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盘活农村闲置的土地资源
2015-08-11汪碧霞
汪碧霞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在提高,在产业结构上也有了相应的调整。由于现今城市化的迅速加快,很多农村的居民都愿意去到城市生活,所以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减小,直接使农村出现了很多闲置土地。本文将针对农村现今闲置的土地问题,提出含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此来解决农村土地的闲置问题。
关键词: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对策
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更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利用,充分的发挥土地这个自然资源的作用,这样才能大大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现今,在农村出现了大范围的闲置土地,对于土地使用率也因此降低了很多,这直接导致了土地资源被浪费,所以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农村闲置土地概述
所谓农村闲置土地是指在生长周期中,农村土地并没有进行使用。在被政府进行征用之后,农村土地并没有在期限内进行利用与开发,这就是所谓的非农建设闲置土地。一般的农村闲置土地是由企业、农民自身以及国家政府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在国家政府方面也主要是因为农业政策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土地产权不明确等因素造成的。但是在农民自身的方面主要是因为农产品收益较低、缺少基础设施等原因导致农业闲置土地出现。而在企业方面,企业主要是还处于自身发展的阶段,所以没能及时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二、农村宅基地改造与整治
在目前的农村中,很多都选择了去城市生活,这也直接导致了大量土地以及农村住房被闲置。所以在农村中进行宅基地的全面整治,是一件复杂而又长期性强的社会工程,所以必须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于农民的意愿也要做到充分的尊重,还要有科学的规划,每一步的实施方案也要考虑周到。首先,要对村庄布点的规划有力的加强,要对其新农村建设工程很好的推进,然后再慢慢调整村庄的布局,不过这些必须要在审批完成后才能进行严格的执行。其次,对于宅基地土地中复垦的整理也要加强,通过对村庄撤并以及搬迁的方法缩小规模。一般来说,自然村比较多,就要把居住较为分散的村进行集中至居民点,以此来形成中心村,使村居的住宅可以向中心镇以及中心村集中。不仅如此,还要减少电、路、水等公共的基础设施对于耕地占用的重复建设。最后就是要加大新农村的建设力度,要按照自然状况、地势、所处区位等进行非常合理的规划,做到因地制宜。也可以加强自然村撤并以及农民公寓等形式的建设,促使现今农民宅的闲置状态得到很好的改变。
三、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的策略
我国出现农村闲置土地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因为城乡二元不合理、农村规划滞后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土地管理制度。不过,就当前来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非常大,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在这种很现实的情况下,如果立即实施社会保障制以及城乡统一土地制的化就会显得不太符合社会现今的发展。那该如何利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以此盘活我国农村闲置土地呢?在分析情况下可以认为,通过实行农村宅基地相置换和城市建设用地、村镇规划的制定,以此来盘活我国现今的农村闲置土地。
四、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当前的土地已经日益发展到了“瓶颈”的情况。对现有土地来说,要如何合理的利用闲置土地是我们现在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要把提高土地利用率与节约土地资源放在首位。
(一)控制建设的用地增量
要想提高土地使用的效率,一定要对建设用地增量非常严格的进行控制,最好是在各项十分重大的用地立项中进行听证,当出现新增项目的时候首要的任务就是利用好存量的土地。
(二)加强普查工作
在闲置土地使用期间,必需有一次集中的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普查工作,对于摸清底数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还要积极研究并促进如何盘活现存土地的措施以及政策,严格禁止出现土地闲置的状况。对于税收调节也要积极的利用,还要提高土地的保有成文,不能让对土地进行囤积的人能够有机可乘。
(三)建造多层厂房
为了避免出现土地闲置过多的状况,在目前来说,很多农村有关部门开始积极鼓励本土的乡镇企业开始多层厂房的建造,要非常充分的利用地上与地下两大空间,可以地下是宿舍,地上是厂房,也可以反之。总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因为要对用地空间进行有效的节约,以此来提高容积率。
(四)对废弃果园地的充分利用
对于废弃的果园地以及低丘缓坡要充分的利用。在进行项目建设的时候,尽量少占或者不占耕地,对于闲置土地以及滥用土地的单位开启收费的模式,还要根据其严重的程度来提高费用的比例。
五、如何提高农村闲置土地的利用以及管理对策
下面我们来深入的探讨一下要如何提高农村闲置土地的利用以及管理,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国家政府、农民自身以及企业方面。
(一)国家政府
1.国家政府对于农村闲置土地的管理及利用要非常的重视。
因为只有受到国家的重视,管理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才能更早的把农村闲置土地的管理与利用提早到日程上来。国家政府一定要把农村闲置土地管理与利用的工作作为重点,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及避免在建设用地时出现浪费的现象。国家政府对农村闲置土地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以此制定有效的利用方案,大大促进新农村建设,对建设用地也要合理进行调整。
2.国家对于农村闲置土地管理与利用的法律法规要健全
