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大大点赞:约旦小伙儿与安微女孩的舌尖情缘

2015-08-11李蕊娟

伴侣 2015年8期
关键词:刘芳奈德义乌

李蕊娟

向准岳母学厨艺,抱得美人归

穆罕奈德来自约旦,他离开故乡时才20岁出头,先到泰国一家餐饮公司工作。后来,他的叔叔在广州开了一家阿拉伯餐馆,由于生意越做越好,需要人手,他便应邀过来帮忙。他来到中国那一年正好是跨入新世纪。

当时,店里女服务生不少,一个叫刘芳的穆斯林姑娘在她们中十分显眼,颇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苗条的身材,白净的皮肤,再加上一头飘逸的乌黑秀发,仿佛杂志上的大明星,令这位约旦小伙一见倾心。

在叔叔的鼓励下,穆罕奈德开始壮着胆子主动向刘芳搭讪,并不断借故找她聊天。通过交谈得知,刘芳19岁,来自安徽蚌埠市五河县,曾在合肥一所职业学校读了几年书。2000年春天,一个闺密邀请刘芳去南方。经朋友引荐,她来到了穆罕奈德叔叔开的这家阿拉伯餐馆上班。因为刘芳的外语不错,就在店里担任起了翻译。

几次闲聊后,刘芳就和穆罕奈德慢慢熟识了。刘芳对主动追自己的这个外国人没有丝毫反感。22岁的穆罕奈德是个典型的中东男子,身高1.8米,短而微卷的头发,高鼻梁,深眼窝,笑起来有些腼腆。他中文说得不错,听着像是带点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谈吐文雅,对人也很有礼貌,让刘芳见了就油然而生暖洋洋的感觉。

穆罕奈德平时话不多,略显内向,而刘芳却活泼开朗、爱说爱笑,两人性格互补,很是投缘。渐渐地,他们开始相恋。一年后,坠入情网的一对佳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刘芳将自己恋爱的事告诉了爸妈,家里人都极力反对。妈妈说:“就算嫁人,也太远了。况且对方还是个阿拉伯人,据说在中东地区,男人可以娶4个老婆呢!”而且爸妈当时还担心对方是个骗子。一时弄得刘芳进退两难。

2002年春节,刘芳硬着头皮带男友回到家乡拜见父母。看着眼前这个潇洒英俊的“老外”,尽管他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但刘芳的父母一时还是难以接受。老两口觉得,外国男人不会像中国男人那样疼爱妻子。为了让穆罕奈德在父母心中留下好印象,刘芳决定让男友大显身手。她把母亲拖出厨房,让他一人准备午餐。约旦小伙熟练地系上围裙,开始择菜。

中午,穆罕奈德做了五菜一汤。刘父刘母品尝后接连称赞,穆罕奈德开心地笑了。

一家人吃得很开心,穆罕奈德感到他和刘芳父母间的距离正在慢慢缩小,他问刘母:“阿姨,刘芳平时喜欢吃什么?”刘母笑着说:“她呀,属猫的,就爱吃鱼,尤其是红烧鱼。”穆罕奈德爱怜地看着刘芳,兴奋地说:“那您能教教我吗?”刘母一口答应。

接下来几天,穆罕奈德就黏在准岳母身后学做中国菜。除红烧鱼外,穆罕奈德跟着准岳母还学会了酱香茄子、韭菜盒子等特色中国菜。他的完美表现终于让两位老人放下心来。2002年3月下旬,刘芳和穆罕奈德在合肥市领取结婚证后,隆重举行了婚礼。

在义乌开“花”,收获甜蜜财富

这段情缘也让穆罕奈德坚定了留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打算。这年7月,听说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都来到有“世界小商品集散中心”之称的浙江义乌发展,商业嗅觉敏锐的穆罕奈德带着新婚妻子,来到了正在不断发展中的“小地方”义乌。随后,几个亲戚也跟着搬了过来。

很快,一家阿拉伯风味的餐厅就在义乌市稠州北路开张了,夫妻俩给餐馆取名“阿克萨”。在两人的精心打理下,餐馆生意日渐红火。第二年,刘芳又生了个大胖小子,当上爸爸的穆罕奈德觉得幸福极了。

不料,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餐厅生意日益惨淡,刘芳和老公绞尽脑汁,试尽各种方法,但都收效甚微。偶然间,她听到一位阿拉伯客人抱怨,说店里没有新菜式。这句话一下点醒了她。

刘芳暂停营业,把堪称烹饪高手的婆婆从约旦接了过来。第二天,老人就为他们做了一桌地道的阿拉伯美食。刘芳细细地看,认真地品,最后停在一道羊肉饭上。“这道主食叫什么?”她问身边的丈夫。穆罕奈德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含糊不清地回答:“羊肉酸奶饭。”米饭颜色鲜亮,味道浓郁。羊肉肉质细嫩,非常鲜美,没有一点膻味。酸奶绝对是点睛之笔,中和羊肉的油腻,更丰富了整个菜肴口感的层次。

