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临床预防方法
2015-08-01郑少兵
郑少兵
头孢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临床预防方法
郑少兵
目的 探讨头孢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总结预防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8例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 发生不良反应136例:过敏反应62例,消化系统反应38例,神经系统反应14例,泌尿系统反应13例,血液系统反应9例;头孢哌酮62例,头孢拉啶26例,头孢噻肟钠20例,头孢呋辛钠与头孢曲松各10例,头孢唑啉钠8例;男62例,女74例,各类型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岁者62例,多见过敏、消化系统反应;10~20岁者28例,多见过敏反应;20~55岁者24例,多见过敏、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反应;>55岁者22例,多见过敏、消化系统、泌尿系反应。结论 头孢类药物常见皮疹等轻度过敏反应,但也可涉及系统障碍、器官组织功能损伤,以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反应为主;头孢哌酮发生不良反应较多;年龄越小发生不良反应例越多,且集中在消化系统与过敏反应。应提高小儿过敏测试标准,关注已有器官损伤、系统障碍患者。
头孢类药物;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头孢类抗生素是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杀死细菌,因其选择作用强、毒不良反应少,抗菌谱广、效用强、过敏反应少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1]。头孢类抗生素因使用广泛,药理动力学等原因,仍不可避免的产生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药疹、白细胞增多,甚至是过敏性休克。本研究对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预防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调取新干县神政桥乡卫生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运用头孢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报告,共198例,其中男101例,女97例;年龄6~91岁,平均(38.1±11.1)岁。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均完整,并判定为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
1.2 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令第81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2]。
不良反应标准:(1)严重不良反应,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致显著或永久人体伤残或器官功能损伤,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其他医学事件等;(2)中度,不良反应症状明显,器官或系统功能轻度损害;(3)轻度不良反应,药品使用说明书中载明的不良反应,或在不良反应基础上加重反应,如低热至高热,其他非严重不良反应,无需治疗[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表示,组间比较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药品种类分布 不良反应中主要构成为过敏反应占45.59%(62/136),包括皮疹、荨麻疹、药疹,其中发生过敏性休克2例(1.47%)。其他不良反应涉及系统中构成比最高为消化系统,占27.94%(38/136),主要包括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5例(3.68%);其次为神经系统,占10.29%(14/136),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头孢脑病9例(6.62%)、中枢神经损伤5例(3.68%)、精神障碍1例(0.74%);再次为泌尿系统,占9.56%(13/136),主要不良反应为肾损伤、血尿4例(2.94%)、少尿或尿频8例(5.88%)、蛋白尿1例(0.74%);最次为血液系统,占
6.62 %(9/136),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8例(5.88%)、溶血1例(0.74%)。发生不良反应的头孢类抗生素中,头孢哌酮构成比最高达到45.59%(62/136),其次为头孢拉啶,占19.12%(26/136),再次为头孢噻肟钠,占14.71%(20/136),再次为头孢呋辛钠与头孢曲松,占7.35%(10/136),最次为头孢唑啉钠,占
5.88 %(8/136)。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药品种类分布(n)
2.2 不良反应患者基本资料 从性别上看,男、女间各类型不良反应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年龄层次来看,<10岁者构成比最高,达到45.59%,集中在过敏反应及消化系统反应,其次为10~20岁者,达到20.59%,集中在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再次为20~55岁,达到17.65%,集中在过敏反应、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反应,最次为>55岁者,过敏反应涉及类型较普遍。见表2。
3 讨论
过敏反应是头孢类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来说症状较轻,多表现为各种皮疹,一般不需要治疗,停药后自行缓解、消失,但部分患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4]。本研究中过敏反应62例,占45.59%,其中发生休克2例,未见死亡例,通过提高过敏测试标准可有效降低过敏发生率[5]。头孢类药物也易致消化系统反应,可能与其药物成分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有关,消化系统反应集中在第三代头孢类药物中,给药的时机、部位非常重要,以避免药物不能发挥而排泄至肠道引起不良反应[6]。泌尿系统反应主要包括血尿、少尿或尿频,肾功能障碍者慎用[7]。血液反应一般为贫血、白细胞变化、溶血等;婴幼儿脑部屏障发育不全,药物易渗透至神经系统,引起不良反应,此外老年自身可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屏障保护能力减退也可能增加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
头孢哌酮主治敏感产酶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胃肠道反应等,症状多较轻,有药物过敏者易发生不良反应,孕妇、婴幼儿慎用,此外用药期间应忌酒[8]。
预防方法:(1)提高风险意识,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病情、既往病史、过敏史等,掌握适应证;(2)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方法,掌握剂量、给药途径、使用时机等;(3)对过敏风险较大患者提高监控;(4)对过敏反应较多药品提高关注,必要时进行配伍实验,加强药动力学研究[9]。
综上所述,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广泛,虽较为安全可靠、毒性小、不良反应少,但在使用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部分不良反应例,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掌握用药适应证,提高对不良反应发生例多的药品、易发生不良反应人群的监控,积极进行相关研究,分析风险因素。
表2 不良反应性别、年龄分布(n)
[1] 李娟,鄞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机制及风险规避的探讨[J].中国新药论坛,2010,19(21):1933-1935.
[2] 张明兰,马建伟.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相关性的临床观察与对策[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1):40-42.
[3] 头孢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临床预防方法[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9):188-189.
[4] 陈志军,曾少云.饮酒与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2013,42(12):1446.
[5] 庞永太.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9):196.
[6] 陈健.头孢类抗生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J].继续医药教育,2013,27(11):21-22.
[7] 孙宝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及其应用[J].养殖技术顾问,2013,33(12):187.
[8] 吴斌,郑宓,郑沁.头孢类抗生素皮试现状及解决策略探讨[J].海峡药学,2013,25(11):139-141.
[9] 刘锋,江川,韩莹,等.2012年医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分析[J].海峡药学,2013,25(11):161-16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6.098
江西 331309 新干县神政桥乡卫生院 (郑少兵)