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培养学生初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
2015-08-06刘淑芳
刘淑芳
摘要:物理是初中生初次接触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思维方法,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培养初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处于物理学习的启蒙阶段,缺乏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容易对后期的学习产生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物理”,更要“教会学生学物理”,积极探索培养初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一、巧妙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开启自主学习之旅的前提。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机,会倾注自己的热情和精力,以获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演示实验、模型插图、视频、生活现象、小魔术等,创设有趣的物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疑、猜想,使学生“疑中生趣”“趣中生思”,激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让班内最强壮的男生用力向下吹放置在漏斗内的乒乓球,学生很是困惑:不吹气时,能掉落下来了,为什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乒乓球却掉不下来了呢?大家纷纷对此现象进行猜测分析,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
首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开阔、敏锐,产生独立思考和展示自我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划分若干个学习小组,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小组打分、评选最佳个人等激励形式,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点评,使学生在切磋争辩中过滤问题,从别人的意见中得到启发,使学生在“你追我赶、互助互利”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物理的综合能力。
其次,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爱护、理解和鼓励每一位学生,消除学生“怕见老师、怕问问题、怕答错”等畏惧心理,使学生能够乐于提出问题,乐于与教师交流。另外,教师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教学艺术和魅力,做学生眼中“无所不知”的物理老师,让学生崇拜、喜欢,并“爱屋及乌”地喜欢学习物理。
三、加强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夯实专业基础
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又易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干扰,难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抑制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教师应运用演示实验、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来展示物理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解释概念,促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明确其物理意义、适用范围及相互联系,夯实自主学习物理的专业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类比“水压”引入“电压”,类比“比饭量”理解“比热容”,即用比较人的饭量大小来理解物质的吸热能力。在学习欧姆定律时,注意结合“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数据,使学生理清I、U、R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明确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电压、电流无关;理清公式I=U/R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明白I、U、R三个物理具有同一性和同时性,是针对于同一电路或同一段导体而言,切不可乱用。做到这几点才能为后续电功、电功率、电热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融合课堂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要改变传统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教师做、学生模仿,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大胆放手给学生空间,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自主设计,选择实验器材,分工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指导和鼓励学生组建科技创新社团,布置拓展性和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小实验、小制作、小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以作为物理课堂教學的有力补充。例如:指导学生尝试做纸锅烧水、调制鸡尾酒等小实验,制作浮沉子、针孔照相机、水果电池、小电磁起重机等。引导学生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在“玩”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加强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加强物理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拥有打开物理各个领域的钥匙。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实验推理法、理想实验法等常见的物理研究方法;在学习概念规律时,指导学生阅读与实验相结合,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句等来深入理解概念规律;在知识学习和复习时,采用迁移和对比,建立思维导图和知识结构图,使知识系统化,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做习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函数图像法、比值法、极限法、特殊值验证法等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将问题化难为易;等等。
总之,教师应结合初中生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开展好物理学科的启蒙教学,扩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物理素养,实现物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