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作品,好指挥,好乐团

2015-08-07景作人

音乐爱好者 2015年8期
关键词:山丹丹红艳艳乐团

景作人

陕西爱乐乐团(以下简称“陕爱”)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支职业交响乐团。近年来,这支乐团在专业上突飞猛进,做出了很多突出的成绩。“陕爱”是一支有风格、有特点的乐团,他们喜爱演奏民族作品,对西北乐风尤为擅长。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大都市,这里经济繁荣,艺术发达,是无数音乐家向往的地方。上海的交响乐水平高,音乐环境和音乐条件世界一流,很多方面带有“试金石”的意味,可以说,哪个乐团在这里举行了音乐会,哪个乐团就被认为是上档次的乐团。

“陕爱”此次就“逾越”了一把,2015年6月19日,在新建成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内,“陕爱”以一场题为“亲情中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交响音乐会,赢得了在此超豪华音乐厅内的成功首演,乐团出色的表现给上海的听众及乐迷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陕爱”的老友,亦作为此次音乐会的特约评论家,我特意从北京赶到上海,亲自聆听、目睹、感受了音乐会的全貌,品味了“陕爱”演奏的一系列中外名作。所得印象归纳为三点,即:好作品,好指挥,好乐团。

“陕爱”音乐会是一场精致的音乐会。从曲目选择上看,组织者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上下半场曲目,既有西北乐风的名作,又有首演的原创新作;既有西方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又有技术艰难、风格现代的世界经典作品,可谓一场十足的“全能”音乐会。

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是作曲家赵季平的《钟鼎长安》。这是交响套曲《长安》的序曲,音乐威严端庄,充满恢宏之感。铜管的和声恰似西贝柳斯的味道,既给人带来辉煌华丽的效果,又给人带来大唐皇族之气派,听来十分振奋人心。

接下来是崔炳元的《九曲秧歌黄河阵》。这是一首陕北人民载歌载舞、求喜祈福的乐曲,充满着真挚淳朴的情感。“陕爱”的演奏情绪高涨,管弦乐与打击乐的配合张弛有度,很好地渲染了作品的热烈气氛。

本场音乐会中最重要的曲目是崔炳元新近完成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此次上海“初露锋芒”,是该作品的世界首演。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部交响组曲,它以陕甘宁边区民歌五首为素材,采用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交响手法写成。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陕西省歌舞剧院管弦乐团(“陕爱”的前身)曾经录制过一张《陕甘宁边区民歌》的唱片,当时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从那张唱片中了解陕西省歌舞剧院管弦乐团的。事隔数十年,现在的“陕爱”再次推出以这一素材为内容的全新交响乐,实为一种巧合的“轮回”。

说到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曲家崔炳元是必须要提的。这位扎根西北地区、勤奋创作数十年的作曲家,多年来创作了很多具有西北乐风的交响乐。他的作品有着朴实的情感内涵,笔下洋洋洒洒千万个音符,表达着对祖国西北大地的无限眷恋之情。

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从立意上就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构思。在这部六个乐章的巨作中,作曲家使用了鲜活的、人们所熟知的民歌素材,运用西方交响乐曲式结构,对主题动机进行了充分的呈示、展开与变奏,使之达到了交响化的有机融合。在和声与配器上,作曲家强调了民族、民间、民俗的色彩效果,并以特殊的音色(女高音)表现出“梦境”般悠远无际的历史回味感。

这部作品十分耐人寻味,人们倾听它时,脑中呈现的是一种充满内涵的音乐整体。它并非旋律加配器的“大连奏”(过去的民歌管弦乐曲),而是具有交响思维和丰富音乐变化的真正意义上的交响乐。如此特点看似不被人们注意,实则是根本性的艺术质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简单改编的艺术创作。

第一乐章:山丹丹开花。这是一个以音乐“诗意”呈现历史回味的乐章。山丹丹是陕北的一种稀有植物,它的开花是独特而宝贵的。此处,作曲家仅仅引用了民歌的第一句旋律素材,即“山丹丹开花”,而将“红艳艳”的乐句移到了第六乐章。此做法看似随意,其实有着巧妙的含义,半句旋律的呈现,给人们带来了深邃的、意境辽远的回忆。

