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功明:补充化肥理论的农化专家
2015-08-09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记者宋安勇
彭功明:补充化肥理论的农化专家
□《中国农资》记者宋安勇
1842年德国著名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他用实验方法证明,土地肥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消耗了土壤里的生命所必需的矿物成分。而植物生长需要碳酸、氨、氧化镁、磷、硝酸以及钾、钠和铁的化合物等无机物;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变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李比希大力提倡用无机肥料来提高收成,是第一个主张用化肥代替天然肥料进行施肥的人,因此李比希也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就是这样一位学术理念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化学巨匠,什么人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质疑他的学术权威并进行了补充呢?本期主人公彭功明就是这样一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农化专家。
50 多岁的大学毕业生
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彭功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1970年高中毕业后,因文革停招,尽管他品学兼优,却没能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彭功明回村后先后担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村长、公社团委委员等职务,由于他天生酷爱农业技术研究,始终想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农业技术上,于是他放弃了村官,专心从事农业科学研究。2002年,已是50多岁的彭功明,在多年研发耗尽家庭积蓄的情况下,一个人背着家人和父老乡亲独自去了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始了他心酸的求学历程。在学习期间,他不耻下问,并充分借助于高效的各类实验设施,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老师和同行的协助指导下,求学路上付出了高于常人数倍的艰辛。经过了多年的刻苦钻研,他在土壤学、植物学、植保学等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
就在彭功明觉得可以在农业科学领域继续驰骋的时候,一次突发事件又给了他当头一棒。2005年对于彭功明来讲是极其痛苦的年份,这年4月份,他在深入安徽基地调研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失去了一条腿。绝望中的他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说服了家人,选择了站起来继续完成他造福农业的伟大事业。直到今天,他还不顾伤残的肢体和年近70的高龄,依然工作在田间地头。不少有关领导都称赞他“小人物办大事”。直到现在,彭功明依然继续践行着他“小车不倒只管推”的人生格言。
环保视角弥补肥料科学
在记者专访彭功明的过程中,他向记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化学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区别。记者深刻地感觉到,彭功明利用了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最为朴素的科学原理,做成了一项大事业。
彭功明追根溯源地向记者说,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化学肥料才在我国开始使用,真正大面积、大量使用,是从70-80年代开始的。从那时起,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理论在我国得到发展,我国跨入了化学农业的新时代。在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指导下,化学肥料氮、磷、钾的大量使用,使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10多亿人民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改革进入经济发展期后,化学肥料在农业以及相关畜牧养殖业、水产品养殖业生产中更是大量使用,使我国人民生活迈入小康水平。中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然而作为农化人员必须警醒的是,李比希提出《矿质营养学说》称,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否定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植物矿质学说也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分界线和转折点。在随后的1904年,世界上第一家化肥厂在欧美国家率先投产。作为生产化肥的原料,煤和石油成了名副其实的“碳能源”,化学氮素肥料中的“氨元素”,是造成雾霾天气中氮颗粒的一个重要条件。再来看化肥的使用方法,农民把碳酸氢铵撒在农田里,由于氨元素是活泼元素,立刻挥发到空气中,即使是把碳酸氢铵袋口封起来,氨元素也会弥漫空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大大小小的“氮颗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m10和Pm2.5。就是氨元素比较稳定的尿素、硫酸铵、氯化铵,也只有在土壤中先分解成碳酸氢铵,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氨排放这个过程是一样的。
彭功明告诉记者,李比希的化学农业理论体系是: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靠根吸收,以根长叶。在我国平均每生产100斤谷物,需要8.25公斤纯氮,折合尿素17公斤;有效磷1.75公斤,折合过磷酸钙约17公斤;有效钾3.6公斤,折合硫酸钾肥约9公斤。当前农业一味追求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补、补、补,以至造成现在的“投资增高、土壤板结、植物各种病害发生,同时导致农产品亚硝酸盐、各种有害重金属高残留。与此相反,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生长三要素阳光、空气、水,生长过程中需要的三大元素碳、氢、氧。“碳”是构成植物细胞的骨架,空气中的碳元素可以结合“氢氧”元素供植物生长积累,达到高产。植物生长不是不需要氮、磷、钾,而是不需要那么多。种子中的营养足以使该植物生根发芽长出叶片,再以叶片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以叶促根,进行自身积累促进优质高产。
遇知音,光碳核肥横空出世
人生难得遇知音,而彭功明的知音就是南阳东仑生物光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良富,在王良富的支持下,彭功明经过14年的不懈努力,研发的二氧化碳捕集剂技术,变成了可以买得到的高新科技产品。现在的彭功明,是南阳东仑生物光碳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团首席专家、技术总监,这样一个职务促使着他为生态农业文明、水体生态文明,以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及解决方法做贡献。
彭功明告诉记者,研发成型的二氧化碳捕集剂技术,形成的产品叫做二氧化碳捕集剂,商品名称叫做“光碳核肥”。别看商品名中有一个“肥”字,然而它却不含任何的肥料成分,它的作用机理是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所谓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是遵循“以太阳能为能源的生物链规律”,确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阳光的照射下制造碳水化合物供植物生长积累,是植物孕育、生长、成熟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基本规律”。利用空气中的碳、氢、氧为植物生长的三大元素,捕获空气中已经有350—380PPM的二氧化碳,富集到作物上达到550PPM以上,提高光合速率,夜间抑制无光呼吸,以此达到不施化肥也能高产的目的。其技术内容在于,依据植物生长规律,白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呼出氧气;晚上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的生长过程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这三大要素。植物通过自身的茎叶,经过太阳光的照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通过作物自身转化生成碳水化合物,在氨基酸的作用下生成蛋白质而成为人类所需的营养。
面对已经上市销售的新产品,彭功明难掩内心的喜悦,他向记者介绍说,二氧化碳捕集剂遵循自然界“一切生物都要依靠以太阳能为能源的生物链规律”。补充了化学农业理论《矿物质营养学说》,提出了《生态农业理论》,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提出“碳、氢、氧”才是一切绿色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大量元素,以叶促根是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只有叶茂才能根深的生态农业理论,是植物生长、农业可持续发展、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基本规律。另外在农业生产中,不再为生产氮肥而添加“氨”;为氮、磷施肥平衡而投放磷,也使磷矿石的伴生物铅、砷、铬、汞、镉等有害重金属也会大大减少。另外阻止大气中氧化氮的形成条件,间接地减少雾霾天气的形成;又减少了农产品中的有害金属高残留,是一项治理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的创新点。
在专访的最后,彭功明欣慰地告诉记者,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在为二氧化碳的利用呕心沥血,探寻二氧化碳在农业生产中的奥妙及其利用。很多科学理论得出,在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000PPM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越强的结论。因此,二氧化碳绝对称得上是优秀的气体肥料,既然这种优秀的气体肥料广泛地存在于空气和生物中,当代的农化人员就应该将它捕捉住、擒拿住,让这种可以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