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细菌性疾病生物防治技术
2015-08-08张涛于家华陆元东
张涛 于家华 陆元东
摘 要:该文结合一例泥鳅细菌性疾病生物治疗方法,从泥鳅养殖过程中的清塘改底、合理饲喂、水质管理、生物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泥鳅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泥鳅;细菌性疾病;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 S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4-143-02
泥鳅与其他淡水鱼类一样,在养殖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按照患病种类主要分为细菌性、病毒性以及寄生虫类疾病等。其中,细菌性疾病是泥鳅最常见一种疾病,由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为以下几种: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出血病、水肿病、白头白嘴病及白皮病等,而导致泥鳅患病的原因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人为因素以及泥鳅自身内在因素等。当泥鳅患有疾病时,养殖户多采用一些化学药剂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将药物洒在养殖池中,但是由于泥鳅养殖属于高密度精养,如果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往往会导致水体恶化,造成水体质量下降,从而严重影响泥鳅养殖。对泥鳅细菌性疾病进行生物防治,不仅可以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也起到了改善水质的作用,有利于泥鳅的生态养殖。泥鳅生态防治主要是指在养殖池中添加一定量的生物制剂,进而起到改善水质,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笔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一例泥鳅细菌性疾病的病例,并采用生物制剂和中草药联合治疗,取到了良好的效果。现结合实际经验总结如下,以期为广大工作者提供帮助。
1 病例分析
1.1 临床表现 据墩尚镇一个泥鳅养殖户介绍,其养殖的泥鳅出现了死亡现象,并随着時间延长泥鳅的死亡量逐渐增加,在泥鳅出现死亡后的第7天,每天泥鳅塘中泥鳅的死亡量高达50kg。在泥鳅出现死亡后,养殖者使用碘、戊二醛等消毒药对泥鳅塘进行消毒,并投喂适量的氟苯尼考,但是泥鳅的死亡量依然没有减少,并出现增多的趋势。为此,笔者仔细检查了泥鳅的病变情况,经检查发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是泥鳅鳃盖两侧有明显的白色突起,部分已出现破损,且有些泥鳅的鳃丝出现溃烂;二是大部分泥鳅眼睛上有一层不透明的白色物质,症状与白内障临床症状相似。然后对泥鳅塘的水质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塘内蓝藻含量较大,水质浓厚,氧气含量较低。综合分析可知:由于塘内水质较差、水质过于浓厚,加上塘内水藻含量较高,导致水体内氧气含量不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含量高,严重影响泥鳅生长。由于水体质量较差,泥鳅为了寻找适宜的生长环境,向塘底的淤泥内钻去,但是由于水体内有毒气体含量较高,泥鳅又需要到水体表面进行呼吸,如此反复,导致泥鳅鳃盖两侧出现了硬块,随着时间的延长,硬块开始发炎溃烂,严重者出现死亡。
1.2 治疗方法 经过分析可知,导致泥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体质量太差,导致水体中滋生大量的细菌等病原菌,引起泥鳅病变和死亡。结合病因,笔者对泥鳅采取外用和内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外用药主要为:(1)解毒活水灵(含果酸)和增氧底改王,其用量分别为15瓶/hm2和150kg/hm2,将2种药物进行充分混合,并于每天早上5:00或下午7:00与塘内全池干撒;(2)12.5kg/hm2的枯草芽孢杆菌、1.5kg/hm2的乳酸菌和1.5kg/hm2的红糖,以上3种物质混合均匀,并加入2.5kg的水浸泡3h,然后再拌入75kg/hm2的增氧底改王,全池干撒1次,干撒时间依然为早上5:00或晚上7:00。内服用药主要是:(1)每1kg饲料中拌入10g的板蓝根、3g的维生素E、1.5g的维生素B以及0.1g的食盐,搅拌均匀后于每天晚上投喂;(2)每1kg饲料中投喂大黄液体10g,于每天早上投喂,连续投喂5d。经过以上方法治疗后,养殖户池塘中泥鳅的病情出现好转,并逐渐稳定。
2 泥鳅养殖的日常管理
