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玉米产业的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研究
2015-08-06赵培芳李玉萍姚晓磊
赵培芳+李玉萍+姚晓磊
摘 要: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经济功能,还具有文化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本文立足于研究山西省玉米产业多功能作用,重新审视玉米产业在粮食生产、社会保障、经济收入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山西省;玉米产业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16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不仅具有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农产品,获得经济收益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持政局稳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项功能[1-2]。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产生于日本的“稻米文化”,尽管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最早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归属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研究的范围,但随着世界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并逐渐得到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农业在为人类提供优质农副产品的同时,承担着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3]。
山西省处于玉米生产的黄金地段,多数地区的气候特征与美国玉米生产带的气候特征相似。热量充足、降雨充沛、土壤深厚疏松,极其有利于玉米作物的生长和养分的积累。玉米是山西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水平在山西省居于首位。因此,玉米产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山西省玉米产业的多功能角度出发,全面研究玉米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功能作用,重新审视玉米产业在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1 玉米产业的多功能性定位研究
1.1 提高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玉米是山西省重要的粮食作物[4],在山西省粮食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农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玉米生产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单位产量都呈现出大幅度增长,保障了山西省粮食稳定和粮食安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近10年山西省粮食数据来看:2004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为106.2亿kg,到2013年总产量达到131.28亿kg,增长幅度为23.6%;2004年,山西省玉米产量为63.2亿kg,2013年,玉米产量达到95.6亿kg,增长幅度为51.3%(图1),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由原先的59.5%提高到72.8%。可见,玉米在整个粮食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可以称之为山西粮食中的“大梁”,对稳步推进山西省粮食增产和实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们物质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对饮食营养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平衡关系越来越重视,逐渐意识到小麦为主的细粮食品应与以玉米为主的粗杂粮食品进行科学搭配食用,才能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此,玉米精加工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5]。
1.2 推动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在人类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玉米担当着主要食用口粮的角色,为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玉米作为口粮的消费量才逐渐减少[6],饲养用的玉米需求量则不断增加,玉米逐渐发展成为饲料的主要加工原料。据统计,山西省68%的玉米被加工成饲料,投入于养殖业。除了玉米籽粒,玉米秸秆、玉米加工产品也是主要的饲料来源。随着山西省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受限于山西省内没有足够的草原可供放牧,多数的肉蛋奶主要是通过农户、企业养殖提供[7]。因此,玉米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其品质的好坏和产量的丰歉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1.3 提高农民收入
玉米是山西省种植面积范围最广的农作物。与其他农作物相比,玉米是收益较高的农作物。近年来,玉米籽粒的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农民纯收入达到25 500 元·hm-2左右。2005年以来,山西省落实国家取消农业税的改革政策,并对种粮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大大降低了玉米的种植成本,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玉米种植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此外,玉米轻简技术的大力普及,玉米生产越来越容易形成规模化,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支持了农业的规模经营[8],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另外,随着玉米产业链的成熟,玉米加工业、种收服务业等环节也为农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
1.4 玉米产业具有社会福利保障功能
城乡二元分治结构使农村社会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也使农村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城市福利水平相差太多。在此背景下,农业充当着农民生活福利的基本保障[9]。玉米是山西省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不仅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替代社会福利保障功能,具有为外出农民工提供失业保险、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医疗、养老保障等功能,大大节约了社会成本支出。
2 实现山西省玉米产业农业多功能性的举措
2.1 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稳定粮食产量
以2013年我国玉米生产情况为例,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 632万hm2、玉米总产量为2 184.9亿kg、玉米单产为6 015 kg·hm-2;国内主要玉米生产区吉林省的玉米播种面积为350万hm2、玉米产量277.6亿kg、玉米单产为7 931 kg·hm-2;而山西省玉米总播种面积为167万hm2、玉米产量为95.6亿kg、单产为5 724 kg·hm-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山西省玉米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低于吉林省玉米单产水平27.8%,这也说明山西省玉米生产潜力巨大[10-11]。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品种特性不断淘汰一些劣质品种,积极选育和引进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的优良品种,保障玉米的优质供给。近年来,玉米遭受的病虫害问题逐年加重,春夏时节的小地老虎、金针虫、红蜘蛛等害虫导致田块出现缺苗断垄,严重降低了玉米产量。因此,应积极建设害虫防控体系,大力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科学施肥技术、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在玉米生产中的推广和运用,提高玉米的产量。稳步推进全省万亩高产示范连片区的建设,推广玉米轻简种植技术的经验,保障良种良法的运用到位,实现玉米的适度规模化种植经营,不断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
2.2 以高新技术为支撑,提高玉米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相关研究,深加工环节平均每增加一道,其产值将会提高20%以上[12]。因此,应整合利用玉米产业资源,不断挖掘玉米的多种用途,引进高新技术,依托资源优势,延长玉米产业链条,加强对玉米深度加工的研发工作,提高玉米相关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玉米产业的增值,提高玉米产业的经济效益。在生态环境方面,山西省60%以上的玉米秸秆处理途径为焚烧,这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更为遗憾的是玉米秸秆潜在的、可利用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对此,应大力引进和推广现有的秸秆还田技术和高新生物工程技术,提高玉米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提高玉米产业的生态效益。
2.3 不断探索玉米的文化价值
相关史料记载,山西种植玉米的时间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的,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是需要亟待开发的文化宝藏。以上百年的玉米种植历史和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依托传统玉米苞编织技术、玉米饮食等文化,注重玉米农业生产景观的建设[8],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玉米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挖掘和探索玉米产业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建,刘志聪,刘焱序.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6):1-8.
[2] 杨祥禄.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大力发展创意农业[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4(5):12-14.
[3] 谢小蓉.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1):209-213.
[4] 贾晓红.对发展忻州玉米产业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4):18-21.
[5] 李聪敏.河北省玉米产业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6] 丁亮银.山西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8):44-46.
[7] 白国平.山西省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西农经,2007(2):21-25.
[8] 刘晶,李月明,张庆芳.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中的农业多功能性问题[J].农业经济,2012(2):18-19.
[9] 林承艺.福建省农业多功能性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0] 王美霞,赵怀生,李海燕,等.山西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3):301-303.
[11] 中国统计年鉴.[EB/OL].[2015-03-27].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indexch.htm
[12] 周军,叶青松,彭敏,等.湖北省十堰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 412-3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