作曲家在写这个乐章时,非常注意主题间的对比,音乐时而亲切自然,时而充满希望,呈示与展开间带有一种“透视”的画面感。为了加强音乐的感人效果,作曲家在此安排了人声(女高音)作为乐队中的一个声部,以“啊”音哼唱的形式,伴随着交响乐队唱出山丹丹开花的主题及其变奏。此手法效果奇特,女高音清丽辽阔的声音,在圆号、中提琴、大管声部轻轻涌动的“音流”衬托下,显得高亢凝洁而又回味无穷。

第二乐章:刘志丹。这是一首音乐“小传”,作曲家在此运用了颂扬式的民歌旋律,以乐队的反复变化和重复交织,表现出刘志丹这位革命领导者的喜怒哀乐,同时对他锲而不舍,忍辱负重,百折不扰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和音乐赞美。

第三乐章:兰花花的故事。“兰花花”是一首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它质朴、优美、亲切,曾经被人们广为传唱。崔炳元若干年前写过一首弦乐叙事曲《兰花花》,在那首作品中,他以巧妙的复调手法及弦乐声部的滚动衔接,赋予了乐曲“素描”般的洁净。在写交响组曲第三乐章时,崔炳元重新启用了这首乐曲,却进行了更加丰富的充实与修饰。乐章中,铜木管的加入配以弦乐群的大幅“游动”,产生了鲜明的复调立体感,音乐既有娓娓道来的叙事效果,又似一幅色彩清新的立体油画,听后令人格外感动。

第四乐章:秋收。崔炳元的配器手法令我钦佩,他有着非常好的乐队感和器乐“嗅觉”,配器时能够出其不意地制造出各种效果。“秋收”作为组曲的第四乐章,配器方面有着突出的新意。这个乐章是一首双主题变奏曲,采用《军民大生产》《秋收》两首民歌的动机做主题。其间进行了呈示、轮奏、变奏等多种变化。开始时,《军民大生产》的主题被第一小提琴声部以“无穷动”式的快速十六分音符奏出,然后运用赋格手法,依次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部进行变化轮奏。音乐机警而活跃,表现出你追我赶、生龙活虎的劳动场面。乐章中段,木管乐器演奏了《秋收》主题,其效果轻松而愉悦,将劳动者的秋收喜悦之情表现得惟妙惟肖。第四乐章的器乐色彩感十分巧妙,它听起来很有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和谐谑曲的影子。

第五乐章:咱们的领袖。这是全曲唯一的慢板乐章,歌唱性很强。乐章采用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素材为动机,以一气呵成的手法将音乐娓娓道来。弦乐各声部之间的不断对答,恰似“家常话”般朴实,叙述性乐句的层层展开表达着人民与领袖之间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感。第五乐章是一首单纯的叙事曲,去掉小号、长号的乐队更加具有室内乐性质,而这段音乐正是在这种室内乐化的气氛中得到了升华。

第六乐章: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整部组曲的收束乐章,音乐忽感恢宏大气,豁然开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新鲜主题,在一系列的交响发展手法中喷涌而出。刹那间,一派“红艳”之色扑面而来,音乐展现出了浪漫的高潮。此时,女高音的“啊”音哼唱再次出现,虽然还是那个主题,但却增加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人们听后感到更加温馨、更加亲切、更加抒情。

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部构思新颖,手法独特,乐思丰富的作品。作曲家崔炳元以多年的西北艺术生活体验,积累了扎实的创作素材,他以全新的视角回顾历史,以交响性的思维阐释内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两部西方音乐作品:西班牙作曲家德·法雅的舞剧《三角帽》组曲和美籍俄裔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火鸟》组曲。

这两部作品都是世界经典,其艺术价值自不必说。“陕爱”在这场音乐会上推出它们,是一种展示实力的表现。这种表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地方乐团有能力登陆上海的顶级音乐厅,并能够在这个繁华的音乐大都市中演奏高难度的世界经典。“陕爱”的壮举体现了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的新潮流,表明了地方乐团知难而进、奋起直追、争创一流的坚定决心。

