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创作的世俗现代性
2015-08-12于宁
摘要:五四一代的作家将现代性表现为启蒙,30年代左翼作家将现代性表现为革命,活跃于40年代的女作家张爱玲则抒写日常生活中的世俗现代性,本文试图探讨张爱玲创作中的世俗现代性。
关键词:张爱玲;世俗;现代性
在西方理论、思潮大量涌进现代中国的时刻,现代文学也在不同的方面展示着自己的现代性。五四一代的作家将现代性表现为启蒙,鲁迅等人用自己的笔触揭露国民劣根性,阿Q、祥林嫂、闰土等人的痛苦境遇跃然纸上。30年代左翼作家将现代性表现为革命,他们讲述青年男女,在时代的大浪潮中走向革命,如茅盾、蒋光慈等人。40年代的孤岛,没有那么剑拔弩张,急需一点文学来粉饰太平,张爱玲的世俗写作应运而生。
一、被金钱异化的情感
曹七巧,一位平民出身的女性,听从哥嫂的安排嫁给患有骨痨的姜家二少爷。名义上的二少奶奶,其灵魂却是孤独的,姜家二少爷残缺的身体给不了她所需要的爱情,年轻茂密的欲望在长期的压抑之下,逐渐走向了扭曲变态的境地。她不知道惯会调情的姜季泽撩拨她只不过是一时的好玩与冲动,这个男人像魔鬼与香水一样,让她又爱又恨。当她终究明白姜季泽看中的只有钱时,她按捺不住的破口大骂,将其赶出门,又在心里后悔,何必要要戳破真相呢?“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绊绊,不住地撞到那阴暗的绿粉墙上,佛青袄子上沾了大块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这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她的一辈子都卖给了金钱,到头来她守住的只是“黄金的枷,曹七巧就这样断送了自己的一生,也因为自己的不如意而连带着恨别人的圆满,她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的婚姻,也许是因为这双儿女的出生本就是她悲剧人生的结果。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留情》里的淳于敦凤就是在形如枯槁似的活着,“她第一个丈夫纵有千般不是,至少在人前不使她羞于承认那是她丈夫。”女人为了一个太太的名分和安稳的下半辈子,不惜将自己的一生抛在一纸婚书上,爱情已经被异化为物质的象征,文明社会里的文明人,穿着华丽的服饰,体面的穿梭在每天的车水马龙之中,心里却有着千疮百孔的伤感。张爱玲的小说让我们怀疑,在每天迎面走来的面孔中,有多少是在心里偷偷苦着,却依然维持面容的姣好?
张爱玲的小说里,被金钱异化的情感叙事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似乎在大都市里,情感早已不再单纯,不论是《倾城之恋》还是《沉香屑·第一炉香》、《花凋》等作品,爱情、亲情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现代社会的丑陋尽显其中,现代性也因此而体现。
2、 物质生活的琐碎性
张爱玲总是不厌其烦地描写人物的穿着,房里的装饰,桌子上的器具,女人旗袍上的花色等等,在她的文字里,到处可以嗅到老上海公馆里的发霉的和十里洋场里欧化的味道,张爱玲的琐碎也是中西结合的。有学者认为,张爱玲的文字是一个“图像化的世界”对细节的考究集中体现在张爱玲的散文里。《公寓生活记趣》详细介绍了上海公寓生活的状况,从流不出热水的热水汀到高楼上的雨,从市声到小贩卖的吃食,张爱玲似乎为读者打开了一间40年代上海的普通公寓。“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篾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张爱玲用这样的描述显示了她的细腻与温情。《必也正名乎》是一篇关于名字的文章,里面谈到名字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又谈到自己的名字,尽管有时候也想要一个美丽而深沉的名字,但内心还是不想换掉。后文又道出原来这个名字是母亲送她去上学的时候起的。张爱玲和母亲共同生活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以此却能发现她的性情所在。在《私语》里,她曾说过,“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但是就是在这样沉闷、阴郁的环境中,张爱玲也是用颇具暖色调的语言表达了出来。“看着小报,和我父亲谈谈亲戚间的笑话——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自小家庭生活的创伤,给了她很多创作的灵感。如上述所列举的很多作品,其中的亲情陷阱都烙上了张氏的童年印象。但除此之外,张爱玲作品的悲凉、孤独还有其时代因素。张爱玲崛起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上海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有地域上的意义,而是一种现代性的象征。因西方物质、精神的输入,40年代的上海是在现代性和传统性夹击的效果下生长的,所以她繁华又丑陋,现代又扭曲。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写到,“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有学者指出,张爱玲的现代性是“不自觉生成,呈现不完全状态”的确,张爱玲的现代性并非从西方简单移植过来,而是浸染了中国文化的色调,比如古老的公馆,但同时她生活于都市,所以又受到西方风气的吹熏,她自己就承认喜欢看毛姆的小说,所有这些都是张氏创作的现代性的因素,但张爱玲创作的现代性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还需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晖.张爱玲作品中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张爱玲.《流言》陈子善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231.
[3]张爱玲.流言.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于宁(1991-),女,山东威海人,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