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运用好隐性采访

2015-08-03

新媒体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隐性学报身份

烟台广播电视台,山东烟台 264000

在新闻媒体的采访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事实。然而,对于一些批评性或曝光性的采访,由于会损害到被采访者的利益,因此往往会受到抵制或阻碍。为了获取更为真实的信息资料,很多媒体都采用了隐性采访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把握住新闻事件的鲜活性和真实性,对社会中的阴暗面进行深刻的揭露,因此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基于一些原因,社会中对于隐性采访也存在着更大的争议。所以,在隐性采访的实际运用中,应当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把握好采访的度,从而使其能够发挥出积极正向的作用。

1 隐性采访的概念

隐性采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暗访,具体指的是记者在不公开身份的情况下,进行暗访和偷拍。通过隐性采访,能够获得更为真实有效的信息和资料,而这些资料往往是通过常规采访手段无法获取的。在相关的资料当中,对于隐性采访的概念描述为记者基于采访目的,隐藏自己身份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还有一种定义是在采访当中,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是公开记者身份后不说明真实的采访目的。然而,隐性采访并不能随意进行,而是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道德约束和法律框架当中,并且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1]。

2 隐性采访的运用方法

2.1 采访前的准备

在实际进行隐性采访之前,参与暗访的记者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需要对选定的暗访地点进行熟悉和了解,为隐性采访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记者应当针对采访对象准备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并制定好相应的方案。例如,暗访对象的资料、写作拍摄的资料等。注意需要多准备一些备用方案,以便应对不同的情况。对于隐性采访活动,记者应当有最好最坏的预期,及时的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由于隐性采访这种方式大多被用在批评性和曝光性的报道当中,因此,被暗访者一旦得知,可能会不配合采访,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对记者进行打击报复。因此,暗访记者应当做好心理准备,在暗访过程中要机智勇敢、沉稳果断,不应惧怕麻烦和报复[2]。最后,就是准备相应的隐性采访器材,例如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等设备的隐藏,以便在暗访过程中不会被发现。

2.2 采访扮演角色的选择

既然是隐性采访,记者就需要设计和扮演相关的角色来隐藏身份。一个合适的社会角色,能够迅速拉近与被暗访者之间的距离,并取得其信任,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对给人算命的算命先生进行暗访的过程中,可以扮演外出务工的人员,或是其它一些较为贫穷、落魄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不容易引起被暗访者的怀疑,从而能够确保隐性采访的顺利开展。但是记者应当明确自身虚拟角色的身份,在一些场合,不能使其实际化。在获得被暗访者信任的同时,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3]。例如,在一些较为敏感的隐性采访中,如暗访加工食品黑作坊、或毒品贩卖交易等活动中,记者可以扮演食品批发商,或是吸毒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对自身的行为分寸进行严格的把握,一定要确保自己是被动进入,避免出现诱导真实或是违法违纪的情况。

另外,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对于提问也要注重隐蔽性,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可以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是与暗访活动无关的问题,从而拉近与被暗访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其信任度。在提问关键问题时,要做好隐藏,可利用漫不经心或漫无目的闲聊方式,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且确保自身的安全。在被暗访者表现最为充分和活跃的时候,正是实现暗访意图、掩饰真实身份的最佳时机[4]。因此,记者应当把握住隐性采访的进程和角度,掌握好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之间转换的时机,从而取得更加的采访效果,获取更为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3 隐性采访度的把握

3.1 加强内容把握

随着媒体领域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有一些媒体为了迎合人们的追求,取得较高的收视率,逐渐丧失了作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在电视荧屏中直接曝光一些色情、暴力的社会阴暗面,并详细描述恶性事件的过程,这对于社会价值观的良好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应当严格的把握好暗访内容,对待色情、暴力等社会阴暗面,应当慎重控制,避免得到相反的效果和作用。

3.2 加强法律把握

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做出损害他人、社会、国家正当利益的行为。对于一些曝光性和批评性的隐性采访,被暗访者的行为必须是违反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是对公众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行为[5]。此外,在进行隐性采访的时候,还应当注重对公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还应当注意,隐性采访应当针对的是具体的事件,不能存在针对个人的行为。

3.3 与正常采访相结合

通过隐性采访的手段,虽然能够获得一些真实、深刻的信息和资料,但是在整体的采访过程中,隐性采访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因此还是应当以常规的采访方式为主。同时,在当前的法律法规方面,对于隐性采访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所以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很容易侵犯到他人的合法隐私权。对此,记者在运用隐性采访方式的时候,应当慎重对待。对于暗访事件的情况、后果、严重程度等,要拥有清晰的认识。隐性采访只有与正常采访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更为良好的效果,真正实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3.4 不宜频繁使用

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的使用频率不宜过于频繁,如果可以采用正常的采访手段,还是应当以正常采访为主。隐性采访并不是常规的采访方式,其目的只在于对一些敏感性的问题进行曝光,因此不能以采访为名义随意使用。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紧密围绕着新闻事件,对事件的本质和影响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这种方式,通常就能够达到新闻采访的目的,并且发挥出良好的舆论监督功能。

3.5 杜绝诱导采访

在隐性采访的过程当中,有时会出现诱导采访的行为,这一行为与钓鱼执法相类似,指的是记者在进行暗访的过程中,故意设下圈套,诱导被暗访者上当。有极少数的媒体为了获取更高的收视率,甚至利用诱导性的隐性采访,无中生有的编造和报道一些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恶性事件。人民群众在了解事件真相之后,会十分反感此类媒体,这对于媒体来说,反而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和作用。

4 结论

新闻媒体是当前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人民群众都是通过媒体采访了解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媒体采访具有社会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有时候为了更好的探究一些事件的真实情况,会使用隐性采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以便获取更为真实和深刻的资料,达到对不良行为的曝光和批判作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必须掌握隐性采访的运用方法,把握好暗访的度,从而使其能够真正的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1]汤国兴.在电视新闻中如何正确运用隐性采访[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46-48,51.

[2]车蒙娜.我国大众传媒隐性采访的法律与道德问题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54-59.

[3]庞红卫.隐性采访中的新闻侵权及其规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03):58-60.

[4]廖宇飞.试论隐性采访的利弊与合理利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21-123.

[5]杨琳,申楠.我国隐性新闻采访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66-71.

猜你喜欢

隐性学报身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致敬学报40年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