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子”将登上国际学术论坛
——记猕猴桃土专家张洪池
2015-08-12陈启涵施善明
□ 陈启涵 施善明
·老区采风·
“泥腿子”将登上国际学术论坛
——记猕猴桃土专家张洪池
□陈启涵施善明
张洪池在水果园里忙碌
今年78岁的张洪池,海门人,矮小的个子,满头银丝,智慧的双眼充满着激情。他,一个革命老区的儿子,为着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幸福生活,不辞劳苦,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积极进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逐渐成为走上国际论坛的名人。
张洪池从1978年起,在自家的庭院里开辟了一个水果园,种植了枇杷、柿树、桃树……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乡亲们的赞扬声中,他内心深处萌生了一种不甘平庸的想法——周围大多数人忙忙碌碌了一辈子,但到头来没有任何成就,我要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正巧,在一份南通科技情报研究所印发的资料中他发现一条讯息:有一种营养价值好、市场价值高的鲜果——中华猕猴桃。
第二天,他就写信给中科院河南郑州果树研究所求购种子。但事与愿违,买来的种子种下去近两个多月,没有长出半颗绿苗。
1979年初春,张洪池打起行李包,备了干粮茶水,踏上了专程去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旅程。一路上,他夜宿最廉价的旅社,还舍不得花钱乘坐市内公交车。他的执着打动了果树研究所的专家,他们耐心仔细地指导老张。张洪池一一照办,两个月后,他望着那第一批钻出泥面的一株株猕猴桃嫩芽,一行滚烫的泪水滴在他的试验田上。
三年,1000多个忙忙碌碌的昼夜,秧苗终于开出了希望之花。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有的猕猴桃只开花不结果,有的结了果但脱落得一个也不剩。老张想,人是不能退却的,退却就一事无成,只有前进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郑州研究所很快传来答复:猕猴桃雌雄异株,必须定植一定数量的雄树作授粉树,待雌雄树同时开花,经过授粉才能结果。
第二年秋季,第一批猕猴桃产果成功,轰动了南通地区。电视台、报社记者纷纷前来采访报道。张洪池成了海门市种植猕猴桃第一人。
张洪池并不以此为满足,1982年,他先后几次去四川、江西等地的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购进良种进行嫁接。1985年,他又把20多株野生猕猴桃实生苗,另作栽培试验,单株考察记载,最终选定代号85-15猕猴桃单株。与其他单株相比,具有成熟早、果型大、品质好的优点,命名为“海选1号”。后经反复实践终于写成了第一篇论文《海选1号猕猴桃单株栽培技术》,在《中国果树》杂志2005年第5期上发表。当年下半年,他首次应邀参加了全国猕猴桃研讨会。
十多年中,张洪池先后培育了一个又一个良种,尤其是2010年培育的新品种“海艳”,当时成为全国唯一特早熟良种,在全国36个果品系列展览鉴定会上获得第一名,成为填补猕猴桃市场上的空缺产品。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乃至韩国、日本考察团及个人专程来海门考察。
他撰写的20多篇学术论文,先后在《农业科技开发》、《科学种田》、《中国果树》、《上海农业技术》等十多种杂志上发表。
“一枝独放不是春”。张洪池没有忘记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他先后带了7个徒弟,都成了当地富裕户。2010年,他创办了猕猴桃服务中心,2012年又成立了猕猴桃技术协会,吸纳60多个专业户加入协会。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富起来,他除了在本市开办技术讲座,又应邀远程去广东和平县、广西桂林市、湖北武汉市、陕西西安杨陵等十多个果园公司举办讲座,哪里有需求,他都有求必应。
张洪池还将中华猕猴桃作父本,“海艳”为母本,又培育一种新品种——“海霞”,很快被江苏农业科技列为自主创新资助项目,资助40万元人民币投产。这一项目,张洪池已确定为即将召开的第八届国际猕猴桃学术研讨会研讨课题,题目定为《“金桃”芽变特异种性——红心中华猕猴桃新品系列“海霞”的选育研究》。“泥腿子”张洪池将登上国际论坛。
(编辑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