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历史学习中的激励作用
2015-08-11杜利
杜利
摘 要: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向预定的目标努力,历史课程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高中生历史学习中的激励作用:激励教育,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情感激励,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环境激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激励教育;情感
历史课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高中历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历史教学的特点,引入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搭建探究性学习平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一、激励教育,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向预定的目标努力,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合适的激励环境,运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学习效率,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弘扬历史情感,引起学生共鸣,以教学内容为导向,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互动性,强化师生之间的联系,与学生真诚交流,尊重学生人格,用爱心打动学生,依据学生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赖。高中阶段学生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感知,在个性与爱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对历史知识的需求不同,历史教师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手段,迎合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用真情感悟历史,提高历史素养。例如,“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学,教师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成就的素材,对学生获得的资料给予高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古代艺术的直观感受,强化认知度,感悟历史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完成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情感激励,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感情是人们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心理反应,左右着个体行为,不同的情感状态,产生的行为效率不同。历史教师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对学生进行激励,理解和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对历史课的认识,主动与学生沟通,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充分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的优势,分配学习任务,例如,帮助老师整理资料、搜集某些人物的野史等,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老师关注,被老师关爱,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关心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能消除学生与教师间的隔阂,课堂教学时,走到学生中间,询问学生的困惑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例如,根据历史教学目标,选取视频动画、历史图文,重现历史情境,师生共同观看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类历史,把历史事件与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记忆深度,强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播放有关的影视画面,将情景融入课堂,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能启迪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灵感,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能拉近师生距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环境激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处于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学校、家庭是学生生存的环境,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利用舆论的力量,通过自身的行为向学生传递什么行为是值得鼓励的,什么行为是可耻的,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创设竞争环境,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例如,组织学生辩论赛“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很多学生主动查阅资料,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学生们热情空前高涨,针对历史争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成功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认为失败的学生也不甘示弱:“清政府虽然灭亡,但帝国实力却并无变化”“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学生情绪激动,最后教师总结:“要辩证地看待辛亥革命。”学生们积极收集资料,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历史问题,学习到很多超越书本的知识,竞争激励收到令人欣慰的效果。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激励教育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运友.激励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5).
[2]张静.中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