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都寻马

2015-08-06何亦红

户外探险 2015年8期
关键词:蒙古马沙地黑马

何亦红

蒙古马,尤其是乌珠穆沁白马和阿巴嘎黑马,一直以来都是草原人民的精神图腾。拥有马匹数量最多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历史上一直是马业大盟,马业发展历史悠久,马文化保留最为完整,且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誉为“中国马都”。莺飞草长的8月,是草原上人马俱欢的季节,我们应锡林郭勒著名的摄影师阿拉腾·宝音的邀约,到锡盟去看草原,寻找蒙古马的踪迹。

白马黑马,都是好马

云被压得低低的,翻滚着从地平线上涌出来,被风扯成一团团絮状,悬在头顶不远的地方,仿佛触手可及,可随时拥入怀中。这是锡林郭勒草原夏日每天下午的天象,让人感觉天、地、人是如此亲近。这里处于欧亚大陆草原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寻马之旅的第一站是阿巴嘎旗,是盛产“阿巴嘎哈日阿都(黑马)”的地方。车出锡林浩特不久就拐上了通往乡上的土路,下车再继续徒步至草原深处,寻找马群的踪迹。

天边尘土飞扬,先是几个长长的套马杆最先在蓝天下显出它们优美的形状,接着几个身穿蒙古袍子的牧人驱赶着马群奔来,刹那间寂静的草原变得生机勃勃。马鬃飞扬,发达的肌肉让皮毛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闪亮。其中的黑马,更是阳光下的宠物,乌黑俊美。阿巴嘎黑马原名僧僧黑马,与内蒙古铁蹄马、鄂尔多斯乌审马、乌珠穆沁马并称内蒙古四大名马,素以体大、乌黑、悍威、抗逆性强而著称。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黑马,现在草原上的马匹大量减少,拥有这样大量马群的家庭已经不多了。阿拉腾·宝音是一个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汉子,高大威猛,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在他的口中称马为“马子”。“子”为轻音,更带有感情。他从小是骑着马长大的,父亲是骑兵,对马很有感情,他最近去土库曼斯坦刚刚参加世界汗血宝马大会回来。他说现在草原上的骆驼和马削减得很厉害,以前骆驼驮四五百斤,一天走一百多华里,骆驼是隔年下羔子,所以繁殖增加得很缓慢,再加上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人们也不愿意再饲养骆驼;马也一样,以前马不吃夜草不肥,现在各家划分了草场,马走不远,所以也喂不壮。可是草原上要是没有了骆驼和马子,那叫什么草原!

从草原深处徒步出来,车走不了了,原来停车时没有注意正好停在了一片沙子较软的地面上,待我们回来时车轮已经半陷入沙中,启动时候不停打滑无法前行。一群人拿铁锹把车轮附近的沙子掏出,再垫各种木块石头,也没法让车子挪动一点。最后还是当地牧民找了辆拖拉机将车子拖出了沙坑。话说拖拉机在草原上真是无所不能,必须崇拜。

黑马在阿巴嘎旗,而白马则在乌珠穆沁。蒙古马是蒙古族心中的图腾,尤其是乌珠穆沁白马尤为尊贵。据说,圣主成吉思汗的81匹白色战马就是来自于乌珠穆沁,只繁殖在锡林郭勒草原的西乌珠穆沁草原上,此品种马是成吉思汗时期宫廷专属的御马。

我们来到锡林郭勒盟东北的乌珠穆沁草原。草原之大,只能用车程表示,随便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都要走上三四个小时。乌珠穆沁草原是一个比海南省还大的地方,它有七万多平方公里。我们来到乌兰五台,寂静得只有草原上的风声。草原随着天上疾走的云彩,在变幻着不同的绿色,深一片,浅一片,缓慢山势就像绿色海洋上的波浪。

乌珠穆沁白马是蒙古马中的优良品系,但数量大幅减少。牧民色达来意识到如果再不加以保护,乌珠穆沁白马就会在草原上消失。2011年,他和嘎查的其他八户牧民共同成立了乌珠穆沁白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已繁育白马350匹。每年锡林浩特还举行白马文化节,整个白马的方队一出来,总是异常夺人眼球。

“五畜”是牧民对草原的敬意

从锡林浩特向南60公里,途经达辉腾锡勒大草原就到浑善达克沙地了。走在这片沙地,牛马粪混合着青草的气味扑面而来。沙地柔软,一步一个坑。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泉水从沙地中冒出,汇集入小河。这些小河大部分流进了高格斯太河,也有的只流进水泡子里,还有的只是时令性河流。很难想像草原与沙地结合得这样完美,婉转清脆的鸟鸣声、牛沉闷的低音、羊群颤抖的中音混成这片乐土的交响乐。