2.1 清塘改底 泥鳅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应从日常管理和水质调控2个方面入手,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泥鳅放苗前一定要进行清塘改底,并对清理好的泥鳅塘进行消毒,切记在泥鳅入塘前4~5d用生物有机酸或硫代硫酸钠等对泥鳅塘进行解毒。并在解毒后6~8h,全池泼洒浓缩的芽孢杆菌、EM菌和光合细菌,采用生物法分解池塘内各种生物尸体,避免发生二次污染,消除病原。养殖户应该重视对泥鳅塘的消毒,因为如果池塘底质
出现恶化,就会导致氧债增加,水体中有毒物质的含量增加,进而引起水体的pH失衡,有害细菌大量繁殖,加上泥鳅自身抵抗力较弱,从而发生细菌性疾病,导致泥鳅出现大量死亡现象。
2.2 合理饲喂 养殖户应根据泥鳅塘中泥鳅的数量,进行合理的投喂饲料,切忌多喂或少喂。如果投喂饲料过少,泥鳅会因为营养不足而影响其生长,从而降低产量。如果饲喂饲料过多,一方面会因为投喂量大,泥鳅大量吞食饲料,出现消化不食,胀气而死,另一方面因为大量的饲料在塘内沉淀,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裸甲藻等大量繁殖,进而影响水质,引起泥鳅发生中毒现象或不断发生气泡病,进而引起大量死亡。因此,要严格控制投食量,每天投喂2~3次即可,以泥鳅刚好吃完为宜,切忌过多投喂饲料。
2.3 水质管理 目前许多养殖户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即他们认为水质的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泥鳅生长。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导致养殖户很少对池塘进行换水,多数养殖户以为泥鳅塘水表面封闭一层粘粘的泥皮最佳。而实际上,这种水质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和致病性细菌,极易使泥鳅患有细菌性疾病。为了避免因水质原因导致泥鳅患有细菌性疾病,养殖户应该养成定期换水的习惯,在换水时最好将池塘底层水一起换掉,并在换水完成后于全池喷洒解毒应激灵。将增氧底改王与解毒活水灵搅拌成小颗粒干撒入塘底,可以氧化池塘底部的饵料、粪便,防止其对池塘水体造成污染,并于3d后将活化有的芽孢杆菌全池泼洒,也可以将EM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活化后拌沙土干撒。养殖过程中,要预防水质发生变红、发黑、转水和倒藻等现象,池塘水出现转水或倒藻前,水体会出现云块状,并逐渐变为黑色或乳白色。当发现水质出现以上变化后,应该先排出部分原池水,然后再加注部分新鲜水并进行全池干撒底改,全池泼皮洒芽孢杆菌或EM菌,防止水体进一步受到污染。
2.4 生物防治 泥鳅发生细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水体中含有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和泥鳅自身抵抗力弱造成的,所以预防泥鳅细菌性疾病应从这2个方面入手。
2.4.1 增强泥鳅的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为了增强泥鳅的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添加剂,以提高泥鳅的自身免疫功能。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食物的需求量增大,在泥鳅饲料中添加一些西药虽然可以提高其自身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但是药物残留、抗药性等问题也较为严重。中草药具有绿色、毒副作用小、无抗药性以及无残留等优点,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泥鳅养殖,增强泥鳅对细菌疾病的抵抗力。连云港市赣榆区丰瑞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连云港淮海工学院联合申报《泥鳅细菌性疾病生物防治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科技项目,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定期在泥鳅饲料中添加适量板蓝根、大黄、柴胡、当归等中草药可以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2.4.2 降低泥塘中有害菌的数量 对于已经患有细菌性疾病的泥鳅,可以采用外泼和内服三联噬菌皇进行治疗,剂量为5瓶/hm2,连续使用2~3d。三联噬菌皇属于复合蛭弧菌制剂,是一种生物消毒剂,可以通过捕食、裂解水体中致病细菌,如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等,达到消灭病原菌的目的,同时不具有耐药性等问题。同时,“三联噬菌皇对温度、酸碱度的要求不高,在海水、淡水中均可使用,使用时不受光照和天气变化因素的影响,在阴雨天等情况下亦可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伟.泥鳅病害的防治技术[J].农家之友,2015,5:51.
[2]李义,何沅滨,陈亚军,等.泥鳅病害种类调查与新疾病防治技术[J].科学养鱼,2014,7:61-63.
[3]王玉梅.泥鳅疾病防治技术[J].中国水产,2007,377(4):60-61.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