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型教学方法研究
2015-08-12胡冬香
文/胡冬香
语文是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最重要、最直接的交流工具,它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语文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人对于语文教学的方法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这长期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却惊讶的发现如今的学生在对待语文的学习上逐渐表现出了一种消极的态度,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缺乏热情,甚至是表现出了一种冷淡。于是我思考着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更新语文教学方法。
一、采用生动的互动性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篇新课文的导入,语文老师常常利用课文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朗读,提问,但是机械老旧的模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针对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天性,可以利用各式各样的教学道具,与学生互动,比如优美的朗读音频,多彩的图画,有趣的教学视频,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花瓣叶子等都能成初中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道具打开学生的心扉,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和积极的自主探究问题。语文教师也可以在详细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声音、形象、颜色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吸引学生,在此也可以穿插阅读、谈论和演讲,在学生有疑难的地方适时点拨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初中学生认知需要他们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进入学习新课时或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创设各种情景,或是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或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或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认知需要情景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这一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环境背景中,让他们自己感觉作者的写作背景,自主学习和自己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促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发现问题的态度和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导向,于是学生敢想、敢问和敢说。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比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故事和图画,但是这些故事和图画好像不太符合我们日常的生活的思维和习惯。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正常的思维和课文中的故事情境进行比较以探知故事情节的矛盾根源。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常常有以物喻人的文章标题,这时教师可以巧妙的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的几种答案,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语文教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科中心,独自为战,这样就偏离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交际性。语文学科博大精深,不只是反映中文文字,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要依托语文为基础,当然语文也应该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人们常说,“生活处处有语文”,在初中课本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课文选编中部分文章也体现出了其他学科知识,表现出了现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以更完善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和中华元素。从这方面来讲,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四、语文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随着教学内容而改变,而教学方法本身的发展对教学成果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今,随着新课改对初中语文课本的变化发展,语文教学目标也逐渐发生变化,语文课程教学内容逐渐表现出一种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的融合,这也必然的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将走上一条多样化的道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在过去,教学方法单一,使得语文教学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使得语文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学生在这种枯燥的学习中,并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相反思维逐渐僵化被抑制,学习兴趣也逐渐被削弱,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初中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五、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国人不能抛舍的民族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和传扬,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特定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应将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能使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继承者和传播者。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也能使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化,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抒情诗句”等形式表现了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初中生感叹故事中主人翁的遭遇和体会文人情怀的过程中,点燃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肩负起这个使命,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青少年提高自身修养与文化底蕴。
[1]薛海青.语文教改的一点尝试 [J].2007.
[2]刘玲.传统文化应植根于语文教学中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
[3]谢泳.打开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路[N].西安日报,200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