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技术类”课型教学策略

2015-08-11罗健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技术类课型概念

罗健

2013年科技节,笔者对某校学生“小发明小制作”类上交的作品,抽取10个班级进行统计,数量为113件。但是在这众多的作品中,要挑选5件作品参加市级的评比,却令人头痛。学生的作品大多是简单的小制作作品,没有创新点,作品多,精品少。个别有创意的小发明作品,却是老师的想法,甚至老师包办学生挂名。

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个别学校,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科技教育实施多年来,小学生动手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依然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技术类”科学课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于制作中问题的产生与提升,问题的解决与方法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活动计划、如何达到活动目的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有的放矢指导实施,所以,要提高技术类的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较为现实的是要解决教学策略问题。下面我就来结合一些课例,具体谈谈“技术类”课型的教学策略应用。

一、运用核心概念,提升制作技术含量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技术的核心是设计,技术制作的关键是核心概念的运用。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逻辑加工和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是将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大脑中做出正确的反映的过程。有效的核心概念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点理解问题、用科学的精神探索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课是一个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的技术设计、技术制作,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因此,老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技术设计时,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对已有科学概念、经验的回忆或对问题的假设,给学生提供设计思路,进行设计。

在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各种方法之中,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学生在对所掌握的科学概念进行了综合的考虑,这样,学生就会设计出多种方案。这是一个基于学生在已掌握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方案的过程。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概念,通过讨论设计了一个方案,这也是一个动脑的历程。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并非是简单地对科学概念的应用,而是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将思维融入了设计之中。

二、加工与制作要体现指导性与探究性

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在技术类课型的科学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都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或者画下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大大减少因画图或写方案所占用的时间,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快地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技术类课型的科学课的设计都适合这种方法。

在科学技术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困难、需求等,为使学生对制作活动保持满腔热情并含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教师要对学生的制作活动给予适当而及时的指导。而指导并非是“教会如何做”,而是体现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做到“做中学”,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同时,指导学生作品要介入质量、效用、美观等因素,从而使完成的作品高于设计这一层次。

三、尝试基于学生差异的弹性策略,促进创造性思维开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技术类”课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做出验证。例如教学《研究磁铁》这课时,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同学们的发现往往超出教师的预想:同学们在学习自制指南针时,大部分同学是设计制作了悬挂式指南针以及支撑式指南针。可也有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同学设计了水浮式指南针、悬挂式指南针。水浮式指南针先把一块长宽高约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块用刀切成锥形,再把磁针水平地穿在泡沫塑料锥形上放入水中,塑料块不能靠碗边,这个设计别出心裁。整个实验观察活动中,同学们每每有新的发现,往往都会兴奋地叫教师去看,并且详细地向教师叙述,教师也乐于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时,还会不失时机引导他们归纳和总结,不断的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使整个学习活动达到高潮,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造思维活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弹性策略:

1.创造思维活动内容可依学生水平弹性开展。

2.在使用方式上,教师可穿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或在单元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创造思维活动。

3.推陈出新和创新并重。对中下水平的学生多做模仿性实验,降低设计与制作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少做模仿性实验,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和创新。

四、构建全程评价体系,达成“多向共赢”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是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最主要特点。在“技术类”课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善于创造各种方法,在教学活动的开始、中间与告一段落时,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包括各种能体现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有变化的有价值信息,记录在案,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各种评价,可以是反馈、矫正,也可以是鼓励、导向。

1.前置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评价,这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

2.形成性评价。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研究过程的准确性,结果表述的严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等等进行评价,这里宜采用即时性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

3.结果性评价。“技术类”课型的特点之一就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前准备和过程研究,最后完成教师布置的驱动性任务。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及时对各自完成的作品进行评定。如《设计制造小赛车》、《做个太阳能热水器》、《造一艘小船》等。

小学科学课中技术类课型的教学策略实施在我国目前还少见系统的研究,缺乏相应的研究成果和专题文献,我们只能在教学实践中边思考、边实践、边研究,但只要我们不断地经历体验实践、观察、反思、与同行互动的过程,获得诸多感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技术类课型科学课的特点,在研究中不断提炼出各种教学策略,有效指导课堂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理解技术、应用技术的能力。

【作者单位:金坛市朱林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技术类课型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幾樣概念店
从翻译行为理论视角探究德语土工技术类文本汉译策略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植物研究》荣获“2015年中国高校技术类优秀期刊”奖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