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环节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与心得
2015-08-04舒善柏
舒善柏
孔子说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都憧憬着自己的学子对自己所授课程能好之、乐之。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喜好学习和探讨历史知识,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思考与探索。下面,谈谈自己针对历史教学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不容忽视的前提: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状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诚如美国化学家德雷珀所说:“记住,你教的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群年轻人。”又如魏书生老师所说: “学习不是为了受罪,它是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作为教师,这是必须要明确的道理,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明确我们所面对教学群体的特殊性,以及他们对将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工作始终要关注两个基本点:一是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能为他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有益的帮助;二是要站在青年学生特定阶段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来引领我们的历史教学。基于这样的前提,再去发挥我们历史学科特性,如学科资源的丰富性,学科联系的交融性,思维方式的多维性,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等。我想,只要具备这种职业情操,就不难找到让学生好学、乐学历史的途径。
二、课前预习不应成为任务派发,应是学生互动的平台。
基于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主观性等特性,我觉得课前预习的导学案设计、或者互联网平台互动内容的设置要尽量具有开放性、探讨性、启发性,不要过于拘泥课本史实内容的预习。在学科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过于注重内容性的预习导学案就成为学生的思想负担,即使学生出于班规制度的压力及时完成了,但事实上则已经扼杀了学生继续乐学、好学本课程的动力。因此,我认为预习环节不要奢望学生完成太多学习任务,只要能起到对一些基本问题热身互动就满意了,也不必强制每一位学生一定要提交答案,只要求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预习探讨,上交或上传一份小组预习方案即可。老师关键是要培训好课代表和小组长,对他们充分的信任并不断鼓励,让他们扮演小老师的角色,调动小组成员在有限的预习时间里积极的互动,萌发对新课学习探讨的兴趣。实践证明,一份有开放性、探讨性、启发性的预习案加上一位负责的课代表和六位小组长的默契配合,就会开启接下来更加轻松活跃而又有思考性的课堂教学。
三、导课要发挥”凤头”的作用。
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疑都是想追求“凤头“的效果,即开篇即能引人入胜,让学生自然进入新课主题,融入互动与交流的良好学习状态。关于导课,本人认为要注意对那些动态因素的融合与变通,因为每一届学生的兴趣观念在变,时势本身也在變,教学技术手段不断翻新,以及班级与班级的学情差异很大等诸多动态因素,就意味着不能吃老本,也不宜照搬别人的模式,更不能拘泥于单调重复的模式,只有针对特定阶段背景下特定的学生学情状况所设置出来的导课,才是最有效的导课模式。基于这个理念,进行了一些探索,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历史学科由于取材的丰富性,加上视角的多元性等特性,自然每个老师都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状来设置导课方式。可以图文并茂切入主题;也可以借助学生的小品、快板评书类节目表演烘托氛围;还可以借助现实情境顺势穿越相似性历史主题,等等。以上诸多方式在PPT课件教学模式下比较适用,只要运用恰当,不难起到“凤头”的导课作用。
四、课堂展示或讨论环节是展现学生好学、乐学的核心环节。
前面的预习环节和导课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起到让学生乘兴而来的效果,学生是否真正乐学、好学主要看课堂的表现。只要前面环节能让学生乘兴而来,我们历史课的课堂环节应该有自信避免学生扫兴而归的僵局,相反,是完全可以让它成为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形成一个思想交流的海洋,学生通过一节历史课不仅可以感触历史知识的灵动和得到思想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体会到合作探究过程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历史学科自身内容丰富,内涵磅礴的特点,为我们课堂探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来源和方式方法的应用。但不管什么模式贯穿其过程的的方法一定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具体的法子不拘一格,但一节具有真正灵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巧妙的设问是其灵魂。
下面,基于课堂设问环节谈一点自己的实践心得:问题设计重在激发学生融入探讨历史问题的兴趣,不刻意直接追求教学目标,只需潜伏课标要求。如《《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课,设问方式上先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行。我尝试这样的设问:关于经济危机的原因,我先让学生观看2分钟描述经济危机视频剪辑,顺势借用视频专家解说台词“关于经济危机的原因,众说纷纭”引导学生谈观后感。设问之前先通过视频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势再把学生引入本问题的探讨,这样比较轻松自然。对分析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的设问,我尝试新材料新情境的设问法,即让学生通过下面这段材料加以探讨: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亲们,结合材料的观点,大胆地你的看法!虽然具体设问方式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空间,但我觉得唯有大胆的实践,才会得到所以自己适用的教学成果。
以上是本人在学习借鉴专家学者的实践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关于教学环节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尝试和心得,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专家同仁们不吝赐教,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