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文化就是狼性文化吗?
2015-08-11幽兰
幽兰
“我们抢的能力只表现在市场领域。写书人误解之处是华为全公司的人都要学狼性。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求市场人学狼性。但是,财务人员、研发人员、党务、行政、采购、制造、物流都不要学狼性。”
在中国民营企业里,华为的出现是个奇迹!
但是,华为是否像外界说的那样,文化基因里秉承着一股狼性的文化?事实并非如此。在华为工作了几十年的集团前党委副书记朱士尧向外界道出了华为管理文化的秘密。
28年前,1988年,华为在深圳成立时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都是草根,没有官二代,没有富二代,他们没有资源、资金和人脉,对技术也不太懂。就是在这样的白纸上,六个人坚持和努力了20多年,最终联合更多的人创造出奇迹。
“我们成了跑在最前面的民企航空母舰。”
目前,华为拥有16万员工,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如今,它的产品涵盖国内市场,员工高层全是中国人。但是,它的野心并不仅于此。
“18年前,任正非提出了一个口号:全球化是华为未来必然的必由之路。”就是这样,“华为在过去的18年里,只干了两件事,把产品卖到全世界;卖产品的同时寻找最优秀的人才。”
迄今为止,华为产品已经涵盖全世界177个国家,并招收当地的优秀人才加入华为。“全公司有3.5万名外籍员工,12.5万人是中国人。3.5万名员工来自157个国家。所以说,华为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公司,而不是所谓的跨国公司。”
2.1万元,是28年前华为成立的注册资金。这笔钱是由六个屌丝创始人东拼西凑得来的。而到了2014年,28年后,华为的收入是2882亿元。28年里增长了1400万倍。
华为俨然已经是行业的龙头老大。
根据2014年财务状况,华为营业收入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20%,纯利润增长了32%,这两个数字在全球五百强企业里难能可贵,近几年来,已经很少有大型企业可以达到这样的数据。“2014年,华为全年利润是行业内第2名、第3名和第4名加在一起还好很多。”
开放创新是华为的内生驱动力
“以我在华为十多年的体会,开放创新是华为发展最强大的内生驱动力。” 朱士尧谈到的开放创新包括两部分:第一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尤其是华为作为高新科技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尤其重要,而且要长期坚持的一件事。第二是管理上的开放创新。一定意义上来说,管理层面的开放创新比技术上的开放创新更重要。
在技术层面,开放创新是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它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华为成为了通信领域里的世界第一。华为在技术领域的开放创新有两个量化指标。第一是量化的指标专利。2014年6月31日,华为申请的专利达到82514项,批准的专利数4万余项,其中有95%的发明专利。第二个指标是标准。“中国有一句土话,真正的一流企业是标准说了算。华为参加了177个国家标准组织,其中有183个华为高级专家来担任其中的主席、副主席、理事长或副理事长等。在制定国际行业标准组织过程中,我们一直扮演专家角色,从而将华为的技术标准变成全世界的技术标准。”
在这些方面,华为深有体会。
首先,创新的路标选择,明确创新的驱动力。现在创新成为国家的国策,我们讲创新驱动讲了十多年,但是有一个比创新更重要的问题很容易被人忽略:创新靠什么驱动?华为花了十年的时间,花了几十亿的学费才想清楚,直到走到世界第一。技术纵然重要,但不像宗教一样去崇拜技术,这样会导致很多公司死掉。华为所做的是,要保持技术领先,只能领先竞争者半步,这是先进;如果领先三步,那是先烈。华为的创新驱动力只能是客户需求,产品发展目标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脱离客户需求的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只能供创造者自己欣赏,这样的创新没有任何社会价值,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其次,创新要有可持续的投入。目前,华为研发人员76000人,占员工总数的46%。另外,16年前,华为就规定今后研发投入不能少于当年销售收入总和的10%。2011年研发投入是230亿,2013年是300亿,2013年是307亿。最近10年,华为的研发总投入达到了1900亿元。
第三,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搭建强大的研发平台。公司在全球建设了17个研究中心,国内有7个,根据地区特点来发挥不同的优势,从而做到最优化。
第四,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引进先进的研发管理体系。
第五,创新要有全球化眼光,从人才高地引进顶级的创新人才。“我们在意大利引进微波领域世界第一的专家,通过三年努力微波通讯技术做到世界第一。我们建立了莫斯科数学研究所,引进苏联顶级数学家,提出巅峰性的理念,使得华为无线通讯技术做到世界第一。最近华为在法国成立了华为美学研究所。”
第六,引进人才。华为采用双通道把有才能的人按照各自特点走他们自己的路。有管理才能的员工可以从普通员工最终升到技术副总裁。员工也可以从核心骨干员工、中高层专家,最后做到资深专家。
除了技术创新之外,管理也要做到开放式创新,这比技术层面的开放创新更重要。
不得不说,管理是中国企业的短版。德国管理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德国经历过工业革命,中国在两三百年前工被业革命抛弃。而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进步最快、最显著的历史阶段。华为创始人都是草根出身,他们凭借朴素的做法、开放的思想、清晰的头脑走到现在。西方经过近三百年历练出一整套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所以华为也下了大力气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大规模创新,最终走向成功。
