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的比较
2015-08-11邴竹孟庆男
邴竹 孟庆男
摘要:通过对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可知,新教材在许多方面都优于旧教材。新教材的理念不再是教师本位、知识本位、接受本位,而是学生本位、生活本位、探究本位;新教材的地位不再是中心地位、主要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体,而是学材地位、教学资源之一、以学生为主体;新教材的内容不再是以知识为主线、比较深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以生活为主线、比较浅显、注重思想品德培养;新教材的特点不再是学科性、可教性、封闭性,而是综合性、可读性、开放性;新教材的设计不再是版面单一、图表较少、语言刻板,而是版面丰富、图表较多、语言活泼。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新教材 旧教材
一、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理念的比较
1.旧教材是教师本位理念,新教材是学生本位理念
旧教材的教师本位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化身,并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实行以教定学。同时,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也控制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独立性被忽视。而新教材则更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理解与重建。
2.旧教材是知识本位理念,新教材是生活本位理念
在传统课程理念中,教材是至高无上的,其内容是从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中选取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并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编排,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这种理念把知识看得过重,学生则被看作是一个单纯的可存储知识的“容器”。而新教材所秉持的理念由知识本位转向生活本位,在思想品德课目标上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内容上选择了学生的生活话题,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
3.旧教材是接受本位理念,新教材是探究本位理念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授—受”的教学模式之中,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旧教材是直接陈列知识点,以一种“高姿态”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虽然旧教材中也有“议一议”、“做一做”这种小栏目,以期对学生进行操作性的训练,但这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新教材的探究本位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接受本位理念,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探索中认识问题、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二、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地位的比较
1.旧教材是中心地位,新教材是学材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通过教学内容的教学来体现的,而教学内容又是以教材为载体的,教材具体规定了知识的范围、重难点和事例材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以教材为中心。而新教材则处于一种学材的地位,它更好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在内容上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旧教材是主要教学资源,新教材是教学资源之一
由于经济水平或教师能力的限制,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材作为主要课程资源而存在,且教学资源的主体、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发。其实,教学资源存在于教学的全过程,凡是符合课程标准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够更好实现教学效果的所有信息都应该成为教学资源。在新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电子视听设备和技术。教师亲自设计PPT、充分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图片等,更好地完成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体现出教材已由主要教学资源转向为教学资源之一。
3.旧教材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新教材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占主体地位的,“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1]。教师在教学中绝对地控制着学生的思想、行动,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所以,旧教材更加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新教材则把一些固定由教师讲解的知识性内容,改为教师只提供一系列背景或问题而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总结出的知识内容,教师只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总结。这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的表现,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编写内容的比较
1.旧教材是以知识为主线,新教材是以生活为主线
旧教材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学科知识十分单一,仅以知识的逻辑或以时间的顺承为主线,明显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新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话题,整合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的内容为横向坐标,并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为纵向坐标,横纵坐标的交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的每一方面都突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且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2.旧教材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新教材注重思想品德修养
由于课程改革之前的课程名称叫“思想政治”课,因而旧教材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基本训练,并要求学生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性格、道德方面的引导却有所忽视。与之相反,课程改革后的课程名称为“思想品德”课,所以新教材更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方面,要求学生以了解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为主。
3.旧教材的内容较为深奥,新教材的内容较为浅显
旧教材十分注重知识性,其内容是高中甚至是大学政治理论课的“压缩饼干”,内容“高、大、空”,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增加了教师教的难度和学生学的难度。新教材的编写则相对淡化知识性,联系学生已有的个人经验加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的内容。如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追求高雅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教材的内容由深奥到浅显,由注重知识性到淡化知识性,调整了以往“繁、难、偏、旧”的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四、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特点的比较
1.旧教材学科性较强,新教材综合性较强
旧课程标准在序言中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2]。由此可见,旧教材一直被思想政治学科体系束缚着,其内容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安排的。而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3]。由此可见,新教材打破了学科间的束缚,突出了知识与生活、学生经验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而且还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内容进行了整合。因而,新教材的综合性更强。
2.旧教材可教性较强,新教材可读性较强
旧教材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所看重的是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教材编写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因而教材可教性的特点就显得尤为突出。新教材不仅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而且还增加了图表的数量,既有文字的描述,又配有适量的图片,提高了新教材的综合质量,使新教材呈现出寓教于乐的特点,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旧教材封闭性较强,新教材开放性较强
旧教材是陈列知识和传递知识的纸质载体,适合于学生对既有知识的记忆,即使让学生亲身观察和探索,也是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却不适合学生从探索中自主得出结论。这就充分说明了旧教材的封闭性。而新教材则更具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上更加生动和自由,在内容上给学生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采用更多的事例和网络资源,在活动上设置更加开放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五、思想品德课新旧教材结构的比较
1.版面设计的比较
在封面设计上,新旧教材均为全套5册,采用787毫米×1092毫米的16开本,封面和首页处都有色彩鲜艳的插图。但旧教材同一年级的上下两册封面图案相同,且均是较为简单和抽象的人物或风景图;而新教材的每一册封面图案都不相同。在内容结构设计上,旧教材色彩单调、结构单一,而新教材则采用了彩色的边框、文字或插图,在每课的标题上都配一幅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图片作为背景,生动准确地概括了该课的学习内容。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中,就采用了“音乐符”的背景图案,使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到青春带来的欢快。
2.图表展示的比较
新旧教材均引用了形式丰富的图表,有真实照片、简笔漫画、体系表等。这些插图以真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场景为内容,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生活性,比单一的采用语言叙述方法的效果要好得多。虽然新旧教材的插图都比较多,但还是有些区别的。在数量上,新教材采用了更多的插图,且在更多情况下是以表格的方式来代替文字。这种一目了然的陈述方式,远比大段的文字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认同教材内容。
3.语言风格的比较
由于旧教材的知识性较强,所以语言的表述更加书面化和规范化。虽然这培养了学生的严谨性,但从一而终的拘谨性陈述难免有点刻板、僵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教材改变了那种较为生硬和教化的语言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表述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通俗性。同时,也特别注意了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例如,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的语言生动灵活,而在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中又体现了语言的严肃性。
六、对思想品德课新教材编写的建议
1.突出时代性和针对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科书也不能一直停滞不前。在保证陈述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的同时,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例子、数据和图片等必须与时俱进。陈旧的知识、观点、事例、数据已不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因而,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可以每一学期或每一学年更新一次教材中的观点、材料和例子,把国内外新近发生且相对稳定的大事小情纳入到新教材之中,以保证学生学到的总是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令人信服。
2.强调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材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所以,重视教学内容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不是编者臆造出来的,任何概念的表述都必须有据可依、有理可循,要避免语言表述歧义,更要杜绝错误。为此,在编写新教材时,要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这样可以避免教材内容过宽、过广的情况,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3.加强生活性和实践性
新教材虽然在体现生活性方面有所加强,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教材的编制应关注生活中的情景、事件、矛盾冲突等,让学生感觉在生活中确实发生过或听说过类似的事件,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学会生活的过程。因而,新教材的编制必须时时和处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范树成.思想品德新旧课程标准比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 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邴竹(1991-),女,辽宁铁岭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孟庆男(1957-),男,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