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好,公有领域照片

2015-08-12朱一南

摄影世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整理领域机构

朱一南+++文

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被看作是人类精神文化财富的一片公海。

学者们通常认为法国在1791年制定的著作权法中率先采用这个词(1624年英国颁布、保护专利的《垄断法》规定了专利的保护期限),最初含义指的是作品权利保护期届满的状态;到了1886年,《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吸收了这一概念,规定当版权保护期届满,原来受保护的作品不再受法律保护将进入社会公有领域,任何人可以以任何方式自由复制和使用。

这意味着,进入公有领域的文章、艺术品、音乐、科学和发明等都作为人类共同享有福利的精神文化财产而存在。例如梵高的绘画,罗伯特·卡帕的摄影作品,贝多芬的音乐,它们属于这个地球上每一个人。

因此人人都是这条公约的受益者。

这种开放的精神,让人类最优质的文明成果得以共享传承。就拿摄影来说,依靠着公有领域中的照片,学者可以完成自己的研究;学校可以用它们来丰富课堂上的教育资料;媒体可以用它们来提供充满细节的报道背景;哪怕是普通人的你我,也可以去打印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经典照片挂在墙上来供细细品味。

而谁在提供这些照片?谁又在整理收集这些照片?有哪些机构在背后承担着这份传承重任?在本期专题中,我们试图在浩瀚的影像之海中,紧随这些进入公有领域照片的痕迹,寻找背后的推动者。

在这一个月中,我们走访了国内承担收集、整理公有领域老照片工作的三家主要机构—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了解他们所做的努力,手中丰富的资源,以及眼下面临的问题;我们找到了在出版法领域有深入研究的法律专家,请他们从最基本的法理层面,梳理公有领域照片的概念、范畴以及法律实施中的困境;我们越洋采访了涉及公有领域的“标杆”机构代表—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及美国杜克大学,希望了解到他们收集、整理、展示的方法以及现代化的工作方式,来为国内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一点可供借鉴的经验。

希望这期专题能成为一个引子,为你推开一扇人人平等的影像新世界大门,公有领域照片资源等待着我们每个人去挖掘、利用和继承。

猜你喜欢

整理领域机构
领域·对峙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