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凡:AR扎根智慧旅游
2015-08-11
“携程”解决了信息化的问题,将散落在各地的信息全部变成标准化的信息。“去哪儿”解决了比价的问题。而“走啊”解决的是规划和梦想的问题,给出行者最想要的出行解决方案。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应用人群的不断增长,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变革。就连以增强现实技术著称的触景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触景无限”)也将目光瞄向自由行市场。
一个月前,触景无限一款针对国外自由行的应用软件“走啊”上线。公司创始人陆凡将增强现实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打造出国内首款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国外自由行旅游规划产品。
“我们的手机是很智能的,其中有一个重要应用是摄像头,它就像是人的眼睛。人们只用到了它的一部分功能,例如记录、拍照、录像等。但是,眼睛最重要的功能不是记录,而是识别。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摄像头帮我们识别一切事物,然后在关键时刻将我们的眼睛做一个延伸。例如,对我们来说,二维码是杂乱无序的,但是对于摄像头来说,每个二维码都是唯一不变的。”
这是陆凡对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原理的描述。
确切来说,AR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也被称之为混合现实。它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
它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利用摄像头、传感器、实时计算和匹配技术,将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而同时存在。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感受到在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性,还能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它客观限制,感受到在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
陆凡与AR的结缘
陆凡是机械与材料专业的高材生。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瑞士联邦高级工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时,陆凡在H. H. Kausch 教授的指导下,主持关于环氧树脂机械性能和增韧机理的研究项目,该材料是一种用于航空航天工业的高级材料。
在瑞士求学期间,陆凡成为互联网最早的一批使用者,他的很多工作都在互联网上完成。博士一毕业,就开始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结缘,从此,在这条路上,他开始了跨界的创业之旅。
回国之前,陆凡在美国创过业,他的公司是互联网通信业务VOIP运营商。后来,他担任过中国赛尔网络有限公司COO、美国Akamai公司(互联网内容分法加速CDN行业的创始者,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中国区总经理。
“美国经济发展存量大、增量小,在一个现代成熟的社会里打拼,不如参与到一个新兴市场中。”陆凡回国前,仔细分析了美国和中国的创业形势,而常年的跨国工作经历,也使陆凡练就了非凡的洞察力。“中国经济增量很大,只要努力,只要参与其中,就有很多机会等着我们。”
另外,国家海外引才成了陆凡回国的“催化剂”。正是在中央“千人计划”、北京“海聚工程”等人才政策的感召下,陆凡选择回到国内,成就自己人生的同时,也为祖国书写着创新的篇章。
2009年12月31日,陆凡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在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创办了触景无限。
触景无限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发展移动增强现实平台的高科技公司,增强现实技术是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的重要支撑技术,能够将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实景里面展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体验。
例如,智慧搜索通过增强现实可以将电子政务展现为多维度的信息展现形式,将图片视频甚至3D模型展现于实景之中。智慧旅游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用户所在城市的景点在智能终端中展现,并提供语音介绍、虚拟留言、周边特色衣食住行等特色的服务。
