以培养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为目标。教学目的是提高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创新意识,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三、进一步确立大学语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上的人文维度
近年来随着高校重新审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问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十一五”期间,在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发挥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的作用,结合“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精神,必须充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从语言的角度,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表达;从文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写作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除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审美感知,还肩负着人文使命。针对最近几年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发挥大学语文在医学人才可持续发展中长期、持续、缓释的作用。
早在2006年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就确定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所谓“工具性”就是让学生借助语言进行学习、交流。在大学阶段医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了,纯粹的语言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此外“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①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还影响着医学生对医学认识的深度以及对生命关注的高度。
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在语言学习基础中做更深入、广泛的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语言、文学、文化等的了解。具体到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以阅读弥补知识匮乏的问题;开展作品的鉴赏、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去理解语言、文学;深入探讨作品蕴含的哲理,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所谓“审美性”,除了体味和认识汉语作为母语本身具有的魅力外,还要借助语言认识文学世界所描绘的自然、人文世界的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大学语文教育本身具备培养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功能,要提升其在人文培养中的维度,必然会把教学往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感知能力上转移。比如,讲授中国汉字的发展历史,感受汉字从形态到内涵所孕育着的悠久文化,让学生感知文字蕴含的内敛、含蓄的美学追求;感知文学世界里蕴含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
所谓“人文性”,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感知和理解文学中蕴含的有关民族、国家、文化等方面知识,增加学生人文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其具备相当的人文素养。
审美性、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育亟待提升和重视的培养内容。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深厚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感受文化和文学的魅力,接触前人探索时代历史,体会民族宽阔的文化纵深。
培养医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感知自然、世界、人,感受世界的丰富和多样;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语言工具性功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卡耐基认为:公开演讲训练是培养自信心的康庄大道,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技能,85%是靠他的口才交际能力。训练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个体活得成功与良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良好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探讨,也有助于医患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审美能力的培养。席勒认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觉得我们像是脱开了时间,我们的人性纯洁性、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力的影响而受到任何伤害。”②医学教育历来是精英教育,讲究科学性和实践性,然而不能或是医学人才同样有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需求,尤其是对生命之美的认识。适时适量地增加文学阅读与鉴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保持人性的纯洁,还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生通过文学的世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人、自然、社会的美,提高对美、善的认识和追求。席勒认为“惟独审美的训练把心绪引向不受任何限制的境界”③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审美的训练,让学生突破线性思维的局限,拓宽思维领域。
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通过选读和品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了解社会人情,品味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创造的精神世界,追问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首先,通过语言文学反映的世界来了解社会百态,体会社会的复杂性和包容性;其次,通过阅读和感受语言文学世界中的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第三,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在感受人文情怀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强的人文意识,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怀生命,关注民生。在教学中,比如我们可以借助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中国人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从诗歌的角度,通过《恶之花》、闻一多的《死水》等一系列描写死亡、重生的诗歌,分析、探讨为什么文学家喜欢用“死亡——重生”的方法来疗治社会问题。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结合鲁迅先生关于“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躯体,而无法治愈灵魂”的观点。分析在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作为医学生,将来在帮助病人解除由于疾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以外,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涉及医学题材的小说、散文的分析讨论,比如毕淑敏的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等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认识作者怎样从人性和伦理的角度描写人物。毕淑敏的《拯救乳房》从文学的角度讨论人们面对癌症时,对生命的态度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分析文学与医学在死亡、生命的看法和观点,作为医生应该怎样给癌症病人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以人文关怀。
创新意识的培养。摆脱较为单一的线性思维模式,把文学的感性和专业的理性结合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拓展思维。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明确“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现代医学教育采用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主要应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原理,强调内在的逻辑性。语言文学具有的是一种创造性、审美性和超越性的思维方式,一种超越客观经验事实,此在物质世界和世俗法则束缚的灵感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多元的、开放的。现代医学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必须在态度、知识、能力三个方面适应医学模式持久的发展与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及具备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需要知识和技能学习外,还需要在心理、直觉、想象等非逻辑思维上做提升训练。语言文学并不等同于形象思维,它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是一种创造性、审美性、超越性的思维,一种超越客观经验事实,此在物质世界和世俗法则束缚的灵感思维。它能很好“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形成互补。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和研究。很多时候,医学作为科学同样需要大胆的想象和揣测才能有所突破,文学的世界很多是充满瑰丽、奇幻的想象,这些可能会在学生医学学习和研究中起到激发其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种影响还会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专业技能中潜在而持久地发挥作用。
四、形式多样的大学语文课堂来提升大学语文中的人文内容
人文维度的提升,形式的多样的,除了传统的语言课程、文学欣赏、写作训练外,还可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开展以人文主题的活动。比如让学生开展针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新闻调查,撰写新闻调查报告、新闻评论。在学生当中开展科学与生命、医学与伦理等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开展有关生命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结合医学的主题,编写人文题材的舞台剧、话剧进行表演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文学的活动中感受大学语文除了带给人们语言和文学的知识,还具有相当的人文魅力。
总之,提升大学语文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维度,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医学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注解:
①郝永华,江胜清: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一家谈[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2):2
②席勒:审美教育[A]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2
③席勒:审美教育[A]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2
④朱熹.孟子集注 [M]四书章句集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