好作品,这是“陕爱”音乐会给人们带来的第一个印象。

指挥家邵恩的才华在三十年前就已得到显露。这些年来,他一直活跃在中外音乐舞台上,是国际上公认的中国优秀指挥家。

我与邵恩相识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时他常来指挥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而我则是乐团中的演奏员。记得当时的邵恩风华正茂,在指挥台上敏锐之极。他的技术好,音乐表现深刻,各方面都才华横溢。有一次,我问他崇拜的世界指挥大师是谁,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卡洛斯·克莱伯。”我由此了解了他所追求的奋斗目标。

时隔二十年,邵恩与“陕爱”合作,出现在上海交响乐团新音乐厅的舞台上。此时他除了才华依旧外,举手投足间多了成熟老练、稳健持重,还有着极度谦逊和低调的个性。

“陕爱”与邵恩的合作不是第一次了,在近几个音乐季中,邵恩都指挥过这个乐团,他为乐团演奏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提升乐团的实力和影响不遗余力,是“陕爱”全体音乐家们喜爱和信赖的指挥家。本次上海音乐会,邵恩以高超的技术、沉稳的状态和丰富的经验,指挥“陕爱”顺利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邵恩的指挥特点是技术精准,动作简练,音乐的演释极有分寸。他掌控乐队的能力很强,对于节奏、力度及速度的转换有着胸有成竹的控制。二十年前他说他的偶像是卡洛斯·克莱伯,二十年后我观他的指挥,感觉他越来越有卡洛斯·克莱伯的“范儿”了。

当晚的音乐会上,邵恩向人们展示了其独特的音乐感悟力和调控力,赵季平的《钟鼎长安》过去我听别人指挥过,总感觉铜管声部的声音发“野”,发“炸”,缺乏帝王般的威严“气场”及凛凛之风。此次听邵恩指挥则完全不同,演出中,他将铜管声部控制得很“包容”,力度与音响亦调配得均衡和谐。由此一来,音乐的富丽堂皇感和雍容华贵效果便跃然而出了。

首演崔炳元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邵恩自言对他是件难事,因为作品的内涵丰富,风格新颖。然而他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其中有着太多的交响手法和音乐含量。正因为如此,他对这部组曲倾注了很大精力,从排练到演出,作为指挥家的他始终一丝不苟。对于一些特殊的民族民俗乐风,他则以精细的思考和研究予以掌握(为指挥本场音乐会他曾亲自到延安采风)。

邵恩指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其灵感一直在一种诗与画的境界中徘徊游荡。他用右手指挥棒控制乐队,用左手手势提示音乐。几经转折,一种带有丰富音乐含量的浪漫气质被凸现出来,其间无论是回顾还是憧憬,都在这种浪漫的气质中得到了展现。

下半场的两首世界经典作品对于邵恩来说相对容易,因为这些作品他曾多次指挥,十分熟悉。演出中他背谱指挥,自始至终胸有成竹。德·法雅的《三角帽》组曲他指挥得趣味盎然,西班牙乐风的舞曲颇有韵律,节奏重音的把握恰到好处。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他指挥得沉稳、古朴而绚烂,几个富有现代感的激烈片断把握得尤为紧凑,各种拍子的变化及复节奏的效果十分清晰。整个乐团在他的掌控下牢牢“捏合”在一起,音乐大起大落的气氛被渲染得十分充分。

好指挥,这是“陕爱”音乐会给人们带来的第二个印象。

“陕爱”是个什么乐团?人们是否了解它的历史和今天?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了解“陕爱”,一定要从它的前身说起。“陕爱”过去一直沿用的是陕西省乐团的名字,这个乐团成立于1957年,是当时全国老牌的“四大乐团”之一。在近六十年的建团历史上,乐团曾经创造过许多业绩,并为祖国西北音乐事业的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