2015年6月,苹果公司收购了德国增强现实软件公司 Metaio。近两年,高通等公司都加入了争夺AR公司的行列。业界深信,未来增强现实将会从边缘技术变成主流工具。根据数码资本(Digi-Capital)的报告显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两项科技未来几年都将大获成功。根据数码资本的报告,增强现实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市场收入到 2020 年时将会增长至 1500 亿美元,其中增强现实市场将会达到 1200 亿美元,而虚拟现实市场则为 300 亿美元。
那么,增强现实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呢?陆凡认为,“首先是对设计的极大提升。以前,设计师需要建模,做设计,再拿着图纸去加工。如果有一副增强现实眼镜,我们只需拿着走一圈,所有的尺寸都出来了,结构确定了,直接3D打印即可。增强现实可以开发体感游戏,例如开着游戏里的车,从沙发上跳过去,让游戏与现实互动。还可以用在医疗领域,医生远程教授简单手术或护理的做法,利用图像处理,病人甚至可以感觉到组织拉拽的感觉。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应用是,远程恋人的时刻互动。”
未来,增强现实展现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陆凡这样描述,“你到家具店看中了一款家具,只要绕着它走一圈,它的模型就建好了,尺寸大小会立即显示出来,从而提前确定是否适合放在家里。去一趟故宫的太和殿,对准皇帝龙椅,就会再现大臣上朝的情景。”
可见,增强现实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可能。增强现实的出现,使得人们操作的界面不再是一块屏幕,而是延伸到了更大的空间里,依据人们所想的方式抒写生活的灵感。
创业踩过的坑
创业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断尝试、允许失败的过程。这句话也适合陆凡。
陆凡团队是谷歌眼镜首批应用开发者,谷歌搭好架子,邀请他们在上面开发好玩的应用。与谷歌眼镜合作后,百度、联想慕名找上门来,不久之后,一款应用AR技术的旅游眼镜诞生了。可是,“眼镜看上去很酷炫,用户体验却做得不好,电池续航能力不够,没有抓到用户的痛点,这款眼镜没有上市,就此搁置。”事后,陆凡总结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不过,陆凡团队踩过的深坑不止一个。回想陆凡回国之初,踌躇满志,与联合创始人、清华小师弟肖洪波研发了国内第一款AR浏览器——触景浏览器。
这是一个平台项目,参照了国外移动增强现实公司,任何用户可以在后台上面发布带位置信息的内容,从而转化为增强现实的展现方式,每个频道以自定义的形式展现。在这个平台上,触景无限曾发布过我爱我家房产信息、订餐小秘书等几十个频道数据。
与传统浏览器不同,触景无限浏览器不需要输入网址来浏览网页上的信息,而是通过调用智能手机中例如摄像头、G P S、电子罗盘、陀螺仪、重力感应器等传感设备,将原本虚拟世界中已经存在或存储在触景服务器上的数字信息叠加到现实场景的取景框内,加以展示。
陆凡希望在搜索领域做一个颠覆性尝试。“我们将不再低着头在搜索引擎的输入框输入文字来查询信息;我们将抬起头,把摄像头作为我们感知周边世界的浏览器,通过在不同的图层中切换,找到感兴趣的垂直信息,体验更加丰富的增强现实。”
但是,这款产品似乎太过超前,更谈不上用户体验了。2012年,触景浏览器停止更新。
为此,肖洪波写过一篇文章反思,“触景浏览器和Google Glass的Mirror Api非常类似,其实是个移动增强现实的App Store和发布工具,但是它没有解决任何用户的痛点需求,汇聚了各种信息,这些信息的展现形式并不是为增强现实的展现场景设计,都不够深入,我们也不能为内容提供商提供很好的流量支持,他们也没有太大动力设计优秀内容。”
正如肖洪波所言,触景浏览器的“停摆”主要是没摸清用户到底痛在哪里。陆凡团队以前是做面向企业用户的传统软件,更多考虑产品和服务。这个坑使二人第一次深入思考新的产品和流量,个人用户需求和用户数据之间的关系。
扎根旅游
陆凡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物联网虽然火,必须和产业相结合。单纯一个AR技术,是一个飘在空中的玩意儿,要有一个扎根的应用让它落地,才能真正发挥效应。”
陆凡坦诚,触景无限经历了一个从飘在空中到落地的过程。公司成立之初接了很多项目,就像陆凡说的“什么都做”。渐渐地,这一团队从分类庞杂中找到最擅长的领域——线上旅游。
早在两年前,陆凡团队就推出了名为“美景看看”和“触景旅游”的两款旅游版本的增强现实应用。
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在中关村创业大厦一层咖啡厅里,陆凡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美景看看”APP。可以说,这款产品将增强现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将手机摄像头定格,4个活动按钮随即在屏幕上闪现,点击其中一个按钮,立即出现了位置信息,被告知在海淀的某一方位。点击搜索后,陆凡将手机向四周转一圈,四个方向的景点都出现在了屏幕中。这个方向延伸出去,翠湖湿地在12公里处;另一个方向14公里处,有狂飙乐园;17公里处有西山大觉寺和鹫峰森林公园。点击其中一个景点,屏幕上立即出现有关该景点的文化内涵、历史沿革等,甚至可以直接播放语音或者视频对该处予以介绍。除了景点导航功能外,还设置了步行和驾车两个版本的最佳路线图供用户选择。
美景看看确实让记者为之震撼,尤其是在AR技术还不普及的年代。
