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电影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015-08-10PhilipFrench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斯坦利兄弟工人

Philip French

博尔廷兄弟带来最本土、最深情的讽刺。那些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带给英国的或许只是轻微的阵痛。

英国电影业双胞胎兄弟约翰·博尔廷和罗伊·博尔廷,在近半个世纪中共交替担任导演、制片人和作家的角色。由于共产党对电影工会的限制和破坏性影响,这两兄弟感到很大程度的愤怒,便从左派渐渐倾向于右边。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他们制作了一系列酸涩喜剧来讽刺英国政府。

最令人难忘且政治意味最明晰的当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Im All Right Jack),上映于1959年大选前。博尔廷兄弟此前的电影《私人进展》(Privates Progress,1956)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中可耻的人生观。与之相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将毁灭性的滚刀对准了工会的阻碍策略以及管理部门的阴谋诡计。

但他们给电影贴的标签是“刺激”而不是讽刺。影片的背景设置在一个导弹工厂,由伊恩·卡迈克尔扮演一个善意的中上阶级傻瓜斯坦利,退伍后天真地来到他叔叔的工厂工作。他所不知道的是,他叔叔计划让这个侄子成为一起劳资纠纷的催化剂而从中获利。于是斯坦利卷入这场腐败、狡猾的资本家和由弗雷德·凯特领导的懒惰、浅薄的工人们的争斗中,弗雷德是个狂热崇拜苏联的共产主义工人代表,利用这次机会为自己牟利。

影片由一个假的欧洲胜利日新闻报道开场,报道中丘吉尔的“V-for-victory”(V是胜利的V)标志后面是个醉醺醺的二等兵(由英国工人阶级演员维克托·马登饰演),对着整个国家竖起两根手指。

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对腐朽的英国的攻击。然而其表现出来的是对管理部门直接的讽刺画,工人们是英国电影上常见的无产阶级形象。而演员彼得·塞勒斯饰演的工人代表凯特,尽管非常滑稽,人物形象却完全基于和博尔廷兄弟拔刀相向的共产党官员。他自大的演讲和肢体语言都太真实了,作为第一个深度描述人物个性化的角色,塞勒斯是有能力的,并发现了既可怜又危险的东西。

确实,很难说塞勒斯做了什么让这样一个工会狂热分子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又滑稽可笑。从他一入场,这个喜剧便沿着无辜的、迷人的、取笑英国上层阶级及嘲讽现代制造业和商品化的道路狂奔,并让人联想到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但当塞勒斯大步迈进画面中,以工会委员会领导的身份,以有教养的伦敦腔,喷着火焰似的飞快说出工会规范时,好像卓别林先生的《大独裁者》又上映了。他显得极其有效率、义愤填膺、极度傲慢又无能。他是有史以来工人阶级最尖酸刻薄的形象。

迷恋伟大的英国品质演员的粉丝们也会愉快地欣赏(毋庸置疑的马普尔小姐)玛格丽特·卢瑟福、(不出所料的饰演一个威尔士工人的)肯尼斯·格里菲斯、(出演一个老生常谈的角色并再一次被那些更吸引人眼球的演员们抢了风头的)丹尼斯·普莱斯的表演。

当然半个世纪后,这部电影很多地方都过时了,而且让人觉得古怪。电影中的人物有时对于“少数民族”的形容词现在会被当成种族主义。如果能大度地把它看作某个时代的产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个幽默善意的闹剧。唯一不受欢迎的场景只出现在结局——配角马尔科姆·马格里奇抽打自己。

这部电影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有明确的站边儿,几乎每个人都有私心或为了利益而罢工,没有人能占据道德高点。因此电影有了普遍吸引力,尽管对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劳资纠纷和大罢工仍有印象的人会认识到它的描述非常古怪。可以肯定的是,电影发布的时候曾有一些对于罢工运动升级和工会领导人权力增加的担忧——虽然对于后来的观众来说,私下的军火交易或许更像讽刺的目标。

为了防止我们错过这一点,卡迈克尔塑造的无辜的斯坦利谴责了那些围绕在他身边的贪婪自私的人。他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愤青”:绝望、失望和一无所有,于是选择逃离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前往裸体主义者的殖民地享受田园乐趣。

从很多层面上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勇敢的,片中呈现的裸体主义者殖民地和丰满女性的臀部、那些下流的笑话,在20世纪50年代绝对是有伤风化的;而讽刺的主题引导着这部喧嚣的闹剧,使得任何观众都不会把它的观点看得太严肃。

猜你喜欢

斯坦利兄弟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斯坦利·罗森:分析中的形而上学
人狮大战
前途无量
前途无量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