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永远定格在24岁

2015-08-02

上海工运 2015年10期
关键词:姐姐婚姻妻子

历史回眸

父亲永远定格在24岁

王佩民对父亲王孝和的最初记忆,始于每逢清明扫墓时。这一天,从杨树浦发电厂开来的黑色商务车会带上奶奶、妈妈、姐姐和自己,驶向虹桥公墓。记忆的画面中,有墓地上夹道的市民以怜爱的眼神望着自己和姐姐:啊,她们就是王孝和的一双女儿;更有陈毅市长在临时搭建的篷房内,向他们一家人嘘寒问暖:生活上过得好吗?有没有什么困难?王佩民未曾亲眼见过父亲,在王孝和就义的三周后,她呱呱坠地。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佩民从母亲忻玉英的口中了解到了更多有关父亲的往事,比如,他俩的婚姻。正如当时的风俗传统,王孝和与忻玉英的婚姻是长辈们很早就定下的娃娃亲。但最初,出生于上海又曾就读于励志英文专科学校的王孝和,对这桩父母之命的姻缘有过强烈的挣扎,甚至还写了悔婚信。好在,故事后来的发展柳暗花明,足以羡煞婚姻不得志的一众文人墨客,“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就一见如故,真心爱上了对方。”王佩民说道,和着温暖的情感。1946年,王孝和与忻玉英喜结连理。一年后,两人诞下爱情的结晶,王佩民的姐姐王佩琴。

工作中的王孝和,是一个极其忙碌的人。他忙碌于自己显见的身份,杨树浦发电厂工会常务理事,也更操心于隐藏的身份,中共地下党员。双重的角色,亦是双倍的危险与压力。对于工人,王孝和饱含热情与怜悯之心,甘愿身先士卒为他们谋权利、谋幸福;而面对身边错综复杂的国民党势力,他又以超凡的智慧周旋应对,做到滴水不漏。难以想象,一位仅仅20出头的年轻人是何以做到这一切的,其间的重压,他又是如何承受的。

王孝和被捕于1948年4月21日的上班途中。事实上,早在20多天前,国民党欲逮捕他的风声就已传出。但无论妻子忻玉英怎样劝其躲避宁波老家,王孝和都断然拒绝了。他为什么执念选择留守呢?“因为爸爸没有接到党组织让他撤离的指示。其实,上级已经下达了撤离指示,但因为交通员没找到,没有通知到爸爸。他组织纪律太强了!”王佩民扼腕叹息。

历史无法重来,王孝和也愿意淡然地面对一切。如今流传于世的,有他在就义前分别写给妻子、父母、狱友的3封遗书。然而鲜为人知,在生命的最后5个多月中,王孝和还写了50来封家信致最亲爱的妻子,至今还保留着47封。若不是2001年王佩民于市档案局的意外发现,这些信才得以重见天日,也才得以让后世更真切地认识他,走进英雄那不被禁锢的精神世界。

身未动,心已远。王孝和没有因为身陷囹圄而丧了志气,也没有因为肉体的痛苦,及随时可能面对的死亡而失了盼望。一如往常,他安慰妻子莫为自己的境遇过度悲伤,关心年事已高的父母身体是否康健,牵挂嗷嗷待哺的幼女已能否走路,也对即将出世的王佩民做着各种细致的安排。“从各方面看来,您的分娩地点是三马路比杨树浦来得好,相差的只有地位宽狭与闹静问题……但愿你分娩顺利!未来的孩子就唤他叫佩民!”

图为王佩民

与此同时,他也依旧苦中作乐,为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而万分感恩。“上周五好容易正式可以与您接见了,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愉快……有个姓陈的朋友送来粽子十只当即我就与难友们一下子吃了,其味道之好没有一个不称赞。”

由《大公报》记者马赓伯拍摄的一组王孝和于9月30日最后一次庭审及遇难后的照片,成为王佩民一生认识父亲的主要影像。多少年来,每当想念父亲时,她都会翻开相册看一看。虽然自己也快进入古稀之年,但只要一见到父亲淡定自若、笑对死亡的青春脸庞,莫名的哀伤依然能随着热泪喷涌而出,久久不能自已。

当自己已渐渐老去,而影像中的父亲却依然年轻。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是痛苦吗?当然是。对于王佩民一家来说,王孝和的过早离去,是何等的不幸。她与姐姐王佩琴承受了太多本应不由他们承受的生命之重。但,也是带着盼望的,“因为我可以纯粹地说一句,我的父亲永远年轻!”王佩民说道。是啊,在她的体内,流淌着父亲的热血,也承载他忠诚、智慧与乐观的品格,且将代代相传,永不止息。

猜你喜欢

姐姐婚姻妻子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Cлово месяца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认识“黑”字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巧手姐姐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
妻子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