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 绘就美丽人生
2015-08-11张海波
张海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多。如今经常见到的现象是——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村青壮劳动力,就纷纷离开家乡到经济发达地方务工,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具体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家住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其中一方或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类孩子由于长期不能正常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监护,导致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养成上缺乏有效的指导,集中体现如下:
1.预习习惯未养成
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往往容易养成任性、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面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他们或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这些不良行为直接导致预习作业的低效甚至无效。再加上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几乎没有自觉的预习习惯。
2.学习方法不科学
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掌握,不善于思考,只是一味地依赖如《课课通》等课外资料。更严重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等,学习的信心大打折扣。
3.合作学习无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课课通等各种资料。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得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难以形成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与知识的分享。
二、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分析
上述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我认为与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以及教师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由于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当前,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面临三种状况:
1.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老人们年老体弱,教育意识淡薄,基本上只是负责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学习基本上是自由主义,再加上“隔代疼”现象,在教育孩子方式上都有溺爱和放纵的倾向,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出现骄蛮、任性、撒谎等性格特征。这类孩子面对作业总是在“家”骗老人,在学校骗老师,谎来谎去最终步入了后进生的行列。
2.亲朋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等)。这些亲朋好友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孩子犯错又不好意思说(怕孩子自拘),缺少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至于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则更缺关注,一切顺其自然。
3.自我监护,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就只好兄弟姐妹几个在一起“相依为命”,监护孩子的责任就由孩子自己承担。这类孩子在个人教育及成长过程中存在着更多的问题和安全隐患。父母外出务工已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的一生整个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成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
1.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2.课中专心投入的习惯
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在校时间,并指导他们学会把握好在校时间。学期初制定好学生课堂学习规则。如上课之前摆好物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美观等这些都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元素。教师要在每天、每节课上认真督查,并做到持之以恒。对于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儿童,课堂上可对他多提问,随时吸引他的注意力;对于作业书写不认真或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则要他重做或严肃批评,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惩戒等等。
3.课后及时巩固的习惯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达到熟能生巧必须加强课后的巩固练习。我们在布置课后练习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精、活、适量的原则,切忌重复机械抄写或搞题海战术。针对课堂上学习的重点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巩固练习。为防止“当天努力回家消、五天辛苦两天零”的状况,我们还要与家长多联系,适时做好家访工作。联系中,应当多讲学生的“好话”“实话”,少讲 “坏话”,从而达到家校合一,共同督促其进步。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明天的希望。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心系留守儿童,用情、用心、用智去关爱,方能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灌南县百禄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