婆婆笑着说:“羊肉酸奶饭是儿子从小到大最爱吃的主食。”刘芳决定向婆婆学做这道主食,日后做给丈夫吃。

刘芳觉得,约旦人和中国人一样,对待食物始终保持虔诚的心态。后来,婆婆递给刘芳一张纸条,偷偷告诉她:“穆罕奈德不高兴的时候,你就给他做这个,吃完他就开心了。”刘芳打开一看,纸上写着约旦炖羊肉的做法。婆婆将如何选取上好的羊肩肉,需要哪些配料,烹饪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一一标注得清清楚楚。看着这张纸条,刘芳感受到婆婆对丈夫的爱和关心,以及对他们美满婚姻的认可。

接着,刘芳的妈妈也从安徽赶来看望亲家母。刘母也做了几道自己的拿手菜,大家吃了无不赞叹。后来两位老人又共同开发出一道新菜“酸奶土豆烩鸡块”。

有了众多中阿合璧的新菜品,小夫妻又将原先的餐厅重新装修,更名为“花”餐厅,寓意幸福之花、和平之花。其装饰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金色的吊顶、顶灯,镶着金色的花,富丽堂皇。

刘芳辞退了原来的厨师,高价聘用新的约旦大厨,尤其母亲和婆婆创新的十几道菜,她更是以招牌菜推出。果然,餐厅经过改革,生意又渐渐红火起来。

被习大大称赞,今年还要开分店

2014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事业成功,最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中国。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中国百姓追求幸福的中国梦中,执着奋斗,演绎出彩人生,也诠释了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

这天,穆罕奈德的手机响个不停,所有打来电话的朋友都重复着一句话:“穆罕奈德,祝贺你!习主席在演讲时提到你,提到‘花’餐厅!”

他有些吃惊,将信将疑打开电脑,搜寻习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讲视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妻子刘芳一个劲地笑着,穆罕奈德的双手激动得有些发抖,“是真的!”他紧紧拉着刘芳的手,心底的喜悦喷薄而出。

穆罕奈德马上发了一条微信“炫耀”,分享自己的喜悦:“很荣幸习主席讲到我家。”随后还附上了习主席发表讲话的视频链接,阿拉伯朋友们在微信朋友圈里纷纷转发。6月6日下午,来“花”餐厅吃饭的约旦客商伊萨姆一进门就搂住了穆罕奈德的臂膀:“好小子!”另外十几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老主顾,也面带笑容纷纷举起杯子,笑着与穆罕奈德碰杯。

穆罕奈德没想到,习主席发表讲话后,来“花”餐厅要求采访的记者一拨又一拨,慕名来吃饭的吃货们也开始增多,甚至还要跟他们合影留念。在大家心目中,夫妻俩俨然成了大明星!

从2014年6月中旬开始,“花”餐厅陆续迎来了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客人。短短八九个月时间,大批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沈阳、乌鲁木齐等地的客人,纷纷来品尝阿拉伯美食,亲身体验中阿文化的交融。穆罕奈德高兴地说:“现在餐厅里的中国籍顾客比过去增加了一倍!”

穆罕奈德夫妇有两个孩子,孩子的中文名都跟母亲姓,大的叫刘飞翔、小的叫刘义飞,今年一个12岁、一个10岁,都在义乌上学。星期天哥俩喜欢看球赛:一边是从小骨子里对足球的喜爱,另一边是流利的中国话对谈,让人不由感叹文化交流的奇妙。

穆罕奈德说,他是个家庭观念非常重的人。“我坚持开餐厅的原因,就是觉得在餐厅里,一家人都可以以此为家,天天生活在一起,这种感觉很好。”自2004年到2015年的11年间,穆罕奈德没有回过约旦,为的就是努力工作,把日子过得更好。他每个月都寄钱给远在故乡的父母,而父母也很理解他的工作和孝心,时常通过越洋电话和微信等工具互致问候。

“花”餐厅被习主席点赞,穆罕奈德在享有荣耀的同时,也积极为第二故乡承担起一份责任。2014年6月底,他受聘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了一名外籍人民调解员。如今,他经常和来自马来西亚、韩国等地的外籍人民调解员一起,为在义乌的外籍客商调解遇到的涉外纠纷,为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出力。

2015年3月下旬,约旦国家电视台专门派人员赶到浙江义乌,拍摄穆罕奈德和刘芳这对跨国伉俪的创业故事。如今“花”餐厅由刘芳打理,今年6月份第二家分店就要开张。

穆罕奈德还开有一家贸易公司。他说,义乌作为重要的国际商贸城市,与阿拉伯国家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联系紧密,每年都有超过10万的阿拉伯客商来这里采购商品。

“其实,习主席说到的‘中国梦’也是我的梦。”谈到未来,穆罕奈德踌躇满志:计划3年内在合肥、上海、北京开分店。通过他和妻子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拉伯文化;扩大现有贸易公司的经营规模,将更多的义乌小商品出口到阿拉伯地区……

(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上网。)

责编/毕春晖

E-mail: bchaa@163.com

微博网址: http://weibo.com/bchaa

猜你喜欢

刘芳奈德义乌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喘息性肺炎临床分析
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的临床观察
The creative application design research of“Da Ah Fu”image
Ant Forest Users Plant 55m Trees in 507 Square Kilometers
中国航空公司新开义乌直飞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线
巧用余弦定理解答数学题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
葆拉·福克斯和《一只眼睛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