2011年,乐团更名为陕西爱乐乐团,随即进行了大胆的机制改革和业务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支职业化交响乐团。自改建之日起,“陕爱”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数年,大量优秀的年轻演奏家涌入乐团,极大地提高了乐团的年龄优势和技术实力。如今的“陕爱”是一支三管编制的大乐团,各个声部配置健全,团员年龄结构合理,整体面貌蒸蒸日上,是一个团结友爱、富有生机的集体。

在本次上海音乐会上,“陕爱”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演奏状态,他们经受了考验,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功。音乐会中,乐团以特殊的“西北音色”(内柔外刚)打动人心,一阵阵“酸甜甜”的韵味沁人心脾(尤其是弦乐合奏),听后令人沉醉不已。

“陕爱”是一支“风情”的乐团。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乐团的演奏令人如醉如痴,美丽的陕北姑娘,粗壮的西北汉子,红艳艳的山丹丹,忧思思的兰花花……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与情景,均被音乐家们演奏得鲜明、真实、委婉,而那些富有西北色彩的民俗之风,亦在乐团奏出的“陶醉”之声中得到了完美诠释。

“陕爱”是一支“灵性”的乐团。德·法雅的《三角帽》音乐俏皮有趣,浓郁的西班牙乐风难以掌握,配器上的技术难点复杂繁多。“陕爱”在邵恩的指挥下,以娴熟的应变能力和灵敏的反应,将音乐演奏得趣味横生,生机勃勃。

“陕爱”是一支坚定的乐团。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是一首技术与音乐都十分艰难的作品,国内能够演奏好它的乐团并不多见。然“陕爱”却偏不信邪,他们以顽强的精神知难而上,硬是“啃”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当晚音乐会上,《火鸟》的音乐被演奏得高亢而激动,乐团的各个声部均发挥良好(弦乐更佳),几个高难度的乐章演奏得辉煌而又紧凑,没有“拖泥带水”“疲于奔命”之感。

“陕爱”演奏《火鸟》,是该团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此之前,作为一个一般性的地方乐团,“陕爱”从未染指过高精尖的现代作品,对于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乐团更是头一回接触,头一回摸索,头一回掌握。尽管如此,音乐家们却十分执着,表现出了积极的精神、敬业的态度、渴求的愿望,而正是这种精神、态度和愿望,促使“陕爱”成功地演奏了这部作品。

“陕爱”是一支充满希望的乐团。近年来,我对“陕爱”的关注比较多,在我的眼里,“陕爱”是一支进步超快的乐团,目前,它不仅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就是在全国也开始有了一定影响。

纵观“陕爱”,上下一致、团结奋斗是他们的精神保障,更新机制、转变思路是他们的实际行动。近年来,“陕爱”受到了省领导的极大扶持,各方面得到了很大受益。因而,走职业化之路、全面赶超一流已成为他们的奋斗目标。

“陕爱”的幸运取得了成效,在建制与经费都得到基本保证后,乐团的艺术运营迅速正常化,演奏水平得到了根本改变,这里面,聘请优秀指挥家训练乐团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例为证,目前担任“陕爱”音乐季指挥的多为国内一线指挥家,除邵恩外,张国勇、张艺、叶聪等人都是常态人选,而李心草则是该团现任音乐总监。如此高水平指挥家的参与,实为“陕爱”快速进步的外在动力。

“陕爱”还有一个优势:他们拥有作曲家身份的团长崔炳元。这位勤奋的作曲家不断为乐团增添新的原创动力,笔下一部部好作品脱颖而出,真正锻炼和成就了“陕爱”。这一优势使他们与其它乐团相比时,无形中增添一种潜在的竞争力。

如今的“陕爱”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希望。朝气蓬勃的面貌加之不屈不挠的精神,使这支“乐团中的西北汉”愈加活跃,愈加强大,愈加引人注目。

好乐团,这是“陕爱”音乐会带给人们的第三个印象。

猜你喜欢

山丹丹红艳艳乐团
延安!我永远的山丹丹
又见山丹丹
蜀葵花开红艳艳
红艳艳的中国年
滚烫的交响灵魂
延安! 我永远的山丹丹
满山葡萄红艳艳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山丹丹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