“学习也要分阶段,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有不同的要求。”当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时,矛盾也不一样,创业者不能总是用一种方法。以华为十多年的重要阶段来分析:1997年,华为邀请世界上先进的管理公司解决公司管理问题,从而达到突飞猛进的效果,完全国际化。国际化后,华为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管理理念、系统和方法完全不一样了。最高层以冷静的头脑,以新的理念梳理了很多问题,例如在国际化下出现的政务矛盾,要事先咨询国际先进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到了2009年,大多数公司要克服经济危机,但华为的销售收入增长了46%,这是管理改善带来的成果。自2009年到现在,华为基本实现了全球化。
“全球化之后,华为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我们梳理了全球化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又梳理了三个要解决的问题。华为邀请了世界上最好的解决方案企业帮助华为做改革,推动华为在管理层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改革已经过去6年,华为管理在不断优化。通过十多年来的长期坚持,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使得华为用一流的技术和管理构建出华为强大的硬实力。没有强大的硬实力就不可能有华为的今天。
华为文化不是狼文化
光有硬实力不够,还要有软实力。软实力就是企业文化。
华为能有今天是因为重视开放创新,构建强大的硬实力的同时构建起了强大的软实力,那就是华为文化。
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威力巨大。“领导曾经说过我们坚持技术创新的投入,向西方先进企业学习,就相当于手里有了原子弹,原子弹引爆才能发挥巨大的威力。”
截至目前,什么是华为文化呢?这是各行各业的创业者都很关心和好奇的事情。“遗憾的是,实事求是来说,华为官方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也没有出过任何书籍介绍华为文化地内涵。如今,在网上一搜,全国人都知道华为文化是狼文化的代表。这是谁做的呢?这不是华为说的,这是文人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写的书。这些书名目繁多,内容大体差不多都告诉人们华为是狼文化。遗憾的是这些都是不靠谱的,按照那些方法办企业,就是死路一条。去年出了一本书是经过华为同意,这本书基本靠谱。这是在华为如日中天的情况下写的一本书《华为什么时候倒掉?》。由于两个作者是华为顾问,而且得到华为高层的认可,为了写这本书,他们查阅了华为20多年来的历史档案,经过三年提炼概括写成此书。
“狼文化不是华为文化,但公司为什么不起诉也不解释呢?因为,我们虽然不认为华为文化是狼文化,但我们对狼有详细的研究,尤其是创始人任正非。”
“任何行业在任何时间点上,市场份额都有被瓜分的风险,既然如此,新起来的企业要活下去就靠抢份额,抢的能力决定企业成功的大小。只有具备抢的本领才有可能活下来。任正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狼的习性和特点。抢占市场份额的能力越强,企业生存的力量就越大。”
但是,只具备抢的能力还不够。“我们抢的能力只表现在市场环节,写书人误解之处在于,华为全公司的人都要学狼性。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求市场人学狼性。但是,财务人员、研发人员、党务、行政、采购、制造、物流都不要学狼性。”
公司软实力至关重要
“华为文化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这是华为企业文化里的精华。实际上,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体制、什么规模的企业,都要解决两个问题:搞定客户,搞定员工。要搞定这两件事情,领导就要凭借自己的价值理念、阅历和胸怀来解决这两方面的事情。由此来看,企业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也就千差万别。时间一久,有的企业活下来了,有的就死掉了。
“华为能够成功的原因就是开放创新加上公司重视软实力提升。”
对于任何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说,还应该具备几项品质。
“要有激情,更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创业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吃苦的不归路,创业者必须愿意做出巨大的付出,因为天下没有轻易的成功。
“艰苦奋斗是华为的传家宝,也应该是所有企业家所重视的。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艰苦奋斗的重点在于奋斗,而不在于艰苦;奋斗的核心是创造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吃苦,也不是简单地延长时间加班。必须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要有理想,更要有清醒的头脑。”领导能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如果不具备这条,企业会死掉。不得不承认,创业者处于一个大机会时代,但创业者要拒绝机会主义,虽然到处是机会,新概念新机遇层出不穷,并不是什么都可以赚钱,只能踏踏实实奋斗,不能侥幸地存有机会主义思想。
“要有个性,更要有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思想。”华为提倡员工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不可能说你的决策都是成功的,一个人本事再大,情商再高也不能孤芳自赏。要能够容得下能力比自己强、水平比自己高的人一起工作。
“要有灵感,更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必须能够受得起委屈,耐得住寂寞,懂得灰度的哲理。
在政府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里,相信会催生出更多的“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