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二战后的创新崛起

2015-08-04李绍猛等

决策与信息 2015年8期
关键词:立国科学技术日本政府

李绍猛等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战后初期,整个国家陷于瘫痪的边缘:战争使日本的国家总财产损失约41.5%,相当于1935年以来积累的财产价值的总和,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战前的50%,实际消费水平为战前的60%;1947年版《经济白皮书》说当时的经济实况是“政府、企业和家庭皆有赤字”。但到了1955年时,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比1946年增长6倍,为1934~1936年的180.7% ,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从1960年开始了“超热化”增长时期,到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变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令世人叹为奇迹。

日本是怎样和为什么能够在废墟上快速地再次成为世界强国?日本政要们有哪些改革创新的作为和经验?

除了吉田茂(1878~1967年)和池田勇人(1899~1965年)任首相时期的治国方略和创新之外,日本各届政要在推动战后的科技创新上也颇有作为。

日本经济从战后的废墟中恢复和腾飞,经过10年达到战前水平,19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除了因为坚持“经济立国”的基本国策外,日本在发展科技方面和以科技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说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的有力证明。日本在战后初期以引进技术为主,20世纪后期的方略转变为“科技立国”,后来又转为“科技创造立国”;21世纪以来,已有多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科技创新是科技成果或说科技从研究开发机构向企业转移的复杂过程,其中主要存在技术、市场、创新收益分配及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它们是影响技术创新时滞的根本原因。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者消除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缩短技术创新时滞,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日本政府倾向于采用直接干预的方法来促进创新,比较偏好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对民间研究开发采取扶植和支持,政府直接参与、协调研发,专利法律对创新的保障。

一、1946年至1970年代,大致是日本战后科技的起步和壮大阶段

日本在此期间从实际出发,实施“技术吸收”战略。技术引进和技术革新为高速增长创造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基础。1953~1971年期间,日本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8%,其中靠“知识的增长及其他”因素而实现的为1.97%,包括表示技术进步的变量在内,这个因素在这个时期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3%。

战后初期,日本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相差几十年,而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恢复经济就要技术装备,所以把重点放在引进先进设备上面。而且,政府直接干预外汇和引进设备用的外资,集中投资于与国家经济发展直接相关重化工业等基础部门。日本约有一半的设备不到5年就更新一次,通过上先进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和扩大需求,改变经济结构,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通过引进设备,同时引进技术,日本确立了技术吸收战略,即循着“引进—模仿—吸收—改造—创新”之路实现自强。为了保证政策的实施,日本政府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例如1948年建立了日本学术会议,1956年建立了科学技术厅和科学技术会议;通产省设立了产业技术审议会。开始建立“官民学”一体的科研体制,推进政府、企业、大学密切结合,例如1960年代,通产省采用了大型工业技术研发制度,由政府选定课题和投资,联合官企学的研发能力攻关。除政府的研发投资外,还通过政策的倾斜和导向,如补助金、税收优惠和低利贷款等方式,鼓励民间企业的研发活动,例如从1951年起,就以日本开发银行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为主,向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低息或无息的优惠融资。1956年,日本政府《经济白皮书》指出:现在已经不是“战后”,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必须使自己尽快适应世界技术和新形势环境,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赶上世界技术革新的潮流。1971年,日本提出要向环境负担较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日本越来越重视发展信息和电子等新兴产业。

日本能在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之变成自己的专利技术,从而有效地利用引进设备和技术实现经济迅速增长,还有三个原因:一是冷战使日本能比较容易地从西方先进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二是日本从不吝惜在教育上进行巨大投资,并将教育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保证了在研发和生产第一线都能有大批优秀人才;三是日本战前已有相当的研发规模和技术基础。

二、1980年代以来是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第二次大转变

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方针,加强了对基础性、独创性技术的研发;由重化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加强“产学官”合作研发模式;因伴随经济高速增长而出现的公害问题日益尖锐,开始重视发展对付公害的科技。

进入1980年代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提出“科技立国”战略。1980年,通产省正式提出“科技立国”战略,同年的科技厅《科技白皮书》中再次明确提出了“科技立国”战略,标志着日本要告别模仿与改良的时代,转向自己创造科技为主以带动经济的时代。为了有效地推进“科技立国”,日本政府重点在科研制度上进行了创新,1981年创立了三项重要的研究开发制度:“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和“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1986年,日本政府又通过了《科学技术政策大纲》作为指导科技立国战略的总纲领。日本政府的政策在促进创新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以至英国学者弗里曼1987年出版了《技术政策与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专著,以日本经验为基础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三、1990年代以来,日本的科技战略转为“科技创造立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1990年代起,日本经济比较低迷,使日本政府认识到科技的原始创造很重要,日本已完成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几乎已没有可模仿、引进的对象。冷战结束后,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日本再不那么容易地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形势下,日本面临着追赶美国和被新兴国家追赶的双重压力。

为了适应新形势,改变“重应用技术,轻基础科学”的模式,日本强化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科技工作的管理,例如1995年,撤销了科学技术会议,成立了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以制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协调政府各有关科技的职责,各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科技振兴会议等相应的机构。1995年,制定了《科技基本法》,1996年提出了“科技基本计划”,用法律的形式巩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以实现了从“科技立国”向“科技创造立国”的战略转换。1997年12月,日本政府决定将科技厅与文部省合并,成立教育科学技术省,以加强科技和教育工作。

为了突出强调“鼓励创造,发展科学”的重要性,日本着力于营造良好的培养创造性和开拓性人才的制度环境。1997年8月开始实施《国家研发评价的大纲性指南》,2001年进行了修改,以健全的包括对研究选题和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在内的评价体系,保证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自2003年10月起,日本以改革国立大学制度为主的教育改革法律《国立大学法人法》、《独立行政法人国立大学财务经营管理法》等开始生效。2003年,还改革科研机构,把原来协助政府部门行使部分行政职能的“特殊法人”改革为“独立行政法人”;2004年起,将企业研究者第一次纳入了政府研究经费补助的支持范围。日本还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在人、财、物方面形成配套措施。2001年,日本启动了二期科技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在未来50年内培养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目标,随后,在扩大基础科研经费、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世界级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和引进海外优才上都采取了一系列重点倾斜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例如在研究机构实行有任期的录用制,以开发创造性人才资源为当务之急,确立在待遇和经费上互相竞争的竞争式研究环境,促进研究人员流动化,以刺激独创的孕育与产生等。日本还不断强化“产学官”合作科研体制,着力于培育新产业,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家精神;运用法律、政策手段保护知识创造、创新成果,防止他国侵犯日本的知识产权。日本的创新是政要们自上而下发起和推动,政要们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判断与方略,但也重视唤起民众,发动民众,让民众参与创新,以民众为创新的基本力量。创新是一个不断上升和前进的过程,是使国家强盛的灵魂,日本十分重视要在社会营造学习、创新的风气,让人人都愿意接受新东西和创新。

猜你喜欢

立国科学技术日本政府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我在听你歌唱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中国最美
日本防卫费或超2000亿日元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受伤的相扑手
小猴逛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