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嗨,博览人!

2015-08-07林涵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秘书处会展中心博览

□ 文/林涵

嗨,博览人!

□ 文/林涵

在中国的绿城南宁,提到会展中心,几乎无人不知。11年来,这个屋顶犹如朱槿花盛开的会展中心,一次次传递出了中国—东盟合作的最强音;在这里,中国与东盟10国商机汇聚,年年涌动,年年收成;中国—东盟博览会的11年,是中国—东盟合作拾阶而上的11年,也是南宁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11年。

会展中心,已经成了这个对接东盟前沿城市的地标。

而就在会展中心后山的一侧,杂花绿树的斜坡下,有两栋不起眼的建筑,这两栋办公楼与会展中心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在这里,有数百人在为东博会日夜忙碌。他们朝气蓬勃,精神饱满,奋发向上。

这群可爱的人,我们称之为“博览人”。

东博会11年的风生水起,博览人的付出功不可没。

办公楼的灯光,是每一届东博会的“节气表”。楼下树立的倒计时牌,急匆匆地翻转,催促着博览人不曾停歇的步伐;拥挤的停车场,通明的灯彻夜不眠时,会期便临近了。

中国有句古话,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因为这是一场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参与,吸引世界40多个国家前来一赴的国际合作盛会。如同农人要付出三季的播种、耕耘、酝酿,才有一秋的收获。博览人就是这场收获盛会的耕耘者。虽然每年东博会举办的时间仅有3-5天,但却需要东博会背后的博览人长达近一年的辛勤忙碌。

每一年,从前期的确立东博会的主题,各国领导人的邀约,要人采访的安排,制定国内外招商招展的总体方案,设计宣传图录,确定参展国家和单位;到会期期间的国家领导、企业商家的往来接待,各论坛的细节安排,沟通协调参展货品的通关运输、与布展工人沟通、布展等等;再到展会结束后的统筹安排撤展等工作,事无巨细,都有着博览人忙碌的身影。

他们说,这是一种为东博会忙碌的满足和自豪,非物质所能衡量。

当诸多国家领导人汇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当企业商家握手举杯达成合作,当人们徜徉在充满异国风情的会展中心,满载收获时,博览人在舞台的帷幕之后,看着闪光灯下人们满满的欣喜,坐在角落的椅子上,已经累得睡着了。而即使在梦中,他们脸上舒心的笑容却依旧像花儿一般绽放开来。此情此景无声胜有声地为“非物质所能衡量”做了一个完美的注释。

可以说,11年来,东博会的发展壮大与博览人的付出密不可分。博览人也见证了东博会11年来如何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为一个意气风发的俊朗少年。

最初,东博会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提出而落户南宁,而在发展过程中,东博会凭借自身的发展成为了自贸区建设的有力推手:加速了2004年的早期收获计划的推进,助推了2010年自贸区的建成。

如今,随着打造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东博会又迎来了新的使命。

千年前,繁荣的丝绸之路衍生了门庭若市的博览会。《旧唐书》有载,在唐天宝初年(公元782年),在长安的广运潭举行了一场展示,各地的商人展示了绫罗绸缎、茶叶瓷器、纸笔砚墨等等。就形式与规模而言,已有博览会雏形。另据记载,隋大业5年,隋炀帝在张掖举办了由西域各国参加的“万国博览会”。

如今,时间跨越千年,丝绸之路薪火重燃。“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现有的最佳平台,东博会当仁不让。这当仁不让的背后,就要求博览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把握全局的能力。严谨、高效、创新是博览人的准则,他们秉持而行,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称博览人是举着聚光灯,照亮了这场国际盛会的登台者,自己却隐在帷幕之后的灯光师,一点都不为过。他们是渺小的?还是伟大的?相信日益发展壮大的东博会已经给出,并将继续诠释出最有力的答案。

南国绿城进入5月,木棉正开得如火如荼。离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而“仅有”4个多月的时间。服务自贸区升级版,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使命,赋予了博览人更多艰巨的任务。

信心满满的博览人相互支撑,奋发前行,锋芒绽放。

黄 俊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综合协调部

2005年初,我入职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面对会展业这样一个充满朝气的行业,对我来说,显得既陌生又新鲜,我清楚地认识到,一切要从零学起。

在同事们的悉心帮助下,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锻炼机会,包括第一次策划方案,第一次参与现场工作,第一次出国推介,第一次独立办展,第一次迈入管理岗位,每段经历既丰富了我的阅历学识,也成了我在秘书处工作的美好回忆。

十年来,我与东博会相伴成长。正如有句名言说的:“真正的旅程,不是为了找寻全新的景色,而是为了拥有全新的眼光”。除了学会坚持,我还明白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份事业所激发的热情和求知欲,让我收获了克服困难和完成工作后畅快淋漓的成就感。

如今,全球会展业已进入新业态,打造“升级版东博会”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多新机遇及新挑战,回首当年,再看当下,发现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不减、激情更加,相信这份热爱和激情将伴着自己继续前行。

陈洁莹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研究发展部

投身博览事业以来,一直在研究发展部从事研究和写作的工作。在这里,我挥洒汗水和泪水、经历喜悦与挫折、释放欢笑与悲伤,这些年来对博览事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从一篇一篇的领导讲话稿到宏观的东博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从事务性的东博会总体方案到学术性的有关东博会课题、从信息高度集成的中国—东盟信息简报到详实全面的东博会发展报告、从严谨务实的工作会议到大气恢宏的成就展,我不断地接触到新的工作内容、新的知识领域,形成了我不断学习的推动力,伴随着东博会的发展壮大,我也一步一步地成长。