而另一款产品——“触景旅游”的上线,自始至终都是陆凡团队研发的重点所在。它没有像其他产品那样被忽视,而是一直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借助陀螺仪,手机可以精确定位你的位置。通过大数据,大量景点信息资讯被录入到平台上。就像千里眼一样,50公里以内,你面向某一个景点,这一景点的介绍便尽在眼前。如果你走进这个景点,更好玩的应用会呈现在你面前。例如,你身处故宫,除了可以查询景点介绍外,你还可以穿上皇帝的衣服,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与慈禧太后合个影。或者爬一回长城,在城墙上写到此一游。当然,这是在手机屏幕上实现的,真实的城墙并没有被破坏。”
2014年,肖洪波曾提及“触景旅游”关注景点周边的服务,例如美食。但是,美食只是一个小功能,数据由第三方提供,不是团队产品的主要关注点。触景无限主要围绕微信服务号开展延伸服务,希望和不同类型的自媒体合作,为不同兴趣的群体提供多样化的自由行产品,比如为金错刀设计一个“微创新之旅”。(如果确定一个需求点是用户痛点,就死磕下去,不断地进行微创新。)
“触景旅游”重心在微信,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帮助用户实现梦想。“未来用户只要提出愿望,系统就可以智能匹配合适的线路和门票。”
有了触景浏览器的深刻教训,陆凡团队认识到技术太超前、过早商业化犹如拔苗助长,对产品本身不一定是好事,它们把更多精力集中在产品内容本身,为自由行用户解决更多痛点。陆凡认为,微信本身就在帮助用户设计旅游产品,服务的过程就是进行商业化。
“走啊”上线
告别项目制,做一个专注细分领域的产品公司。只有这样,公司才可以持续发展。所以,陆凡团队把所有精力放在旅游上,希望提升用户的旅游质量。
有了以上两款旅游产品的尝试,陆凡的思路渐渐清晰,他告诉记者,触景无限要做智慧旅行的虚拟运营商。
不久前,“走啊”上线。“走啊”是触景无限推出的一款国外自由行产品,陆凡将其定义为新一代规划旅行神器,官网如此描述:“走啊提供全面的出行用户景点,酒店和美食点评信息以及智能线路规划,旅行行程规划分分钟搞定。”
让产品操作傻瓜化是陆凡团队设计“走啊”的初衷所在。
根据途牛旅游网发布《2015上半年中国在线出境旅游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出境游市场仍在快速增长,出境游业务占总体旅游业务交易规模超过70%。“出境自由行”的游客一般的出行流程为:查看攻略游记、着手行程定制、然后预订机票、酒店等产品,在旅行途中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时再进行网上搜索、咨询,回来后再把自己的旅行生活分享到微信、微博等空间。
但是,这样的旅行方式往往也带来一些痛点,比如预定机票、酒店、景点门票时要面对杂乱的信息,办理签证、保险的过程也并不轻松;前期准备时面对大量的攻略难以提取有效信息;在出游的过程中,还要面对语言障碍以及各种突发情况造成的行程临时变动。
这一次,触景无限似乎抓住了出行旅游的“痛点”,在“互联网+”的时代,给人们提供了智能的境外自助游体验。
在出国旅行中,“走啊”充当了“地陪”的角色。它将帮助旅行者打破对信息不对称的恐惧。
“如果你去上海,即使对环境不熟悉,大不了找当地的朋友、看路标、打电话或者询问路人。但出国不一样,也许你一年才出去一两次,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和文化,常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我们通过搜集国外与旅游相关的信息,加入用户点评功能,利用一些算法,将最优决策呈现给用户。”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由行,不跟团,不用导游。而这款产品正是迎合了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出行者不用提前看攻略,就能即刻搞定最佳出行路线、最近的景点和周边旅店。”
出行者身处异地,想要搜寻周边景点,只需打开“走啊”软件,拿起手机转一圈,方圆50公里内的景点就会一一显示在手机上。景点信息将按照距离远近推荐给用户。
“而且,我们的优势在于让人文和历史紧密结合,将旅游变得更加有趣。例如,《罗马假日》场景的真实再现,民间野史的场景展现。”
“走啊”记录了5万个国内景点和10万个国外景点信息。“只要有中国人去的地方,我们就有介绍。”这些信息以图片、文字和语音形式体现出来。
“走啊”制定的出行旅游攻略,不是给千万人看的,而是给使用者单独规划出来的。它有人工智能的成份在其中,不是单纯地比较价格,而是根据用户选择的出行路线介绍周边景点、旅店和往返交通。
“智能攻略形成之前,只需要回答软件设定的几个问题,例如你是跟谁去?能够承受的出游价格?选择何种出行方式?因为旅游当中,与孩子、父母、闺蜜或同学等不同人群,游历的景点、出行路线和就餐地址也会各有侧重。”
“走啊”不仅为用户提供出游规划,还为景区提供深度旅游服务。这表明,触景无限不仅关注大众市场,还要从相关旅游服务中分得一杯羹。虽然市场不同,但底层技术是可以通用的。“走啊”鼓励用户下载景点信息,为的是尽可能长时间留住游客,让用户有丰富的体验,也是每个景区希望做到的事情。
有了之前的创业经历,陆凡更看重用户群体的获取。“在一群互联网用户里,有3%至5%的用户愿意花钱去获得一个更好的体验,大多数用户不愿意花一分钱。没关系,只要有足够多的用户数量,这个市场就足够大。”
陆凡做了一个总结,在众多在线旅游运营商中,“携程”解决了信息化的问题,将散落在各地的信息全部变成标准化的信息。“去哪儿”解决了比价的问题。而“走啊”解决的是规划和梦想的问题,给出行者最想要的出行解决方案。这也说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出行者的旅游体验也将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
链接:陆凡,中央“千人计划”专家,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北京市特聘专家,触景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