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

2015-08-08

月读 2015年8期
关键词:汤药精气专著

中医

传统中医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守护着华夏人民的生命健康,众多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在西医风行的今天,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发展演进的进程中,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诞生了无数经典治疗病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上古时期关于神农尝百草和伏羲制九针的传说,不仅揭示了中医的源远流长,也指向了日后中医学的重要分支—— 中药学和针灸学的开创。

中医有三大基本治疗方法,即:灸熨、针刺和汤药。所谓灸熨,即艾灸法和药物热敷法;针刺则是以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汤药就是用水煎服的中药。不管是艾灸还是针刺,中医的治疗方法都坚持阴阳平衡的原理。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中医学理论发源于先秦。精气、五行和阴阳三大学说,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则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事物对立的两面,阴阳平衡是最佳状态,一旦遇到此消彼长的情况,则需要通过艾灸、针刺或者汤药来调和。精气、五行和阴阳三者构成了中医关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基本观点,也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在中医看来,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中医讲求医疗的整体性,这和西医所推行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医疗理念要求医生能根据病症辨证施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医治时把握辨病位、辨病因、辨病机等原则。历史上,名医华佗给两个同样头疼发热的病人开出了截然相反的药方,就是这种辨证方法的最佳诠释。

中医讲究“四诊八纲”。所谓四诊,即“望闻问切”。家喻户晓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讲的就是“望”的诊疗方法,此外,扁鹊还是切脉诊疗法的鼻祖。所谓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和阴阳等四对相反相成的元素,用来明确疾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学中蕴含着辩证的哲学思维。

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问世,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奠定。直到今天,《黄帝内经》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两汉时期,世界上最早记载药物的专著,也是中医学最重要的药物专著之一《神农本草经》成书。该书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的原则,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首部临床专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同时代华佗创制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隋代的王叔和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唐代颁行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行的国家药典。及至明代,李时珍以一己之力,写成百科全书式的中医药物著作《本草纲目》,名垂千古。

清末国运衰微,西医大量涌入,其迅速的治疗效果对中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中医一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漩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的发展,中医学开始呈现复兴之势,但是仍存在着服务领域缩小、特色优势淡化、人才短缺、理论创新没有突破性进展等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张华)

猜你喜欢

汤药精气专著
中医汤药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亲尝汤药
汤药太苦如何下咽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亲尝汤药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
翻译专著与教材的成功嫁接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