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成形态(立体)”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5-08-05张颖喆

科教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立体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张颖喆

摘 要 “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创造并把握立体的能力,运用各种材质进行创新设计。本文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具体分析确定教学改革的观念与思路,提出以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化、课程设计多样化、作业表达丰富化等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弥补传统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不足。

关键词 构成形态(立体)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7.049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ZHANG Yingzh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ongfang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408)

Abstract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This course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observe, to create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ree-dimensional capabilities, using various materials for innovative design.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determin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 ideas proposed to set up a modular course content, curriculum design diversity, job enrichment expression teaching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in order tomake up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fessional basis deficiencies.

Key words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course reform; teaching mode

1 教学现状分析

“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作为三大构成课的最后一门,是设计艺术学基础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在各大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安排中均包含该课程。作为研究立体空间、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学科,使学生掌握材料、肌理和构成方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随着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细分,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设计思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存在着系统性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较难结合的现状。深入进行“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其进一步发挥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概而言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但是传统的艺术设计学习却是在二维的空间内形成,学生在习惯了二维的思维模式后进入到三维的体量创作环节,很难投入到自主和探究式的思维模式中,综合创造的能力较弱。而“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学生需要运用合适的材料,手段和构成形态去完成作品创作。因此,需要完成二维到三维的思维模式转换,更好的投入到作品创作。

(2)作为设计学科的通用课程之一,先修课程中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等课程继续延续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仍是用二维的画面来表现三维的物体。而“构成形态(平面)”和“构成形态(色彩)”两门课程都是在二维的思维模式下进行点线面的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训练,与“构成形态(立体)”要求运用一定的制作方法设计作品,直观表现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一些衔接的断点。

(3)“构成形态(立体)”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基础课与学生的设计专业课之间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基础课程对于专业方向的映射较少,从而使课程缺乏时效性。由于没有与具体的专业方向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难带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会让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迷惘感,课程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立足于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存在的系统性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的现状。应改变以往一对多的课程讲授模式,而代之以材料实验、方案讨论、分别辅导、报告梳理、总结交流以及实物制作等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2.1 完成构成形态系列课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构成形态系列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从绘画过渡到构成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中,课程的先后顺序为“构成形态(平面)”—“构成形态(色彩)”—“构成形态(立体)”。

而要完成构成形态系列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运用在“构成形态(平面)”课程中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如:点、线、面的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训练等,将这些二维空间中的构成关系通过移动、扭曲和夸张等表现形式延续到三维立体空间。同时结合“构成形态(色彩)”中关于明度、纯度以及对比度等概念,丰富三维作品的色彩表现。另一方面,在三维的立体构成中,用形式美法则和二维点线面构成形式去反思每个体块、层面和线条之间的构成关系及肌理效果。在教学中也有意引导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充分运用先修课程所学的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整体连续的完成整个过程,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2  将“构成形态(立体)”这门基础课与实际的专业特点相结合

“构成形态(立体)”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这门基础课与学生的专业课之间联系不大,针对性不强,只是在课程内容上求大求全,专业指向性不明显,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会进行专业指向性明确的突出训练,使基础课的实际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如: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突出结构关系和材料应用的训练,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突出空间关系的构成和严谨合理的表现等。在授课内容上结合教学大纲,适当的安排专题讲座,挑选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和参考书并安排合理的作业内容,在整体的内容安排上进行教学优化,加强与专业特点的联系。

2.3  合理的结合构成作品应具备的“感性”与“理性”

设计艺术学科往往给人以感性直接的思维认定印象,但是在好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优秀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设计,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形体创造过程内在的逻辑性和秩序性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学习用理性态度去对待构成设计和专业设计。在作业安排上,不仅需要完成有构成设计感的作品,还要将这个作品的构思草图、实践过程与推敲分析的内容一一记录。在实际辅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有灵感迸发的“感性”思维,还要有推敲空间骨格的“理性”分析。

3 教学改革的手段

3.1 教学调研

在了解国内各个院校“构成形态(立体)”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环节设置的基础上,笔者对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省内知名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调研。通过实地教学观摩和随堂参与讨论等方法对“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教学方法上的横向比较。实地了解省内各知名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状况及比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资料与实际佐证。

3.2 教学实践

笔者长期任职于浙江某高校的艺术设计系,担任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构成形态(立体)”实际的课程安排与教学进度参与基础构成课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积累实际经验,并以此进行构成类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4 教学改革的方法

立足于“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接下去的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探索由理论灌输向分别讨论方案、具体材料实验、撰写课程报告、互评构成方案到最终完成实物作品的课程教学方法转变,力求打好学生专业实践的基础,并切实提高学生用科学性、秩序性和逻辑性结合感性去做设计作品的能力,在整个的教学改革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加强与“构成形态(平面)”、“构成形态(色彩)”等二维设计课程的衔接。有意识的加强几门构成课的衔接,打破基础课程联系性较弱的现状。从“构成形态(平面)”和“构成形态(色彩)”等先修课程作业中提取出有效元素,如:将点、线、面的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练习中的有效元素提取出来,先做二点五维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构思,在思维转换过程上有一个合理的过渡。接着通过材料实验和造型尝试接触更多的表达形式与构成方法,逐渐过渡到三维的体量创作学习中,从而完成一整套包含点、线、面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平面与立体形态的构成训练。

(2)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偏向模块化。基础模块、讨论模块、实验模块、分析模块、创新模块、实战模块,这些都将贯穿整个课程。在大的培养方向下将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更多基础知识,再通过实践创新来培养学生的个性与探究能力,最终通过实物制作来达到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设计上更加多样化。打破传统课程一对多(教师对学生)的形式,将一对一(教师对学生)讨论设计方案,一对多(学生对学生)讨论实验心得,多对多(学生对学生)分组进行材料实验等方式相结合,并与实践互动环节接轨,更好的激励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所突破与创新,锻炼自主探究形式结构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4)表达部分增加材料实验报告以及文本制作。用分析图去表达自己所要创作的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构思过程、独立的三维效果表现(包括顶视图、侧视图以及正视图)、选取的材料小样等内容,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示出自己的方案。加强对学生设计构思过程中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训练。同时在材料尝试与实验中,科学的记录肌理效果和材料失败原因等。使学生在作业训练的过程中以方案加报告文本的形式培养科学、高效的专业学习方法。明白构成训练的目的与方向,为后续的设计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当中,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探索加上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作品。而“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对立体实物的观察与分析、对各种材料的分类与应用、对构成形式的视觉关系分析、对空间形态的的把握去掌握立体形态与构成方法,从而创造合理的空间形态。本课程通过对各形态要素的学习、各种材料的运用以及体块空间的创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表现技巧,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创作构思,为后期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校级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项目:“构成形态(立体)”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14JK12

参考文献

[1] 俞爱芳.立体构成教程[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 俞爱芳.立体构成训练[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 李丽丽.立体构成教学中课题设计的主题性与应用性研究[J].江苏:创意与设计,2010.

猜你喜欢

立体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念个立体咒
立体登陆
炫酷立体卡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