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信德 千年道观与时代共振
2015-08-10王海珍
王海珍
为更好地团结、教育和引导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作贡献,自2000年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每年组织一次全国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学习考察团活动。参加学习考察活动的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包括全国青联宗教界委员、在社会上和信教青年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省级青联宗教界委员和从事宗教研究的专家学者。
学习考察活动主要包括:举办学习班,邀请经济专家作经济发展形势报告,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作宗教政策理论、法律法规讲座;举行座谈会,考察学习团成员及参观考察地方的部分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就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依照法律开展宗教活动、团结引导信教青年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进行参观考察活动,参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和知名企业,参观著名高等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宗教活动场所。
每年一次的全国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学习考察团活动,是他开阔视野,提升认知的机会,他对道教与时代的交融也考虑得更多。
十届、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现为重庆市道教协会会长、老君洞道观监院。
作为中国唯一本土宗教的道教,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根植于中华大地的道教文化,更是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道教文化的发展如何实现与时代的共振、道教文化的内涵与生命力又如何吸引年轻一代?传统与现代嬗变之间,又折射了哪些历史的脉络?弱冠之年就已经矢志入道的邓信德借助青联这个大家庭、大平台,积极探索着这些古老而年轻、倏忽又永恒的千古命题。
受益于青联
“我是2006年增补的十届全国青联委员。”邓信德的声音中气十足,一派修道人的风骨,“但是早在2002年,我就被选为四川省青联委员,就对青联有了解,和青联的感情很深。”
道教自从诞生以来,可以说就在思考着人类的终极问题,也在探索着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特点,置身于青联大家庭里的邓信德,由于和众多杰出而优秀的年轻人在一起,会更加激发起对相关问题的思考。“道教虽然古老,而道教文化却博大精深,但在当下,道教文化与时代的关系其实是在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邓信德,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重庆市道教协会会长、南岸区老君洞道观监院,他同时也担任着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委员和重庆市人大常委等。作为全国青联宗教界别委员,每年一度的全国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学习考察团,是他以宗教人士和青联委员双重身份积极参与的主要社会活动之一。
作为在全国青联各界别中有着良好品牌效应的全国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学习考察团活动,始自2000年,团中央、全国青联每年组织一次活动,参加学习考察活动的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包括全国青联宗教界委员、在社会上和信教青年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省级青联宗教界委员和从事宗教研究的专家学者,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团结、教育和引导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作贡献。
2004年,邓信德作为四川省青联委员中的道教代表人士参加了全国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学习考察团的活动,此后,学习考察团的活动他几乎每年都参加。邓信德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的情形,那是在重庆与湖北两地考察,参观了三峡大坝的壮观工程,与其他宗教的代表们一起座谈,瞻仰了爱国教育基地渣滓洞等等。“我参加学习考察团真的是受益匪浅,认真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党的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邓信德说。
“我们每年参加学习考察团的人数不等,一般一个代表团大概有四十人左右,五大宗教的代表都有,道教人数多的一年有七人左右,少的一年也有三四人。”邓信德说,“与学习考察团一起,我们听取了相关讲座,参观现代高新科技园,也去大学学习交流,每一次的活动都安排得很丰富,很充实。”作为学习考察团的一员,他也因敢于积极发言给同行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于全国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学习考察团,邓信德表示,这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期待以后每年继续举行,“学习考察团的内容丰富,行程安排饱满,有时需要走访两个或两个省份以上,”邓信德建议,“以后,是否可以考虑时间上再拉长一些,行程安排集中在一个地方,在一个地方做更深入的学习?”
“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宗教代表来参加,”邓信德说,“这对充分团结青年宗教代表人士,积极引导青年宗教代表人士发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有较大的作用。”
从学习型到管理型
在邓信德积极参与全国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学习考察团活动期间,也是他深入、认真思考古老宗教与现代社会如何结合、以及作为传统的宗教人士如何向现代宗教管理者转型的时期。而每年一次的学习考察活动,也是他开阔视野,提升认知的机会,他对道教与时代的交融也考虑更多。
回顾投身玄门、矢志修道的经历,邓信德一路走来,虽然少了特殊年代的跌宕起伏,但思想脉络与宗教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也是逐渐递进提升的。他于1992年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道教协会出家,那一年他刚刚20岁,1998年前往中国道教学院专修班学习,2003年成为中国道教学院首批研究生学员,2006年6月获得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学位,他也成为中国道教学院首批研究生毕业的道长。
2008年,邓信德前往重庆南岸区老君洞道观任监院,他将十数年学习、修道历练的积淀应用到具体宗教事务的管理中,开始了从学习型到管理型的转变和践行。坐落于重庆南岸区南山的老君洞,历史悠久,历尽沧桑。始建于后汉三国时期,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历时1300多年。随朝代更迭,几经沉浮,清代乾隆四年(1739)开始由全真龙门派朱一品道长复兴,遂渐成为“川东第一丛林”、重庆道教第一道场,也是我国的重要道观之一。
自邓信德任职老君洞监院后,开始全面整顿道风道貌:狠抓学习,老君洞道观成立图书室,建立学习型道观;派出道长参加古籍普查培训与图书馆分类培训;收集各种版本《道藏》的电子版,建立现代化图书室;组建“道乐班”,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授课,以提高道士们的艺术修养,继承与弘扬道教音乐;成立“斋醮科仪小组”,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科仪活动及道长的仪表风范,促进了对外整体形象的提升……
在老君洞的管理岗位上得到历练,在参加全国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学习考察团活动中,邓信德也有了系统宏观的思维,更好地在学习考察团中发挥作用。
齐同慈爱,造福社会
在对传统宗教场所进行管理、提升的同时,邓信德也不忘宗教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不仅是一位青联委员践行社会责任的举动,也是和道教传统精神以及核心理念息息相关。“齐同慈爱、济世度人”等理念一直深植于老君洞道众心中,并化之为具体行动。
邓信德对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也在不懈努力,他提出,以道教文化的明道核心“养生”为切入点,为社会爱好者提供平台,由此体验、展示老君洞道教文化优势。而道教养生学作为道教文化的精髓之一,贯穿于整个道教文化思想体系之中。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比如,书画、笔会、论坛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也经常在老君洞举办。
好多人好奇,年轻的邓信德为什么甘愿抛弃红尘中的纷繁热闹,而投身玄门,过一种类似青灯黄卷的清苦生活?对此,邓信德认为,当前社会确实有着各种信仰淡薄、学修不张、追逐名利等不正常现象和不良风气,而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精髓内涵恰恰堪称是诸多现代社会病的“良方”。此外,道教“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教义宗旨,遵循“尊道贵德”的教义思想,传承“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彰显“抱朴守真”的心灵品质,发扬“珍爱生命”的养生方法,光大“济世利人”的慈爱精神等,已成为千百年来,无数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灵鸡汤”。
谈及自己一路走来的收获,邓信德谦虚地表示,这是历代祖师、高道大德遗风遗泽所致;是各级党和政府宗教部门领导、同事、朋友们关心指导所致;是授业恩师和诸多师友教诲护持所致;能够在祖国西南重地重庆主持全市道教工作,更是难得的历练,也是全市道教协会同仁、各处宫观同修和十方信众同心协力所致;而荣幸成为全国青联大家庭中一员,更是人生中难得的特殊经历,堪称历久而弥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