不记得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不记得多少次面对当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记得心中有博览人奋力拼搏的坚定信念,只记得伙伴般的同事们的相互支持,携手一次次吹响冲锋的号角,一起翻越前行路上的一座座高山……

韦 嘉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招商招展部

2006年,我进入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工作。投身东博会事业以来,我从一个刚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成长为今天的博览人,品尝了酸甜苦辣,经历了东博会的成长,也收获了一份由衷的自豪。

从第一次接触东博会招商招展工作时的手足无措,到自己制定专业观众优惠方案和招商总体方案,再到统筹东博会林木展,伴随着东博会的日益成长和壮大,我也在不断接受新的任务和目标中学习和提升自己。

作为一个博览人,我坚信东博会在所有博览人奋力拼搏的坚定信念、相互支撑的团结精神和专业的工作态度共同推动下,必将不断创新前行。

庞 雯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展览管理部

我是展览处庞雯,在博览局工作了7年,负责东博会展馆整体形象设计和搭建。他们称我为“包工头”。对于这个称呼,我真的会皱眉。好在他们说,我是包工头里最温柔的。有人说,我的工作是为每年的会展中心着装打扮,却又在刹那间将一切归零,周而复始。其实,一切的美好都是从零开始的,我热爱我的工作,正如我身边那些为东博会而默默奋斗中的同事,平凡中带着韧性,追求着美好的梦想。

唐 海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对外联络部

从2004年第1届到今年即将举办的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回顾起来,我感慨万千。这12年,我把自己职业生涯最黄金的时光交给了东博会事业,也见证了广西对外开放的黄金时光。

第1届东博会,广西还从未举办过这样的大规模、高规格的国际多边外交盛会;现在,东博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外交、经贸、文化等多领域最为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之一,成为与夏季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同等重要的一件国际盛事。

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无数的不眠之夜,洒下了无数的汗水,也收获了无数的光荣和灿烂。

作为一个博览人,我深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自豪。为了把东博会平台做得更好,我们从未松懈。我们,一直在路上!

谢雨峰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宣传推介部

我做宣传工作已有几年,但是对于东博会来说,我还是个新人。做宣传工作的圈子有句话:“外宣无小事”。这也是我们真实写照。

“我们是做外宣工作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小问题,所以我们的工作不能出问题。”这是秘书处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之一。严谨、高效、创新是这里每一个人的工作准则。

为了有机衔接和务实推进“一路一带”,打造升级版东博会势在必行。由此,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加班加点就成了工作的新常态。说实话,压力不小。可是当我在看新闻报纸时看到各国各界对东博会的赞许时,压力和疲倦一扫而光,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是由一个个平凡岗位上的努力汇聚而成的伟大事业。

非常荣幸的是,我是这其中的一个。

沈维娜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会议接待部

正如东博会的独一无二,博览人也无先例可循。这个职业充满了鲜活的吸引力,平凡的我也因这份吸引与东博会相恋10年。

10年,经历了新鲜、激情、倦怠、迷茫与重生。每次会期国际论坛(会议)的筹办,都是羽化成蝶的经历,令人欲罢不能。经历改变阅历,阅历成就人生。人生是一场修行,越感恩、越努力、越幸运。有幸已与东博会共修黄金10年,期待与其共历钻石征程。

我是博览人!

杨璐源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经营开发部

这是我与东博会结缘的第七年,从懵懂少女变身职场女性,从莽撞无知变得谦和谨慎,我在这个大家庭里收获许多,沟通、责任、节约、互信、高效、协作、付出、积极、进取、创新、奉献。当然还不止这些,犹如爱情的归属感,让我对这份工作和事业充满爱。

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有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辛苦的,除非有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空虚的,除非有热望;所有的热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爱。七年,你会问“痒”吗?有爱才会“痒”,有爱的工作才是生命的具体化,我将怀着爱为这份事业继续奋斗!

陈 威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人力资源部

2004年,我以警察的身份第一次参加第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安保执勤任务,当时东博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多、车多、展品多。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11年时间转瞬即过。眼下,即将迎来第12届东博会。蓦然回首,胸中感慨万千,忍不住轻叹:我的心路历程已经与东博会的成长相交融,我们已经共同走过了11年的时光。

东博会创办以来,得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支持。每年的展会都独具创新,成为了中国—东盟合作的最佳平台。作为一名博览人,在这些喜人的成就面前,我将兢兢业业、不断创新,为东博会今后的发展尽心尽力。

因为,我们共同渡过了11年。未来,还将继续。

焦 卫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财务会计部

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了才知道其中滋味。

很多情感,只有自己深陷其中才体会到欲罢不能的百转千回。

每年哨子吹响时,毫不犹豫地奔赴现会场。

从第2届东博会到现在,我已经参与了九年。

从原来的借调帮忙,到现在成为一个博览人。

至今记得,一位礼仪小姐,辛苦排练半个月,只因为开幕前摔了一跤弄脏了服装而与东博会开幕式失之交臂。一位孩子在高强度排练了一周后因为生病发烧不能上台……面对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和哭泣的脸,我想一一拭去他们的遗憾,只因我懂得他们为东博会付出了太多。

九年时间,我无数了太多被东博会吸引,并全身心投入时间精力和情感的可爱的人,他们对东博会有着深深的情愫。而我知道,我的事业,我的情感,也已经实实在在地跟东博会交融在一起。

猜你喜欢

秘书处会展中心博览
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参加省社管局2022年“每周一课”
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线上参加省科协举办的科技大讲堂系列活动
DMC2019引领高质量发展时代6月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等待亮相
我没有食言
看车展
博览
控制网_自动化博览
控制网_自动化博览
ISO成立饲料机械技术委员会并由我国承担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