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尖上的毒瘾:如何戒掉手机依赖症

2015-08-10

科学之友 2015年4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

有研究数据表明,过去一年里全球“手机上瘾者”增加123%,达1.76亿人,其中“手机依赖症”在青年白领女性、工作压力大的中年男性和学生3类人群中尤为普遍,俨然成为指尖上的毒瘾!

睡前玩手机要不得

案例:小江是典型的手机控,等公交、吃饭前、开会时,都会盯着手机屏幕“划拉划拉”,手机几乎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特别是睡觉前,她总要花个把小时玩手机。可以说是“关上电脑去睡觉,躺在床上玩手机。”小江说:“如果睡觉前不玩会儿手机,感觉就像憋了尿一样难受。”有一次,因为第二天有重要的事情要早起,她决定关机睡觉,可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无奈只好改玩iPad才算罢休。“如果不能上网,也要玩一会儿‘贪吃蛇。”小江说,有时她会越玩越精神,甚至到深夜才能睡着。在“睡觉前,你会花多长时间玩手机”“你玩手机的时间是否有变化”的调查中,有13.43%的人回答“花在玩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长”,睡前对手机越来越依赖;有20%的网友认识到,睡前玩手机“对眼睛、颈椎、肩膀不好”。

国际照明研究中心(LRC)“光与健康”项目带头人马里亚纳·费格罗教授介绍,在床上使用一个多小时的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其他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减少人体生成褪黑激素,减少的幅度大概为22%,而一旦人体的褪黑激素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使睡眠处于浅状态。甚至有些人玩手机超一个小时后,反而处于兴奋状态,不得不选择继续玩下去,使第二天情绪变差,易焦虑、沮丧。对青少年来说,这种不良影响更大。研究小组里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认为电子产品是抑制人体生成褪黑激素的罪魁祸首,而褪黑激素恰恰是控制人们生物钟的关键。科学家建议,夜晚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候,尽量调低亮度,并且控制使用时间,最好别超过45分钟。

人的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往往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对年轻的女士来说,会引起生理周期紊乱,更严重的是影响生育能力。年轻人在睡觉前不玩手机无法入眠,是典型的心理依赖,如抽烟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释放内心明显或者潜在的焦躁情绪。特别是职场中人,已将睡前玩手机作为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用电子产品打游戏、看故事,容易导致大脑兴奋,引起入睡困难,同时也会危害到眼睛。如果长期玩手机保持一个姿势,还会影响颈椎、腰椎。要想改变晚上睡觉前玩手机的习惯,最好的方法是用看书替代玩手机。如果有人每晚都玩手机,说明其已经深陷失眠状态。费格罗不建议采用药物治疗,通过行为认知治疗效果更佳。“对于手机控、平板控而言,只要能戒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失眠也会不治而愈。”

孩子玩手机上瘾怎么办

案例:家长刘女士来电:为了方便联系,今年春季,我给正读初二的儿子配了一台智能手机,然而,这才开学一个多月,儿子的心思已经由学习转到了手机上,起床第一件事是看手机、吃饭时要不时看下手机,甚至上厕所都要拿着手机……为此,我也经常告诫他,手机只是联络工具,但儿子口头上答应,实际上却没有半点改观。

我曾想过要没收手机,但想想,孩子这么大了,自制力也正在形成,不妨让他先练习下对手机的自制力,然而,现在的情况完全没有按照我的想法发展,而且孩子也大了,说服教育不听,打骂更不行,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现在,为了联系方便,不少家长都为孩子配了手机,甚至有些小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上网、玩游戏、即时聊天等功能越来越普及,一些学生没有正确认识手机的根本用途,却将时间都用在了手机的辅助功能上,从而导致过度沉迷手机,甚至有些学生因此耽误了学习。

