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敏感期,给幼儿最佳的引导

2015-08-11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5年8期
关键词:儿子家长幼儿

刘律廷

主持人语:

一般来说,幼儿在3岁以前,穿着打扮都会乖乖地听从父母安排,让穿什么就穿什么,让理什么发型也不打别。但过了3岁,最迟到4岁以后,孩子就开始“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了,他(她)不再甘做“妈妈的洋娃娃”,即使穿得不伦不类也要坚持自己来搭配服饰。女孩子往往偏爱公主裙、高跟鞋甚至妈妈的化妆品,男孩子不再让家长剃光头,并酷爱某种卡通图案。也正是从这时起,幼儿们对美术、陶艺、舞蹈等艺术形式产生兴趣。不少孩子会将美的东西“占为己有”,凡事追求完美,有一丁点儿瑕疵就不依不饶……这种种表现,其实都是幼儿在“审美敏感期”的正常反应。此时,家长若能敏锐地把握孩子的“审美需求”,因势利导,让孩子对真善美的事物产生较强烈的美感体验,便能促进孩子审美心理的正常发展。反之,则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不良审美倾向,轻则会因“过度爱美”干扰孩子的正常生活,重则会因过度迷恋某些事物或爱慕虚荣而影响孩子的成长。那么,具体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美育要从娃娃抓起

(乔女士,小学美术教师)

很多人认为,“美育”就是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体面,给他们报美术班、模特班,让他们接受艺术熏陶……其实,真正的美育远不止这些内容,它不但能帮助孩子推开艺术殿堂之门,还能给他们带来平静美好的情绪,提高他们的智商。

从怀孕时起,我就把各种各样“美”的载体用于我的胎教。女儿小婕在娘胎里就习惯了听音乐、“看”画展、接触大自然、参观博物馆。她出生后情绪非常健康,哭闹时只要一听见音乐就会安静下来。

每次带女儿出门,不管她能不能听懂,我都坚持向她描述各种美丽的事物。看涟漪,观落日,闻花香,晒太阳,我把握每一个机会,把我对事物的美学解读传递给她:“奶瓶是粉红的,如同桃花;小床是红色的,好像太阳的脸;尿布是软软的,好像棉花糖……风儿亲你的小脸……”

女儿半岁后,我常让她踩在我的脚面上,随音乐在地毯上和我一起跳舞。因此,几个月后,小婕一会走路就能翩翩起舞。她会捕捉大自然中的美丽风景并陶醉其中,甚至看到一道光射进屋子时,灰尘在光柱中旋转,她也能欢快地唱啊跳啊,自得其乐。

小婕的“学说话”与“体验美”密切结合在一起。她开口说话比较晚,却很快就能说完整、丰富的句子。幼儿园老师说她词汇丰富,常用“文绉绉的形容词”,让人吃惊。

一次,小婕变换各种角度观赏光线在花上投射的“金粉”。那时候的她不太会说话,只会咿咿呀呀加上手舞足蹈。我感叹说:“好漂亮,‘画家’给花儿涂上了金色,真奇妙。”小婕从此记住了“奇妙”这个词,每当发现美丽的东西时就会脱口而出。不久后,小婕被一个小哥哥欺负了,我一番抚慰后她仍感到委屈。我说:“小哥哥眼睛里有‘金粉’呢……”小婕便凑过去看。小哥哥刚被爸爸责备,正“梨花带雨”,小婕立即停止哭泣,一本正经地欣赏着哥哥泪珠中的光线折射,大声说:“奇妙!奇妙!”

从很多类似的例子中我发现,美育能让孩子破涕为笑、笑迎挫折、幽默大度。

小婕在艺术方面展现出比较高的天赋,很多人建议我给她报兴趣班。我的原则是“多欣赏、多熏陶,直到她极度渴望时,再接触技巧性的东西”。所以,我家电视锁定CCTV音乐频道,小婕除非睡着了,其他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欣赏到音乐。周末有空闲,我们还会带她去博物馆的“手工艺展厅”观看艺人们现场画扇面、做雕塑、织土布、玩陶泥;每逢有人现场题字作画,小婕都能津津有味地看好久……花鸟市场和古董市场,也是我们常逛的地方。漂亮的小玩意儿,小婕过目不忘,回家后还能凭记忆画出来。

小婕上幼儿园中班后,我发明了一些小游戏来满足她日益膨胀的“审美欲”和“购买欲”。比如:我打印与芭比娃娃有关的图片,比如衣服、发饰、马车、鞋、包等,然后塑封剪裁,让小婕“给芭比穿衣服”。在这个过程中,我教她颜色搭配的原理,提醒她穿衣要得体,要分场合。遇到她心仪的衣服鞋包,我鼓励她先画下来,想一想:假如买回来,该怎么搭配?该在什么场合穿?我这么做,既能满足她对美丽的衣服或饰品的占有欲,又非常省钱。因为当她画好衣服并塑封起来贴在衣柜门上时,便感觉自己已经“拥有”,买不买都无所谓了。

四五岁的女孩子常为“公主裙、水晶鞋或水钻发夹”拉帮结派,孤立不时尚、不漂亮的孩子。为此,我更偏重对小婕进行“内在美”的培养。看到清洁工认真扫地、快递员满头大汗地送快递时,我会大加赞美:“好勤劳的人,真美啊!”当看到小女孩打人、说脏话的时候,我会当成反面教材。在陪女儿看《迪士尼公主》《芭比娃娃》《巴啦啦小魔仙》等动画片时,我启发女儿:“这些女孩,有什么美的品格?”

