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015-08-11曹志芬
曹志芬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课程改革也面临着挑战,从生活中提取物理现象,将物理知识用之于生活社会,是社会教学的一大亮点。就当前物理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学生生活经验和体验不能和物理学习相互联系的现状,提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回归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优化。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生活
初中物理教学要回归自然,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学生熟悉的身边物理情境,促进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独立思考,理解和探究物理的价值,学会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对生活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没有与社会生活贴近,学生不能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不能解释和探索社会生活中较为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学习停留在纯理论性的层面,机械生硬地记录着物理原理及规律,对学习物理感到吃力,对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没有认知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乏,教与学的双方没有心有灵犀的感觉。
二、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探讨分析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途径。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细心的观察,通过实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对物理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
1.通过生活经验,向物理学习方向转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有的生活经验可以为物理学习入门打下基础,通过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进行正确的整理和归纳,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掌握物理学科的价值性和科学性。比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声现象》章节,通过列举生活当中自己说话声音的方式、音量的大小,悟出声带的振动传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物理原理;大自然中打雷闪电现象,明白光在空气的传播速度快过声音的传播速度的物理规律。
2.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知,向探究性的理性认知转变
对于生活中存在的物理问题,学生往往只是习以为常地只知其表,不识其里地对待处理,不愿做深层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探究现象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比如,实验一:学生在大声对着蜡烛说话时,火苗会产生晃动现象;实验二:用力去拍打桌面时,桌面上的纸屑也会有振动幅度等现象。学生要从这些现象中思考、归纳总结出现象的共性,从而达到学生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识高度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小的帮助。
3.物理实验启发学生思维,拉近师生关系
物理实验是教师与学生动手的操作,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研究具体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将感性认知进一步深化,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引起对物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与教师一道对实验方案或方法进行改进,纠正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实验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了物理知识,它并不是神秘、不可触摸的学科,它其实是一个万花筒世界,只要深入进去,那将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通过实验教学,教师也有了极大的收获,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和学生的交流更顺畅了,更容易发现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和不足,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物理教学是一门认知性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并将走向生活,让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出物理课题,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不再恐惧、厌倦,而是通过丰富的生活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经过探究升华到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
[2]景小芬.基于让生活物理全程化的构想[J].数理化学习,2012(09).
[3]朱明杰.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特征与实施策略[J].价值工程,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