刘女士的儿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变化最激烈,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变少,而转向寻求同伴的认同,并且对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手机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尤其是许多不擅长和同伴面对面交流的孩子,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可以更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达成一种获得广泛交流和认同的心理假象,在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满足感的同时,难免过度沉迷其中。这样一来,不仅隔绝了自我和外界的联系,让人变得更加孤独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懒散、消沉,甚至还会让青少年出现“注意力障碍”,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分神,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作深度的思考,这对以学习为主的学生而言,影响尤其明显。

那么,如何让孩子从对手机的沉迷中走出来呢?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要鼓励孩子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下面是一些小方法:

认识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是自己认可的行为,都是无法获得积极效果的。要改变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家长要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危言耸听,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相对于其他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只要能够认识到其中的危害,并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还是比较容易戒除的。

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

越是枯燥空虚的时候,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大,只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且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对手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可以和同龄人良性互动的团体活动,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约法三章,令行禁止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无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机成瘾的过程中,家长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家长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如果孩子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赏罚一定要分明,执行一定要坚定。孩子的自制力实在是不行的话,帮孩子换个传说中的“老人手机”也未尝不可。要注意的是,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改变,需要家长充分的耐心、爱心和鼓励,千万不能着急。

利用同伴的力量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鼓励孩子多和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少用手机短信或者微信、QQ。当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的时候,手机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同时,也可以请孩子的朋友们充当监督员,在孩子违规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醒,甚至联合孩子的好友和家长,共同参与到戒除手机成瘾的活动中来。

向“手机病”说不

“手机病”是通俗易懂的称呼,在医学上并不严谨,但这类病症确实需要现代人的重视,做好预防工作是重中之重。

中国民航大学心理学老师鲁春晓认为可以采取和治疗网络成瘾相似的疗法,而根本上消除“手机病”则需要更多因素的配合。首先从意识上认识到手机只是一种工具;学会放松,克服焦虑,允许有“别人找不到我”的情况存在;多建立与完善现实中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亲情、友情、爱情及一切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兴趣爱好,多参加一切有利身心的活动,如现实中的社交活动、体育竞技和户外旅游等。如今,手机的一大功能是娱乐,很多人把它作为逃避现实、缓解压力的出口。所以,要对自己的生活有轻重缓急主次的认识与规划。此外,应避免低龄儿童及青少年过早使用手机,父母不能为了避免孩子吵闹而鼓励其玩手机。

鲁春晓认为,手机依赖、网络成瘾影响最大的还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手机最初是为了方便人际交往而发明的,虽然不断改进的智能手机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但过度使用又会适得其反。很多人将虚拟交流代替现实沟通,事实上无论是人的情感,还是社交行为,都不能完全被虚拟网络所代替。因为人类需要全面接收彼此发出的信息,而手机不能像人一样用表情、动作等传递更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鲁春晓告诉记者,课堂上她常会提到“人际交往”的一个著名公式:信息沟通效果=7%的言词+38%的语音语调+55%的表情动作。由此可见,面对面促膝而谈的表情动作,对于提升沟通效果来说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想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就和手机保持适度的距离。

结束语:

社交网络的巨大魅力部分源于它将“距离”和“亲密”这两个矛盾结合到一起,制造出一种假象,允许我们将自己孤立起来。而社交网络真正危险的地方,还在于它同时满足了我们对独处和虚荣的需求。它让我们失去了独处的时光,24小时在线的QQ、微信、MSN,随时刷新的动态让我们不得空闲。一条QQ动态、一条微博或者微信下面数量庞大的阅读和点赞数量以及热闹的评论,让我们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孤独。

原本智能手机只是一个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快捷、更丰富多彩的工具,但是现在,你和手机,到底谁才是谁的附庸?就好像我们经常用手机消磨掉大量的时光,却逐渐不去思考一样。当然,如果一味缅怀那些软硬件落后的时代,抨击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危害,不仅显得毫无意义,更是不知感恩。但是,新机器的神奇能力,它们的效率和便捷掩盖了一个事实:机器无法提供一切真正重要的东西。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社交网络,都只是一种工具,真正让我们幸福的,是我们思考的能力。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家长请吃药Ⅱ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