一次,小婕为了多玩摇摇车而大哭大闹。我拿出包里的梳妆镜递给她,说:“芭比娃娃会这样吗?”小婕乖乖地下车,恢复了“芭比状”……家里的大人们,难免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小婕便会说:“奶奶,发脾气好丑啊,重新美回来好不好?”

有人说,幼儿的生命是个小宇宙——他(她)天生能与大自然沟通,并从中得到灵感和审美。我借助“品味花前月下的自然美、近距离接触民间手工艺、从事蓝天白云之下的体育锻炼”等活动,将美感体验注入女儿的生命中,让她内心强大起来。现在,小婕已上小学二年级。她比同龄的女孩更大气,不搞小团体,乐于分享;她积极上进,阳光健康,自律宽容——任性的时候只要稍加提醒,她就会收敛脾气。而且,她有自己的审美观,不人云亦云。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件事:一位“90后”妈妈斥资数百万元给女儿买名牌,并拍摄了以名牌衣物为背景的照片。家人讨论这则新闻时,小婕也凑过来看手机。她说:“衣服挺好看,就是背景太丑了,应该去海洋馆或张家界(我们曾带她去过)那样的地方拍照片!背景如果是海豚、海狮、高山或白云,会更美!”

这番话,让人不能小看这个7岁的小人儿!她已经能够分辨出那是充满土豪气息的炫富,而不是真正的美。怪不得,我每次陪她逛街,她都不选公主裙等款式,也不执着于买名牌,而是挑选一些优雅低调、物美价廉的衣物。原来,她有属于自己的审美观,所以敢于坚持风格,笃信自己是造物主最美的作品!

男宝迷上“美人鱼”

(周女士,33岁,公务员)

我曾先后在消防站和武装部工作多年,同事多是铁铮铮的汉子。所以,当4岁儿子迷上爱丽儿,变得爱哭闹、爱臭美时,我非常焦虑。

爱丽儿是“迪士尼公主系列”中的美人鱼公主,有一条大尾巴和一头红色的卷发。儿子第一次看到她时就被深深吸引了。他央求爷爷给他买了爱丽儿玩偶,爱不释手。我担心他整天抱着一个美人鱼玩偶睡,会不会太娘了。

进入幼儿园中班后,儿子的很多表现都像小姑娘。他喜欢偏中性的服装,常用水彩笔涂指甲;他常将地上的亮片、假钻、玩具——其实都是别人丢弃的垃圾捡起来,紧紧攥在手里。

我向幼儿园老师咨询时,她说很多同龄孩子都有类似表现:“喜爱美人鱼也是探索美的一种方式。您不用太担心,要先理解孩子,才能引导孩子。”

老师的话启发了我,我尝试着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澄澈爱美的童心来欣赏儿子,与他沟通。

此后,当儿子追求完美、反应敏感时,我不再说他“小心眼”“娘娘腔”;当他抱着爱丽儿絮絮叨叨说个不停时,我不再一遍遍地强调“她是玩偶,不是真人”;当他一次次地询问爱丽儿为什么没有腿时,我耐心地告诉他有关审美的“黄金比例”,让他知道爱丽儿的尾巴之所以漂亮,是因为符合这个比例……

改变沟通方式之后,儿子将审美重心从爱丽儿转移到了更多事物上。我乘胜追击,继续引导他发现无处不在的“美丽”,来平衡他以往比较偏激的“审美倾向”。

比如吃饭。从前儿子喜欢吃几口就停下来,用调羹将米饭弄得平平整整,然后再继续吃……看到他将热饭吃成冷饭,我常常火冒三丈,训他一通,可并不能解决问题。当我改变思路之后,克制自己不去唠叨,而是富有同理心地说:“宝贝儿,你喜欢平平整整的饭吗?那妈妈可以教你一种新的吃饭方法。”于是我教他从米饭的表层轻轻刮饭吃,让米饭始终保持表面平整。学到这个本领后,儿子的吃饭速度快多了。

比如磨叽的习惯。我从审美需求的角度理解了儿子的“慢腾腾”——大人关注时间和迟到,儿子只关注周围美丽的事物。上学途中,儿子常常一步三回头。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小区绿化带的树枝间那一张张美丽的蜘蛛网,是他磨叽的根源。我不再责怪他迟缓,而是问:“宝贝儿,你发现了什么漂亮的东西呢?”儿子仿佛找到了知音,拉着我寻找正在织网的蜘蛛。我陪他略微“磨叽”一下,然后说:“哇,闪闪发光的蛛网好漂亮,我真想停下来欣赏……不过,放学时再来会更好,夕阳下的蛛网才最漂亮!”儿子乖巧地跟着我加快了步伐,边走边和我讨论晚霞和彩虹的颜色有何区别……