在浑善达克腹地我们穿越沙地直捣饲养牛群的隐秘山坳。车子这次在沙地上行走有了经验,选择较硬的路面停在了地势较高的地方。我见识了生平最大的牛群,有上千头之多,这里有水源,气势庞大的牛群在这里栖息,却显得安闲宁静。

中午在浑善达克沙地的“牧人之家”午餐,餐桌上还摆放着“五畜”(马、山羊、牛、绵羊、骆驼)的小雕塑,这是牧民对草原的敬意。牧民们也说,现在骆驼和马子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它们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养马很多层面上是旅游的需要,还有现代人民生活水平高了,很多有经济实力的人甚至将马作为宠物。在一些节日,年轻人还将赛马等马上竞技作为调节生活的一种娱乐或者家族的荣誉。对于牧民来说,养马是一种民族的习惯,他们说,家里没有了五畜,哪里还是蒙古人?这句话倒是让我们感觉一个民族对自己传统的坚持,他们守望着自己心中那片辽阔的草原。

马背上的民族,对马的喜爱似乎很难让人理解。阿拉腾·宝音说,蒙古族的辉煌是马带来的。据说二战时期德国的“闪电战”就是模仿成吉思汗打天下的方式。在冷兵器时代,没有比马更快的交通工具,蒙古骑兵在打仗的时候只是带很少的给养,这种高速作战的能力让他们所向披靡。

牧民养蒙古马居多,这种马吃苦耐劳,每年下崽,又不很难伺候,放在草原上,什么都可以吃,也不需要精饲料。蒙古马属于半野生,虽然体形矮小,但却没有失去雄悍的本性,它们体魄强健,胸宽鬃长,有惊人的耐力,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只是,现在需要它们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不过为了种群的繁衍和优化,现在锡林郭勒盟也引进其他马种,进行改良。

浑善达克沙地属于正蓝旗高格斯台,向南经过扎格斯台,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草原游牧文化能遗留下的痕迹并不多,同样,元上都遗址也只是留下了一段城墙,放眼一片荒凉,残垣断壁,只有这些许的残墙和远山上的烽火台所圈定的地域,才能感受到这座城池曾经的辉煌。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在辉煌的元朝,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如在九曲河边,看水里奔腾的骏马,听牧民高声唱出蒙古长调。

人马情感

其实我很少看什么show,《千古马颂》这么浩大的演出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是2014年锡林郭勒首创的全国惟一一个以马为主题的实景演出,一百多匹马悉数登场,光是驯马和演员的成本就够高的,何况,这种秀在北京乃至其他城市,估计都无法做到。而且看后完全没有失望。

不仅现场有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元素,人与马的情缘展现得也唯美震撼。其实任何事情如果只追求形式都是很容易达到的,但是能够从中体验到情感,实为难得。另外最令人意外的,锡林郭勒无愧于“中国马都”,演出中的马匹都很有讲究,根据剧情使用了不同品种的马,让人感觉其策划很专业很用心。

第一幕开场就牵出来一匹高大的白马,这是一匹荷兰温血马,健壮的身躯,优美的身体线条,安静高贵。第二幕,表现草原儿女情长的表演选用的是汗血宝马,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神秘的马种之一,外表细挑英武,轻快灵活,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音乐一转,变得轻快欢畅,孩子们骑着小矮马出现了。这些小矮马来自广西德保,德保矮马是世界上最矮的马种之一,性情温顺,善爬耐驮。在表现草原上年轻男女欢快生活的场景时,女骑手选用了弗里斯兰马出场,黝黑的皮肤在灯光下更是闪闪发亮。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步伐,相当优雅,节奏分明,像跳舞一般,简直就是天才的舞蹈家。弗里斯兰马历史久远,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纯种马血统,因数量少显得异常珍贵,被誉为马中的“劳斯莱斯”。最后一幕是战马与勇士的马背传奇。一名战士即将渴死在沙漠,却被一匹蒙古马搭救起来,这是马背家园的温情。

不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与动物的感情也一样,并不一定是付出和得到能够成正比,就像少年派的那只老虎,分别时还是果断地跃入丛林消失无踪,没有回头。那个早逝的旅居阿拉斯加20年的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最终还是在俄国堪察加半岛死于棕熊的攻击。星野道夫说:“人,一直在寻找光的旅途中。”尽管如此,人还是一直在寻找着和动物之间沟通的通道。

此次锡林郭勒盟的短暂旅行,是我们与马的一次邂逅。马不是用来战胜和征服,而是用来相处的。人生和自我亦然。

猜你喜欢

蒙古马沙地黑马
塞罕坝地区沙地云杉引种试验及培育要点
沙地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考量
沙地迷宫
零下40摄氏度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不可能与常态
阿哈尔捷金马
风滚草
千里马
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