对法律法规的健全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依法开展农村闲置土地的管理与利用工作,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工作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制定完善的的法律法规,才可以做到标准统一化,从而实现对农村闲置土地的管理与利用。在制定法律法规时一定要明确好农村闲置土地的土地产出低效界定、闲置面积以及起算的时候等等。还要明确收回程序、临时补偿与使用等等。
3.政府要制定农村闲置土地管理与利用的政策。
政府需要对土地节约问题制定政策,还要积极提倡进行节约用地,以此对土地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政府对于建设用地要严格的控制,以及面积较大的用地项目,还要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对于存量土地尽可能的利用。于此同时,对于存量建设的用地资源也要进行非常全面的考察,以此来制定其相关的正常,对因建设用地导致的土地闲置大大减少,还可以对于土地保有的费用适当的提高,通过对税收的增加防止囤地的出现。政府需要多鼓励城乡建设多层建筑,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可以使其节约用地的目的达到。政府对于闲置土地要加大管理,因此惩罚力度也要加大,对于闲置土地的管理与利用进行积极的推动,在管理土地资源时切记要合理的利用,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土地资源经济效益中最大化的目标。
4.国家政府需要对农村闲置土地提高信息化管理
如何提高信息化管理是对于农村闲置土地管理与利用来说非常重要的步骤。需要实现信息化,就是对于农村闲置土地来说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以通过现今科学技术来分类闲置土地,要根据成因、面积以及类型等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并且实现对此的监控管理。运用网络技术,可以使农村闲置土地有个综合的研究以及分析,以此进行科学化的利用,也可以提供有效的依据给相关部门,以此来制定科学有效的利用方案。
(二)关于农民自身的方面
在目前,农村很多宅基地出现了大量的闲置,直接造成了土地资源很严重的被浪费。政府部门通过大力的宣传,希望能调动起农民管理与利用闲置土地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对于自身宅基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及利用,促使土地资源利用率能快速提高。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与利用工作的时候,也要尽量依照农民的想法,把农民的意愿放在第一位,还要进行大量的教育与宣传,使农民可以深刻了解到现今土地资源紧缺及其重要性,让农民能了解闲置土地会对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进行制约,还要让农民深刻明白农村闲置土地的管理与利用工作迫在眉睫。希望农民能积极的配合国家政府的工作,为对于农村闲置土地管理与利用提供重要的群众基础。于此同时,在农村闲置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工作中,还要适当对农民进行合理的技术与扶持经济的补偿,只有这样,农民才可以更有效率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进行农业生产时也会更加积极,对于农村闲置土地就可以全面的管理与利用了,不仅使农民的经济效益提高,还一并解决了闲置土地的问题。
(三)企业方面
因为企业的因素,造成了很多农村闲置土地,所以国家紧急通过一些经济手段,使现今土地投机的行为大大减少,土地闲置的数量也因此降低。与此同时,企业需要积极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在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开发条件时,才可以申请土地资源,尽可能减少因为企业战略需求或经济管理,以此导致的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企业应该要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科学的规划,对于土地资源来说要进行高效的利用,才可以使建设用地做到避免浪费。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今农村闲置土地的管理及应用对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国家经济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思,但是由于目前闲置的农村土地太多,很大程度是因为企业、农民以及国家的很多因素引起的,在上文中对其已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并针对其提出了有效的管理对策。相信只要企业、农民以及国家能做到共同努力,农村在闲置问题上就能得到最有效率的解决,能够实现高效利用以及科学管理来。而土地资源也将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对新农村建设也能起到最大的作用,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高见,段建南,唐艳.农村闲置土地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建筑与文虎,2012(08):121.
[2]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农村闲置土地利用研课题组.农村闲置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对策建议[J].国土资源导刊,2014(02):61-62.
[3]王滔,段建南,杨军.基于“三个最严格”的农村限制土地问题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08):124-125.
[4]黄敏,丁娟.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02):39-42.
[5]夏怡.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杜绝土地资源浪费[J].吉林农业,2015(01):63-64.
[6]孙云梅.农村闲置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对策建议[J].科技风,2014(2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