再比如浪费的行为。儿子看到东西破损或有了皱折就会哭闹,坚决要扔掉。我换一种处理方式,启发他:“我们能不能在旁边加点儿什么,让划痕变成漂亮的小花或小羊?”当儿子因别人弄脏他的手工作品而愤怒时,我引导他在污渍或破损的地方进行想象力发挥,创作出美丽的图案。在“变废为宝、化丑为美”的过程中,儿子学会了变通和思考,知道了坏事是能弥补、转化的。于是,他那些过度敏感的情绪化反应逐渐减少,在扔东西之前也会先征求大人的意见。

此外,我注重培养儿子的男子汉气概。我点播阅兵式的视频给他看,让他欣赏军人的飒爽英姿,训练他“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他逐渐意识到“仪仗兵的一举一动都很美”,并刻意去模仿。除了每年的家庭旅游、每周例行的爬山,我还带儿子去观看消防演习,欣赏消防官兵身手敏捷的美。

儿子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他的审美不再局限于美人鱼、蜘蛛网、米饭和白纸,他喜欢上了拍照,跟爸爸学习PS照片……而且,他的敏感易怒行为越来越少,快乐大度的品格逐渐形成。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不再担心他会变成“娘娘腔”。

或许,在这个男性缺席的教育环境中,很多男宝都有过“娘化”的审美倾向,让家长虚惊一场!其实,真的不必太紧张。只要引导得当,孩子不但不会变得娘里娘气,还会拥有比一般孩子更高雅的审美情趣。

不要“臭美”要“审美”

(陈女士,资深幼儿教师)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一个在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幼儿,长大后不会平庸,也不会很野蛮,也不会很庸俗……”的确,幼儿在三四岁时表现出对审美对象执着的追求,是一件好事。家长们要敏锐把握审美敏感期,给予巧妙引导。

首先,家长要理解幼儿为审美表现出的“偏执、顽固和完美主义”。比如:在书上乱涂乱画、在玩具上“签名留念”、给汽车内壁涂上颜色、将好端端的东西丢弃……家长切忌嘲笑、打骂、贴标签,而要开动脑筋,提供适宜的途径让孩子尽情发挥,比如开辟一面墙壁专供孩子涂鸦,买来玩具汽车让孩子染色,帮孩子重新布置房间等。案例中的小婕妈妈,打印了芭比娃娃衣物的图片,教她搭配。比起买实物,这种虚拟的方式也能让孩子得到美感体验,而且非常省钱。

其次,培养孩子具有节制的品格。幼儿对“美”的判断比较幼稚。他们喜新厌旧、经常“为美而忘记时间、不顾他人”。这种情况下,家长应给孩子较少的选择项。比如挑衣服,只能三选一;买鞋子,半年才能买一次;买包包、饰品、洋娃娃等“奢侈品”,必须通过某项家务赚取经费。当幼儿因衣服“款式旧、非名牌”而不愿穿时,家长可以夸衣服干净,引导孩子明白“衣贵洁、不贵钱”的道理;家长也可以找裁缝或DIY,将旧衣服改造。当幼儿因外貌而攀比时,家长要通过积极的影视作品、绘本故事或公益活动等手段,引导他们明白“心灵美”的重要性。

再次,推动审美意识向更高阶段、更广层面发展。一般来说,审美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像案例中的周女士,引导儿子的审美从“美人鱼、白米饭”发展为“仪仗兵的风姿、男子汉的气概”。家长可借鉴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让孩子吃出境界、玩出水平。比如“水果审美”。带孩子去农场采摘水果,教孩子辨别水果的新鲜度,制作水果拼盘。在这个从“吃的美感”提升到“劳动之美”的过程中,孩子还能了解到相应的常识。也可以来个“晾衣服审美”。让孩子在长长的晾衣绳上搭配出美感来。不妨问孩子:“小衣服与大衣服之间应该如何排序?”“不同颜色的衣服应如何摆放?”如果家长动脑筋,就可以教孩子把枯燥的家务“做”出美感来。还可以来个“锅碗瓢盆审美”。先让孩子认识各种厨房用具,然后让孩子听锅碗瓢盆发出的各种声音,比如可以将液体倒入不同的容器,让孩子感受它们各自发出的不同声音,然后让孩子离开厨房,凭听力来判断家长正将液体倒入哪种容器,家长甚至可以鼓励孩子用厨具来演奏,鼓励孩子大胆创新。

《卡尔·威特的教育》和《斯托夫人的教育》是两本举世闻名的家教名著。两位伟大的家长都在孩子幼年时经常带他们到森林里散步,边欣赏边教导,从审美的角度启发孩子对各科知识的兴趣。他们在陪孩子看日出、画美图、欣赏鸽子在天空中飞翔的轨迹、临摹柔风拂过树梢的弧线等过程中,引导孩子将审美体验上升到艺术、科学、音乐等精神层面。两位作者都认为,年幼孩子的感官是完全开放的,父母给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审美环境。只要是美的东西,孩子就会自然地经历、感受,艺术来自生活的每个角落。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儿子家长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打儿子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长错了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